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外国直接投资:抑制还是促进起争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5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 曲力秋

  专家建议对内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

  有关FDI(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会产生何样影响始终是国内产学研三界争论不休的话题。随着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国际经济学界开始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
中在FDI对中国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产生正的外部效应还是相反方面上来。

  抑制还是促进

  目前,有关对待FDI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抑制论”,二为“促进论”。

  在日前由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召开的“FDI与民族企业自主创新研讨会”上,该中心的研究员王红领指出,FDI的进入起到了对民族企业重新洗牌的作用。在重新洗牌的过程中,那些研发投入不力的企业被淘汰出局,或破产,或被外资兼并,但留下的企业变得强大了。

  王红领说,竞争压力固然会对一些内资企业不利,只要能与FD I在同一市场展开竞争,就好比一个技艺不高的棋手能不断与高手下棋一样,他们的相对棋艺一定会提高,并最终有打败高手的可能。因此,竞争是实现民族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途径。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黄亚生则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表明,FDI会带来相应的技术外溢。

  “所谓的溢出效应,不是指技术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且在同一个企业内部转移,而是指技术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然后又到另外一个不相关联的企业。来自世行的调查表明,中国的外资所带来的技术转移是在同一个企业内部进行的。因此,你不能说中国吸引的FDI带来了相应的技术外溢。”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所研究员袁钢明认为,FDI对内资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影响是破坏性的,引进FDI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一定比没有引进FDI的企业差。外资对内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惟一作用,就是它通过像侵略者一样的破坏性激发了内资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于立新介绍,目前国际上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在日本、韩国、中国和东盟这四个国家和经济体中,日本的技术结构最为完整,呈正金字塔型,即有尖端技术也有中间和基础性技术,韩国也是如此,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东盟只有中间技术,即生产第一线产业最需要的技术,但缺尖端技术和基础性技术。中国恰恰相反,只有两头技术没有中间技术。

  “这说明我们的外资政策的导向是注重外资引进的数量不注重引进后政策配套和消化吸收包括研发。航天集团没有引进FD I,但是航天集团的自主研发能力是有目共瞩的。”

  政策导向不容忽视

  在探讨FDI对内资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影响时,专家们指出,政府的政策导向不容忽视。

  “现在讨论FD I的意义在于对政府下一步也就是‘十一五计划’的外资政策提个醒。”于立新说。

  黄亚生认为,关于FDI的政策含义不应再局现在是限制还是不限制。而应该着眼于如果外资受到大量的补贴,民营企业却还是受到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以及行业政策限制的话,外资的溢出效应是否还能显现。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外资只有在本国具有一个比较有效率的金融体制的情况下,才容易显现出溢出效应。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我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学到了很多技术,然后我想出去办一个自己的企业,如果我拿不到贷款,这个时候外资的溢出效应是看不到的。台湾和韩国当年都有一套对这类创业企业的金融体制和法律体制的支持。所以在这种金融体制内更容易看出外资对内资起的良性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我们的金融体制非常不合理,特别是对民营企业有很多限制时,外资的溢出效应不是特别的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黄亚生说,我们得出的政策结论不应该是限制外资而应该是更开放内资。

  袁钢明说,中国目前两个最重要的产业政策———汽车产业政策和

钢铁产业政策,支持的都是由国家控制、与外资合资的大企业,打击排斥的却都是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民营企业。

  黄亚文说,现在很多地方政府认为,FDI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所以政府必须大力支持。

  “实际上,民营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要远远大于外资企业。从另一个角度讲,即使外资没有创造就业机会,也不应成为限制外资的原因。因为这不是外资最强的优势,外资的优势是技术,即使我们看不到外资创造的就业效应,也不应限制外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2,4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