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六年磨快新农村运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 04:50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杨茜 发自北京 是解救亿万农民于贫困,还是置万千百姓于不利?当他倡导了六年的“新农村运动”被写入“十一五”规划,林毅夫,这个有着多重身份的经济学家,注定要成为本年度最值得关注的人物之一。
被关注,也因而被争议。 本月初,有学者在媒体上撰文称“林毅夫鼓吹的新农村运动是饮鸩止渴”。此前,声讨更甚,有人认为林毅夫鼓吹的“新农村运动”实质是让9亿农民为通货紧缩埋单。再往前,更有大批学者“分庭抗礼”,驳斥林毅夫“明年就会出现通货紧缩”的论调,进而认为其别有用心…… 但是,这些声音已经不能影响林毅夫先生的心情了。 在11月6日开始的这一周,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林毅夫忙着随政协小组飞往各地考察;周末,他出席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会并发言;他的秘书说,接下来的一两个月里,林先生还会非常忙。 作为指引中国未来五年发展方向的“十一五”规划,明确了中国今后所要实施的六项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列为第一要务。 “这个我应该算是非常高兴变成中央的文件了,因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应该算是在国内比较早倡导这一点的,最早提出是1999年。”半个月前,林毅夫在公开场合说到此番话时,喜上眉梢。 上个世纪末,林毅夫提出“新农村运动”主张时撰文写道:“固定资产投资突然从‘六五’期间的年均增长19.4%和‘七五’期间的年均增长16.5%,跃升为‘八五’期间的年均增长36.9%,但‘八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和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仅为7.7%和4.3%。”也就是那个时候,林毅夫便预测中国未来必然要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并由此主张开展“新农村运动”。 今年以来,以钢铁、水泥过剩亏损为由头的“过剩论”被再度引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接连走低,下游工业企业供过于求利润空间越发狭窄,贸易争端接连不断…… “这个问题是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必须解决的,如果我们不能把生产能力在各个领域,或者绝大多数领域解决的话,确实像有些学者讲的,国内可能面临通货膨胀跟通货紧缩一线天,解决了通货膨胀的问题马上出现通货紧缩的问题。”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林毅夫再一次携“新农村运动”复出。 有学者质疑,在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这一背景下,“林毅夫试图以调动农民消费欲望来解决中国过剩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思路,就显得不合时宜”。还有学者指出,林毅夫思路存在的最大问题,“不只是将农村作为消化过剩生产能力的工具,从而加剧了农民收入与支出的矛盾,而且还可能再度恶化中国现有低端的、利润很少的制造业庞大过剩生产能力的状况。” 对于这些疑问,林毅夫显得很乐观。在他看来,政府在基础投资当中也会有不少转化成农民的增收。 “我个人判断,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投入一元钱至少有九毛钱变成农民的收入。”林毅夫肯定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新农村运动既启动了消费需求,而且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这一点可以毫不动摇地往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