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解题外汇过多关键点:提高利用外汇的能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 07:42 第一财经日报

  产品过多的实质是产能的增速远远超过了消费能力的增速。外汇过多的实质是外汇储备的增速超过了利用外汇的能力。居民储蓄过多的实质是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投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熊业田

  产品过多,外汇过多和居民储蓄过多,似乎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最头痛的问题。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能“头痛医头”。

   “三多”的本质

  产品过多的实质是产能的增速远远超过了消费能力的增速,其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政策时期。正是这一财政政策导致地方利益竞争加剧,投资饥渴,重复建设,重复引资,成为当时

中国经济中的顽症,也是今天产能过剩的主要根源。和人口过剩一样,企业一旦出生,就必然要为生存而斗争。于是,无论在国内市场上还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杀价竞争的情况越演越烈。于是,在国际市场上,我们遭遇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阻击;在国内市场上,我们遭遇地方保护主义的伤害。

  外汇过多的实质是外汇储备的增速超过了利用外汇的能力。随着国内生产能力的扩张失控,我们的贸易政策也从“互通有无”,转变为“奖出限入”,进而演变为“出口导向”的战略。于是,产生了一种惯性:我们不仅要竞争“出口居世界第几位”,还要竞争“吸引外资第几位”,最后还要争“外汇储备居世界第几位”。与此同时,我们仍然坚持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坚持由政府垄断外汇的管理和利用。而政府和政府企业利用外汇的能力并未见长,多余的外汇沉淀在中央银行,最终造成了外汇“供大于求”的假象。

  居民储蓄过多的实质是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投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前者属于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后者是因为投资环境问题。投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投资领域的限制和融资环境的限制,还表现为信用的缺失,特别是对制度和监管的信用缺失。

  以上“三多”,显然有其内在关系,极富中国特色。政府也在努力解决问题,但长期部门所有、权力分割和各自为政的决策方式及其所形成的观念限制,很难达到综合治理的效果。

   “供给”与“需求”调整

  事实上,解决外汇过多,无论从“供给”入手,还是从“需求”入手,我们都有许多选择的余地。

  从“供给”讲,无非是控制贸易顺差和外资的流入。控制贸易顺差,可以全部取消出口退税(减少财政损失),可以对某些出口增收出口税(增加财政收入),并用以补贴涨价过快的石油和诸如铁矿石之类的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以稳定国内物价,避免国际价格引发国内的通货膨胀。我们还可以允许低效益的出口企业停业停产,甚至破产(这只是造成一些局部损失)。至于控制外资流入问题,谁都可以发现,一方面,我们的外汇过多,居民储蓄过多,另一方面,我们却只允许我们的企业到国外上市和到国外发债融资(增加外汇储备),但却不允许内地居民购买外国企业的

股票,也不允许居民购买外国政府和企业的债券。企业境外投资也很难通过外汇管制的关口。某些很有投资价值的中国企业的股份,允许港澳地区和外国居民购买(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却不允许内地居民购买(不利于降低储蓄率)。西方国家可以施加各种压力,迫使发展中国家开放投资领域,为其剩余资本寻找出路,为其国民投资境外创造条件,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允许资本的双向流动来平衡资本进出的流量,以减少外汇储备的压力呢?

    人民币大幅升值是糟糕选择

  解决外汇过多的问题还有许多其他选择,但是,人民币若大幅升值可以说是个糟糕的选择。

  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基础是稳定价格。货币稳定是价格稳定的关键。拉美债务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后,保持货币的稳定已成为各国货币当局坚定不移的目标。任何国家的货币,无论是升值还是贬值,都是对全社会产品的价格调整,是不可轻易采用的。因此,货币的“稳定高于一切”。要实现货币的稳定当然不能只依靠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外资政策、外汇政策等等对于稳定货币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的外汇储备过多,外汇供过于求,那完全是控制需求的结果,而且也完全是暂时的。随着石油价格、诸如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和其他原材料价格,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市场的力量会自动强制中国的生产和出口部门限制不合理的出口,减少贸易顺差。如果再辅之以前面所说的,有针对性地限制出口和鼓励进口的贸易政策,可以很快减少贸易顺差,这样就没有必要以牺牲货币的稳定为代价,去限制所有的出口,并牺牲多年奋斗所积累的外汇收益。

  “汇改”是需要的,但“汇改”是整个外汇政策的改革,而不仅仅是

汇率的改变或外汇定价方式的改变。中国“汇改”的思路,首先不是解决汇率高低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市场构成和市场发育的问题。换言之,首先应该是培育外汇市场,扩大外汇交易的队伍,扩大利用外汇的渠道。不仅允许国有企业“走出去”,而且允许民营企业“走出去”。不仅允许中央银行购买外国债券,也允许中国企业和普通居民投资外国债券,甚至允许投资外国股票。当所有这些真实的外汇需求被完全释放后,我们就可判知外汇市场上真实的供求关系。那时,也只有那时,管理浮动才有真正的市场依据。

  (作者系原商务部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不代表本报观点)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
010—58685776(北京)
021—52132511(上海)
020—34254460(广州)
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3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