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融资需要多腿走路 目前银行业无法满足需要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 04:59 中华工商时报 | |||||||||
□见习记者 贾林男 “很多人建议建立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但建立的中小金融机构都是国营的,如何能为民营企业服务?”11月5日,中华工商时报与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共同主办,北大民营经济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与发展论坛”上,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的发问正切中了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的困惑,这个话题也引起了在场
拓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在路径选择上,到底是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做出改变,还是在制度设计上进行创新? “应当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曹凤岐的观点吸引了人们的关注。理由很简单———“现有的金融机构很难真正地服务于中小民营企业,甚至越改革越服务不了中小企业。” 实际上,对于目前的银行业而言,让它们为中小企业“输血”也是件挺难办的事。由于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大体上要高出大企业3个百分点以上,给中小企业贷款,银行本身承担着很大的风险。民生银行副行长洪崎就坦言,在利率市场化尚未启动的条件下,为小企业贷款,“在商业模式上是不成立的。” “根本是体制和制度设计问题”,河北农牧集团监事长孙大午认为,现在的银行面对中小企业可操作性“已经不大”。“国有银行的设计就是面向国有企业的,你现在让他转身对中小企业,不仅是风险问题,即使将来利率提高了,企业负担也会加重,结果必然是贷款转嫁给好的企业,坏企业本钱都不还”,孙大午说。 他建议,国家应该放开小的金融机构,从制度上给农村开放一个金融渠道或者融资渠道:“比如信用社交给农村办,一个村就可以办几个信用社,这样自然中小企业就贷着款了。” 对于这样一个将一部分金融机构非国有化的设想,刘伟认为其中的确涉及到市场化过程中的制度变迁问题,“需要认真考虑”。 在当天上午的主题演讲中,到会嘉宾的演讲也涉及到相关问题。 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第一副主席胡德平在“实业和金融业”的演讲中提出,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不能孤立进行,必须结合实体经济的状况进行改革。他建议为促进民营企业和多种所有制企业的需求和发展,应抓紧时机建立和完善开发性金融机构、风险基金、信托投资公司、票券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使有科技含量的民营企业在孵化、创办期间就能得到资金支持。 他特别提到了要重视小额贷款,尤其是金融业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目前真正做这方面业务的金融机构只有部分的农业合作社和一个政策性农业开发银行,发展空间不可谓不大。” 北大民营经济研究院院长厉以宁同样表示,应尽快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型商业银行,吸收民间资本参股,促使民间资本从体外循环转入体内循环,“从而减少非正常融资的金融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