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市场将正式启动 冷热不均成困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3日 10:21 解放日报 | |||||||||
一头是热情高涨的金融机构,一头是持币观望的企业,就在企业年金市场正式启动的时候,市场两头如何加快牵手的话题由此展开—— 解放日报记者李蕾、蒋娅娅报道: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与安徽省马鞍山钢铁公司签订了全国第一家企业年金基金托管协议,包括退休职工在内的近10万名马钢职工,每年将受益上亿元的薪酬福利分配。这一事件传递出的信号是:企业年金市场真正开始运转了。
冷热失衡的尴尬 对于企业年金,市场的热情不是没有理由的。 企业年金作为又一支机构投资力量,若能加盟股市,无疑是一个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渠道。据市场普遍判断,目前,我国企业年金资产规模近1000亿元。千亿元的蛋糕,不小;千亿元背后的增长潜力,更大。据清华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预测,以后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每年增加的资产规模将达1000亿元甚至2000亿元。这样算下来,到2010年预计能达到1万亿元的规模。世界银行的预测更大胆,至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总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中国也将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 或许是为照顾市场对资金渴望的心情,管理层也积极推动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从去年5月起到去年底,一连出台了7个法规,明确企业年金从试行到管理、再到操作细则等一系列问题。一夜之间,政策为这1000亿元“开了闸”。今年5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正式受理年金管理机构资格申请,不到3个月,第一批37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名单就出炉了。 如果说,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的环境氛围一直是热的,那么时至今天,企业年金资金入市几乎还没有迈出步伐。37家总算可以操刀入市的“管家”们,也是徘徊复徘徊,与企业签订协议的寥寥无几。 是什么卡住了市场的这股热潮?很简单,作为年金当事人的企业不情不愿,市场、机构只能一厢情愿。一份对企业的调查显示,很多企业还并不了解什么是企业年金,一些被调研的企业、职工甚至误以为年金就是年薪。不仅如此,企业领导中知道企业年金的也不到50%,能够了解企业年金的意义、运行与管理的,就更少了。尽管目前年金规模近1000亿元,但涉及的企业并不多,全国仅有2万多家,大部分企业还“游离”在年金的概念之外。 市场的热情遭遇了企业的冷脸。 理念滞后的遗憾 冷热尴尬的背后,是理念的滞后。 比照国际趋势,政府理念的差距可见一斑。世界养老金改革的趋势是,国家管理的基本养老金比例逐步降低,由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企业年金的比重逐步提高。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及缴费负担都很高,使本应当在较低层次养老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本养老保险偏离了其定位,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了企业年金的职能,严重压缩了企业年金的发展空间。 在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方面,表现出的观念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目前对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还不是特别明确,原因在于国家还在放弃一部分财政收入与鼓励企业发展年金之间作选择。从表面上看,税收优惠政策会减少政府的即期收入,但实际上,随着年金基金规模的不断积累和市场化运营,将为资本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政府财力的增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也曾指出,假定从2003年起,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企业普遍建立起企业年金制度,未来20年企业年金总积累额将达到4.75万亿元。国家累计减税总额在2020年将达到9480亿元,但这意味着国家每减少1元税收,可使企业年金增加5元积累。 再来看看企业方面的理念,上海某一效益较好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曾向记者讲述了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两头压”的困境。一边是政府规定企业必须承担的养老保险金,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女工、失业等;一边是企业为吸引人才而提供的“年金福利”,企业的负担实在不小。企业仅仅视年金为负担,必然不是很情愿为员工出这笔“额外”的费用。再加上“活命钱”———企业年金保值增值的客观需求,企业操刀年金自然谨慎。企业如果意识到,通过年金计划可以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并以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些潜在的价值,又何尝不愿意付出这笔投入呢? 企业年金的组成,自然少不了员工的积极参与。就激励员工的外部因素来看,一份关于企业年金的文件表示,目前只是针对企业缴费阶段有免税政策,而没有考虑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少了这一激励,员工自然不会有参与年金的热情。就员工自身的观念而言,很多员工只是将年金视为是企业额外收取的费用,并没有将其看作是为自身养老保险所作的投资。没有了后续投资回报的激励,如何能有动力让员工从自己的腰包中,白白掏出银子呢? 市场呼唤年金顾问 企业有愿望,机构很热心,如何让企业年金市场“剃头挑子一头热”,变成机构企业“千里姻缘一线牵”?擅长方案设计的年金顾问是承担这一中间环节的“好管家”。 年金顾问的职责简而言之,就是在建立和管理企业年金的过程中,按客户需要为企业提供各项咨询服务,包括从着手建立企业年金开始,直至年金计划建立后,日常的运营建议等全方位的服务。服务主要包括:新企业年金方案的设计;由于政策改变、企业内部改组或策略的变化,对现有年金方案进行调整;以及为系统企业属下各单位统一年金计划方案。 就技术层面而言,年金计划中的精算服务可谓是核心环节。各年金方案主要是测算退休或离职时的余额、退休金与退休前工资之比率———替代率。由于国内目前实行的是缴费确定型年金计划,现时的缴费明确,但不明确未来退休后的福利水平,而在同一年金计划之下,不同员工的替代率都可能不一样。精算测算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或工龄等组别的员工分别进行考虑,测算实际退休福利,或是依据企业初步定出的目标退休金替代率,推算缴费水平。让员工预测自己的福利水平,为退休后的生活做好规划。 在企业年金成熟的欧美市场,年金顾问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服务。在美国,注册年金精算师大多从事年金顾问的工作,客户包括企业、机构和地方政府等,其他少数在大企业或政府机构,如美国社会安全福利局、养老金保障公司工作。 中国是年金业务的新兴市场,年金顾问更是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年金顾问所需要做的,也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精算。中国的年金顾问会面对诸多新问题,但更需要做的工作是观念上的疏导。面对我国不断发展的年金市场,“中国式年金顾问”需要不断熟悉层出不穷的新法规,迅速理解法规,把握法规制定的新动向,协助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作出规划,并不时提供较为公正、客观、专业的建议。 这一企业年金中的“缝隙市场”本身就是一块诱人的蛋糕。现在,一些机构只将目光瞄准了后面的市场,可没有这桥梁的搭建,如何到达亮起绚丽曙光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