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导刊:中国黄金组合下的利润隐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 13:38 新经济导刊 | |||||||||
□ 覃东海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增长达到了9.4%,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同期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0%,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回落。宏观经济维持“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组合。然而,宏观层面上的良好态势并不能掩盖微观层面上的潜在风险。
其一,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继续放缓,工业亏损企业的亏损总额迅速上升,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表现没有带来企业盈利能力增强的微观结果,中国企业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境地。 2005年前8个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不仅低于2003年45%的高增长,而且也远低于2004年40%的增长速度;工业亏损企业的亏损总额却增长了53%,不仅远远高于2003年2%的负增长,也显著高于2004年的11%。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和微观企业形势向坏的异常表现构成本阶段中国经济的显著特点。 从历史经验上看,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以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的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率变动的同步性非常强。如果企业盈利性得不到保障,宏观经济将失去连续高增长的微观基础,企业层面的恶化表现可能是宏观层面形势转化的前奏。另外,除了本轮经济周期之外,中国政府从未成功地把经济增长连续三年控制在9%到10%的稳定增长路径上。因此,在可见的未来,不排除经济增长突然下滑的可能性。 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之下,为什么企业利润的增长速度反而放缓了呢?主要原因是2005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外贸部门的贡献。然而不断上涨的原材料进口价格无法通过制造品出口价格的上涨转移出去,从而导致了国内利润向海外转移,中国企业整体利润的增幅放缓也就不足为怪了。 2005年以来,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40%。从进出口的产品结构看,处于净出口地位的主要是机电产品、电子产品、服装等制造品,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中国企业没有加价空间。处于净进口地位的主要是原材料,包括石油及成品油、金属矿物和制品等,这些产品由少数国家或少数企业控制,中国企业没有压价的能力。结果,高涨的国际资源价格不断吞噬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空间,巨额顺差背后却是中国企业菲薄的盈利回报。 其二,上游原材料行业等国有垄断部门的企业利润连续积累,中下游制造业等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利润增长乏力,中国经济表现出垄断行业侵蚀竞争行业的反市场化发展趋势。 2005年前8个月,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利润已经占全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22%,而且实现了同比75%的高增长。加上煤炭、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化工等上游国有垄断行业不但在利润总额上占有绝对主导地位,而且保持着很高的增长速度。而中下游的普通制造业等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利润增长有限,包括化纤、通信设备和电子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利润增长迅速放慢,部分行业甚至出现利润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微观热点并没有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总之,2005年以来的经济高增长并不足以让我们感到安心:一方面是中国企业的利润不断向国外流失,从而意味着国民财富的流失;另一方面是国内利润不断向资源垄断型国有部门集中,从而意味着国内资源配置的进一步扭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