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从宏观经济走势看央行加息的必要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 15:49 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

  通过对近一个月的市场观察,银联信分析师薛文认为中国政府正在推行的低利率政策即将终结,随之而来的是将会是缓慢而有节奏的升息过程。从2005年9月开始,中国首先尝试了贷款利率市场化运作,这标志利率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认为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将会渐进地分步进行,不可能一步到位。目前,过低的利润空间和过度竞争将使中资银行面临过度的利率风险。

  11月1日,美联储再次升息25个基点,使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4%。国际金融市场做出了较大反应,国际黄金价格从前一日的467美元/盎司下跌到460美元/盎司。当日道琼斯指数下跌了33点,这是去年以来首次出现消息公布当日大幅下跌的情况。不仅如此,上周三全球市场还对加息利空提前做出了激烈反应,“黑色星期三”重现股市,美国、欧洲和亚洲市场大多数股指跌幅超过1%,债市也未能幸免。种种迹象显示,随着美联储加息效应逐步释放,市场忽视加息的乐观情绪正在消散,对利率的敏感性正在急剧上升。

  伴随美国和香港相继加息之后,市场对于人民币利率的预期走势已经开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虽然,最近央行行长明确表示央行不会就目前中国利率水平做整体调整,但是考虑到中国已经持续了近两年的负利率状态和目前投资增速过快的情况,央行的这种说法市场可信度并不高。

  实际上,调整利率水平是对市场进行干预的一种较为直接的办法,货币当局通过对利率的调整来刺激消费或平抑投资冲动。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可以认为央行是想通过低利率来刺激国内消费,但消费需求增长的关键还是靠收入的增长。中国自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屡次降息刺激消费,成效甚微也是世人目睹。根据央行数据,存款方面,前9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7万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1.7万亿元,而这其中定期存款增加1.2万亿元,同比多增6041亿元,定期存款占比达到71%,活期存款则同比少增767亿元。在存款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定期存款数量和占比不断增加,恰好说明了消费者对市场缺乏信心,所以央行希望以低利率作为刺激消费的办法过于牵强。

  与消费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低利率导致的较低的资金使用成本的刺激之下,中国投资需求在

能源价格节节上涨的同时,仍然处于高位。而且2005年以来投资增速逐季加快,前三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1%,比一季度加快3.3个百分点,发改委也判断“十一五”期间的投资规模仍将保持在高位。此外,投资需求高涨进一步抬高了能源价格。据调查,2005年10月份,燃料动力、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和
化工
原料购进价格分别比去年同月上涨14.9%、4%、12%和3.7%。在高能源价格下投资,无疑会抬高投资成本,挤压下游企业利润,使投资的效率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认为如果央行继续维持低利率,将有损于国内经济发展也会使得

宏观调控的成果大打折扣。而且,低利率除了对刺激需求作用甚微并导致低效率的投资外,也降低了金融运行的效率。低利率对金融体系而言虽然减少了资金成本,但同时也导致了金融风险溢价的估价偏低,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事实上,自11月初美联储加息之后,全球正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对不断增加的通胀压力忧心忡忡,导致各国加息声浪此起彼伏。9月份,欧元区通货膨胀率折合成年率远远高于欧洲央行所设定的2%的目标通货膨胀率,为2.5%,高于8月份的2.2%。在亚洲,虽然目前韩国的消费者价格的上涨仍处于控制当中,但为了防范可能的通胀风险,韩国央行仍然在10月中旬做出了3年来首次加息的决定。很多分析师预测韩国央行今年或明年初还将再次加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的印度,为了能减轻因油价飙升以及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通胀压力,已于上月底做出了调高关键短期利率的决定。日本日前也发出了要加息的强烈信号。在这种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是否会跟进加息似乎已不是一个具有悬念的问题,所以,我们提醒商业银行要认真做好准备来应对可能即将到来的加息和相关货币政策的调整。

  [本文由中国信贷风险信息库(www.unbank.info)授权新浪网独家发布,未经银联信或新浪网许可,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