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维护金融稳定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解读之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 12:24 金融时报 |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央行日前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也提出,维护金融稳定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金融稳定的首要条件。 经济决定金融,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前提。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据统计,1978年至2004年的27年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4%,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金融改革和金融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然而,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经济增长方式仍以要素投入型和政府主导型为主,从而为金融稳定埋下了隐患。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要素投入型增长,经济增长长期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储蓄率和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行业之间也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容易导致部分行业过热和经济周期波动;过分依赖出口则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使国内原材料、能源更加紧缺,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受到影响;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大起大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同时,由于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贷款的投放,如果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出口环境恶化、房地产业等行业出现过热,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上升,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政府主导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另一特点。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政府承担了太多的经济职能。以GDP增长率为核心的经济指标是地方政府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由于地方政府不需要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市负责,迫使商业银行不顾市场原则定向发放贷款,纵容本地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事件时有发生,还有少数地方政府为本地企业上市提供虚假文件等等。另外,地方政府和中央部门大量介入直接经济活动时,会加大政府经济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低水平重复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缺乏可行性因此成为我国的一个普遍现象,而这些项目的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当然会威胁金融稳定。 因此,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列为中国维护金融稳定需要关注的首要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方面,要改变要素投入型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即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要改变政府主导型增长方式,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标志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技术进步可以改变资源消耗强度,使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出,不仅可以使经济得到增长,更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改变。而技术进步取决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党中央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要深化财税改革、价格改革、企业改革特别是金融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逐步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从经济活动主角转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要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但不能因此是经济活动的主角,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不能主导经济资源的配置。要通过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 党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才能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而为金融稳定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作者:记者 付平 (来源:金融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