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大碰撞 让财富无限延伸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 19:01 《时代信报》 | |||||||||
胡斯然/文 “你们的影响力真是一次比一次大,来的全是高端人物,实在了不起!”11月19日下午5点半,重庆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何清,斜躺在龙湖西苑会所一张沙发上,用惊讶的口吻对记者说。
此时,由本报举办的第二次财智沙龙已经结束,许多嘉宾仍然留在会场,不愿离去。场面依然喧哗,他们在寻找一切潜在的商业机会,或者与自己久仰的嘉宾倾心交流。 比起一个星期前在中央美地召开的第一场财智沙龙来,本次在龙湖西苑举办的财智沙龙,规模整整扩大了一倍——来自政府、学术界、金融界和企业界的嘉宾多达80余人。 第一期沙龙的主题是“2006金融态势和企业机会”,到达的人数和场面的火爆,同样让业界震惊。第二期的主题是“2006重庆经济走势和企业机会”,特别邀请了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重庆大学经济和管理学院院长刘星作为互动嘉宾,主持这场精彩对话的,是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胡伟清博士。 智慧的充分交流会让人热血沸腾,资本和人才的流动会诞生难以估量的财富。“财智沙龙”举办两期后,掀起的不仅是停留在会场上的波澜,更多的,是催生的各种在会场外的无限延伸。 “重庆并不是没有学术人才,并不是没有真正的经济学家,也并不是没有气壮山河、驰骋海内外的企业家,可就是没有实现一种良好的资源整合,导致重庆的相对落后。”在场的嘉宾一致认为。 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是,目前已经有了不少慕名而来的不速之客,“你们的沙龙确实能够解决问题。吸引了这么多的民间融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这是我不请自到的原因。”来自沙坪坝的一位高新企业的老总说。 本报财智沙龙还将在这种良好的互动氛围中继续。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智者与智者碰撞出来的真知灼见吧—— 廖元和纵论“十一五”规划 刘星担忧四大因素制约重庆经济发展 2005年11月18日,本报举办第二期财智沙龙,重庆部分经济界权威专家、企业负责人及金融界人士就一些经济界关注的话题,与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刘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信报记者 黄光红报道 张秀良摄影 廖元和:重庆会成为西部交通枢纽中心 重庆将形成八条铁路枢纽,这在西部地区并不多见。包括现在的成渝铁路;成都-重庆-遂宁的快速铁路;襄渝铁路;重庆-贵阳铁路;万州到达州铁路;明年就能贯通的渝怀铁路;正在建设的万州到宜昌铁路及“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的兰州到重庆的铁路。同时,万州到宜昌铁路通了后,从湖北利川到涪陵,从上海经过武汉到重庆、成都的沿江大动脉铁路也有可能会贯通。 不仅如此,重庆到贵阳、昆明的高速公路也将在不久开通。上海到成都、西安到北海两条经过重庆的高速公路也有可能在“十一五”期间开通。加上重庆的管道运输、空运、水运,重庆将具备五种交通方式,交通优势在西部显而易见。 廖元和:“十一五”期间企业机遇更多 “十一五”期间,重庆经济发展速度比现在更快一些。从国家层面讲,“十一五”期间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加快,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这四大版块涵盖了整个中国。国家发改革委提出“十一五”期间有可能重点建设成渝经济区等四个经济区,而重庆刚好处于中国重点推进的成渝经济区中,可享有国家的推动力。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交通和流通是伴随在一起的,当重庆形成西部交通枢纽后,就会出现生产要素向重庆积聚的现象。以前重庆和沿海差距比较大,主要是因为物流成本非常高。一旦重庆沿江铁路和公路修通后,到沿海城市时间可大大减少。不仅会带来交通方便,也会带来物流成本大幅度减少。加上投资环境改善和对外开放的发展,“十一五”期间,重庆发展速度会加快。“而重庆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刘星:2006年,能源瓶颈会影响重庆经济 “经济发展与能源有很大关系,而国际石油价格上年涨趋势比较明显。近几年汽油价格几乎翻了一番。明年电力供应总体也会趋紧,这将对企业发展不利。”他说。 企业自身的一些缺陷同样会对其发展不利。从规模、数量上,重庆企业发展还可以,不过结构上却有问题。虽然有一些企业搞技术创新,但总体上缺乏没有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企业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会给企业经营成本加大压力。这也是国内企业的通病。 此外,人才素质比较差,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距较远,也是制约重庆企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目前重庆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不好就最具有代表性。 廖元和:三峡库区发展的关键,是培养一代技工技农 重庆是一个农村人口占了很大比例的城市,按照45%的城市化率计算,重庆的农村人口也还有1700多万。目前,重庆农村人均土地只有一亩。从建设现代农业的角度,一个农业劳动力至少可拥有5亩左右土地。要由人均一亩变为人均5亩,至少还有四分之三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素质。 怎样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加快职业教育;一是建立信息化平台。如果有了信息化平台,农民就可以从中知道国内外的供求、价格,农作物栽培技术,土壤、气候、PH值等,从而能自主地发展种植业等,就可以使三峡库区成为沿海地区绿色产品供应基地。 大量输出劳动力就不可取。目前我们输出的是简单劳动力。举个简单例子来说,全国现在有许多保姆,但一般只会做饭、洗衣、带小孩。如果有公司对保姆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打针、护理,保姆就不是简单的劳动力,而是具有护理、家政技能,又能教小孩的技工。 城市化进程离不开产业化,城市发展趋势是第二第三产业。我们第三产业不发达,就在于劳动力素质差。在WTO体制下,资金、技术可以转移,唯独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我们最缺的就是人才,特别是对重庆来讲,培养一代技工技农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刘星:企业不应一味埋怨政府 某企业负责人抱怨,重庆的政策越来越差,出口退税率一降再降,目前仅为7.5%,导致进出口企业经营非常困难。某银行市场部人士也称,由于出口退税率低导致进出口企业经营困难,给进出口企业融资的银行也感到了相当大的压力。 刘星认为,出口退税减少并不只是重庆独有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一方面,这与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大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也与WTO某些条款的要求有关。但不管怎样,出口退税只是政府对企业的一种优惠政策,进出口企业不能把企业的经营收入全寄托在此方面,也不能把经营的困难归结为出口退税的减少。 廖元和则表示,出口退税的调整是由于国际大背景(比如贸易摩擦等)造成的,适应了WTO的需要,有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结构。企业应主动采取措施提高自己产品竞争力,而不要总是埋怨出口退税越来越少。否则企业竞争力会越来越差。 廖元和:重庆与成都应互补 “重庆与成都谁是西部龙头老大?”论坛上,有人提出了这一重庆成都两地市民颇为关注的话题。 廖元和认为这种争论没有实际意义。他说,重庆、成都近几年的经济和城市发展都不错。总体而言,两大城市各有千秋。重庆工业基础好,第三产业某些方面比成都发展快,发展潜力巨大;而成都的商贸服务农业发展则比重庆快一些。但与沿海城市相比,重庆成都的差距却较大,因此两地都不能骄傲,更不应该把精力放在互相争斗和比谁是西部第一上。 在廖元和看来,成渝经济带的城市密集度远比长江三角洲大,发展前景十分乐观。重庆与成都合作远比相互竞争带来的利益大。所以,两个城市应成为姊妹城市,联合互补,共同进步,带动成渝经济区的发展。 一些银行人士在论坛中还问及在重庆与成都两大城市中,谁最有可能成为西部金融中心。 对此,廖元和认为,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未来,重庆、成都两大城市谁的产业发展快,谁就最有可能成为西部金融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