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计划落幕 政府何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4日 11:30 《经济》杂志

  仅仅20多年前,“计划”还在中国拥有不容挑战的权威和无远弗届的权力,“有计划、按比例”作为基本经济规律统摄国民经济运行,“指令性计划”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核心范畴,“计划委员会”在众多政府部门中居于领军地位。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直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委员会”先后更名为“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计划”也逐渐淡出社会经济领域,直至“十一五”以“规划”取代“计划”。

  从“计划”到“规划”,虽仅一字之差,内蕴却极丰富。就词义而言,“计划”指工作或行动前预拟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规划”指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计划”转为“规划”,意味着社会经济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微观转向宏观,从指令型转向引导型,从主抓经济建设转向致力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回顾“一五”到“七五”的历次五年计划,各类指标往往具体到产品和产量,从洗衣机、电

冰箱到甘蔗、茶叶,政府已经提前安排好了“产销平衡”。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买方市场的出现,意味着95%以上的商品供求由市场决定,政府能够直接干预的领域已经大大缩水,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行业主管部门撤并、“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更使政府行政干预的载体——行业主管部门和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日渐式微,此时还奢谈“计划”,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放眼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相辅相成,前者的作用领域是私人物品,后者的作用领域是公共产品。“十一五”从“计划”到“规划”的转变即借鉴了这一思路,政府将在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工作。所谓“规划”,一是规划市场机制难以有效作用的领域,二是规划经济领域之外的社会事务。

  从“计划”到“规划”,首当其冲的是“公共财政”的建立和完善。“计划”时代,

财政部门的重要功能是“搞建设”,承担了大量的投资功能,而“规划”则要求财政部门将重点转移到公共产品上来。无需高深的理论推演,仅从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教育、医疗、养老、失业、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即可明白财政部门今后工作重点所在。

  “计划”为“规划”取代,并非意味着“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好政府”,相反政府的任务不是轻松了,而是更加艰巨了。“计划”时代,政府直接充当运动员,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而今政府的角色是裁判员,不但要对场上瞬息万变的复杂形势具备清醒的判断和敏捷的反应,而且还必须“戴着镣铐跳舞”,自己的执法活动只能在有关法律框架下进行。

  “计划”时代,政府只需完成一系列数量指标就万事大吉了,而“规划”则要求政府关注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其中许多方面并不能以简单的数量指标表示,“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构建

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课题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不仅需要统筹兼顾即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还需包容整合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

  “计划”作为概念虽然已经退场,但“计划”作为观念却很难迅速扭转,“GDP崇拜”、“逼民致富”、“政绩工程”,种种怪象背后均有“计划”情结作祟。欲彻底根除“计划”阴影,首先应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出发,将“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各级政府施政行为的根本依据。

  “规划”乃新生事物,知难,行亦不易,我们必须直面路径依赖与体制惯性。各级政府部门从“计划”转向“规划”,不仅需要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更需要开门纳谏、公私合作的胸怀,学会与企业界、舆论界、知识界、志愿者组织及各类利益群体沟通互动,集纳众议,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未来发展勾勒路线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