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界突临三场考验 5人论风波持续半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0日 05:23 北京晨报 | |||||||||||
半个月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在一次采访中指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丁学良一语激起千层浪,公众对经济学家们的怀疑骤起,短短两周时间里,中国经济学界感受到来自学界内外的三场考验。 考验一:能力质疑
“中国学者们到底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学到了多少?” 10月26日,《中华工商时报》也许是一次偶然的采访却牵出国内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必然要遭遇的问号:中国学者们到底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学到了多少? 丁学良在采访中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这主要是对学术能力的拷问。 “国内经济研究定性的内容太多,数学的内容还不够”,这样的观点在国内经济学教育的大小会议上早已被关注。但是,丁学良尖刻的提问却没有给国内学者已有的自我反思留出时间,因为互联网的转载,公众对经济学家的怀疑骤起,把他们从指点江山的位置上拉了下来。 考验二:道德质疑 “如果经济学家只是为某些利益团体代言,我们还能相信谁?” 问题还不仅仅出在技术层面上。“国内经济学家一心为某些利益集团代言”,丁学良同时也质疑国内学者的道德,而这第二场考验在11月7日被放大。当日,《中国青年报》刊出调查结果,获得“中国最受信任学者”头衔是郎咸平和吴敬琏,得票率列第三的竟然是“谁都不相信”这个备选项。 在公众的心目中,经济学家不再是可以相信的群体。自去年“郎顾之争”以来,由于对民营资本侵吞国有资产不满,人们对某些经济学家的批评再一次被挑起。“如果经济学家只是为某些利益团体代言,我们还能相信谁?”道德危机渐起,经济学家“经世济民”的良知面临着考验,而大多数的学者在此时仍然选择沉默。 考验三:学术分歧 “中国经济学界正在遭遇1992年以来最大的学术分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学者李剑阁是最先打破沉默的主流经济学家,可是他的话却暗示了种种观点冲突后面的第三场考验。这一次的挑战来自学界内部。 李剑阁提出严肃的担忧,“中国经济学界正在遭遇1992年以来最大的学术分歧”。去年以来,在经济学界,矛盾的观点日渐增加。“为什么我们身在中国的学者,反而出现了怀疑的声音?”李剑阁的不解点出经济学界的难题,面对前两场考验,依靠经济学家的自身改良可能还容易扭转,而这第三场考验,或许还需要一次新的大讨论才能越过。晨报记者 张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