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学术智者与改革强者完美结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 04:53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陈黛 发自北京 在过去的一年里,身兼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央行行长和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等要职的周小川,每每现身公共场合,必然遭遇中外记者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枪林弹雨”,但这位温文尔雅、英语流利、博学多识的官员沉着冷静,谈笑间风云立息。
然而在同事和学生看来,周小川更多表现出来的是学者的气质。“我们不习惯把他当做官员,而是习惯当做师长,因为对于经济学、金融学以及财政等领域的研究,他的知识和见解丝毫不逊色于任何国内同期的经济学家。”周小川的一位下属如此评价。 至今,在北京市海淀区五道口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学生们还对周小川的授课记忆犹深:“周教授知识面很丰富,他讲课的特点是,不会给我们讲单纯的理论,而是经常举出实际例子来解释理论,深入浅出,我们都喜欢听他讲课。”前沿领域的智者风范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周小川在参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重大经济课题的研究时,就已显示出独到的学术见解。1986~1987年,他曾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随后出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国家体改委委员、央行副行长职务。长期在国家宏观经济决策部门的工作经历,使得周小川在学术研究方面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1994年,周小川以《企业与银行关系的重建》一文获得了当年的“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同年,他的另外一本著作《走向开放型经济》荣获“安子介国际贸易著作奖”。1997年,他关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论文再次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值得一提的是,周小川还与国内顶尖的学者就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其中,与吴敬琏合作出版的学术著作有:1988年的《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1996年的《建设市场经济的总体构想与方案设计》和1999年的《公司治理结构、债务重组和破产程序——重温1994年京伦会议》。 1998 年至2002 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年均增长近113%,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贷款年均增长超过25%。良好的专业背景和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让周小川敏感地嗅出了房地产业存在着巨大风险,于是在央行内部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房地产行业存在泡沫的说法。 有经济学家表示,房地产泡沫说法提出之时,是周小川在单兵独进,但也预示着后来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成为必然。金融改革的强者风范 渐进性改革一直是周小川关于货币政策调整的思路,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和“噪音”,他表示:“(那)只是干扰了中国汇率改革正常的进程,并不能改变改革的各项基本条件和顺序。”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高度负责的态度。 针对很多国外人士认为汇率还会有后续调整的想法,周小川表示,央行那次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是“初始校零”的意思,即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初始时刻就作一个调整,调整水平为2%。今后汇率波动完全是由浮动机制所决定,官方将不再对汇率水平进行调整。 除了汇率改革,周小川还亲自主导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等四个层次商业银行的改革和重组。 目前,尽管有数家银行陆续完成改制并已个别完成境外上市,中国金融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周小川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还不到沾沾自喜的时候。还有公司治理改革、与外资银行的战略合作、加强监管等方面工作要做。这些也就是周小川力推的“金融生态”改善。 周小川将“金融生态”解释为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如法律法规,市场体系的完善制度,以及企业提高资信度的改革等内容。“改善金融生态好比是‘化学变化’,”周小川说。而这一“化学变化”发生得不会非常快,是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来实现的。这是他在认识到中国金融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之后提出的,更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学者的独到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