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2日 14:35 《中国总会计师》杂志

  汀 人

  “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我国将推进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十一五”规划建议获得通过。“十一五”规划是指导未
来5年中国经济的社会发展及对未来15年也将产生深远影响的纲领性文件。媒体普遍认为,这是我们党新领导集体制定的首个“持续稳定增长”路线,具有转折意义,影响深远。

  三个“第一次”

  “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中长期规划。站在一个历史长河高度来看正在制定的我国“十一五”规划,有三个鲜明的特色,即三个“第一次”:第一,“十一五”规划是在国家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确定了“四位一体”的新现代化目标这一大背景下着手制定的。这给正在制定的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新的命题。第二,“十一五”规划是国家确定了新的科学发展观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第三,“十一五”规划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从宏观上讲,“十一五”规划的起点是“四新”,即:新的增长态势、新的增长空间、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发展理念。所谓新态势,是指

中国经济在“十五”期间扭转了长期低迷的通货紧缩态势,转向新一轮上升通道。所谓新空间,是指“十五”期间,中国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迅猛。新动力来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几年来,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未来发展奠定了新的体制基础。新理念意味着科学发展观。

  “十一五”期间也面临了一些极为突出的挑战,其尖锐性也是以前的五年计划所没有的。面临重大的挑战有: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严峻;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根源日益明显,投资体制、财税体制、土地管理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如果在这期间没有突破性进展的话,这方面问题就会反复出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挑战,现在欠发达区域的发展动力不足,而国家的整合能力也尚待完善;从外部环境来看,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可以说中国发展周期和世界性震荡会越来越多地搅合在一起。

  总之,“十一五”时期既是黄金机遇期又是矛盾突出期,很多政策正处于十字路口,我们要谨慎细致处理。

  “四位一体”的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根本性问题。1994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取得根本性转变,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的情况依然严峻。

  因此“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一定要突破传统狭隘的发展思维方式,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增长以新的含义。

  我国已经进入WTO的后过渡期,逐步与国际融合到一起,于是就有了一个怎么样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问题。加上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崛起,这两个潮流同时涌来,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压力,要提高本国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变增长方式。

  至于“十一五”期间,如何推进这些规划?主要抓住五条:一是必须切实推进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二是必须推进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三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

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四是推进体制改革,特别是微观的产权体制改革和宏观的管理改革。五是要走出去,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利用国际与国内资源,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现代服务业将是“亮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目前,产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着很多矛盾,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和城市化水平低是造成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服务业蕴涵着很大的发展潜能,这期间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将是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

  “十一五”以及到2020年,第一产业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将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十一五”期间还有可能上升,在2010年前后出现高位(54%左右)后,将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在“十一五”期间基本稳定,2010年之后可能出现明显增加。

  “十一五”时期应将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或“生产型”服务业,致力于服务业的结构升级和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以此作为调整第三次产业结构的突破口。

  首先,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高度,明确服务业发展在“十一五”期间的战略定位,制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划。第二,把握住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新机遇。第三,推进

事业单位改革和积极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改变当前因事业单位改革滞后,而造成大量服务业“体制内”循环的现状;改变当前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型服务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的现状,以提高行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推进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未来若干年,将是产业地区结构大变动的时期。“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应从过去的总量规划(事实上总量规划往往出现大偏差)转向产业地区结构规划,以地区的环境容量、基础设施条件等为约束变量,以形成地区间的合理分工、优化布局结构为目标,制定产业发展地区规划,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手段。

  “三农”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哪些主要机遇?

  第一,我国的食品需求将持续增长。第二,未来20年,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难得机遇。第三,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工业的发展初步具备了支持和保护农业的能力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步伐,切实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通过深化改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三农”问题上,我们特别要在国家政策和制度建设上加大支持力度。首先,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要继续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政府新增财力的使用要大幅度向“三农”倾斜。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建立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制度。其次,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最后,从根本上巩固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必须推进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改革。

  推进“地区互动”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国家“十一五”面临的一大挑战。这些年,国家逐步明确了四大区域发展战略: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随着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深入,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会将各个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未来的一二十年之内很难使差距明显缩小。

  倾斜性的区域政策是导致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总体上看,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沿海地区较中西部地区得到了更多的制度创新方面的鼓励和对外开放方面的政策优惠,包括财税、投资、外资外贸等,从而产生了巨大的聚集效应。

  在新的历史时期,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应当是: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以建立和谐社会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性手段,适当发挥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作用,促进地区之间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以及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地区经济的普遍繁荣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要努力创造一个公平的条件和机会。“十一五”时期,国家要进一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并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支持体系,为逐步缩小地区间社会发展差距创造制度条件。

  转变政府职能

  温家宝总理在9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指出,政府不该管的事要坚决交给企业、中介组织和市场;政府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政府机制改革相当滞后,存在政府职能严重错位、缺位、越位的问题,四个方面的关系(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事业单位、政府与社会)都没有理顺。

  要让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政府如何从代表资本转向代表社会,这是政府改革的真正内涵。这几十年,我们一直生活在只有一个中心的社会当中,改革前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改革后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总而言之,整个社会都在忙活一件事,社会很难和谐。改革就是应将我们带入一个多中心的时代:市场、企业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忙着经济的事情;而政府以社会公平、社会公正和公共服务为中心,忙着社会的事。而要形成这个多中心的社会,关键在于政府转型。

  “十一五”期间,我们今天正处在政府体制改革的前夜,一方面要对政府内部的矛盾进行整体性分析,另外要走出去,开阔视野,学习当今世界先进国家的经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