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刊:人民币汇率改革 小动作制造出大声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 16:23 《经济导刊》 | |||||||||
酝酿已久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中国人民银行在7月21日发布公告称:自即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虽然中国没有启动自由浮动汇率的闸门,或者升幅并没有达到市场预期,但由此“小动作”制造出的“大声势”却招徕了世界经济的炙热目光。
出其不意但恰逢其时 持续两年多的人民币升值问题被财经媒体、经济学家甚至国家力量演绎得起伏跌宕。从一些国际著名的投行机构升值预言的一次次破灭,到美国国会议员凌厉声势的不攻自破,人们坚定了只有中国政府才对人民币升值具有绝对话语权的信念。而至于人民币何时升值并采取什么方案,中国政府总理给出的答案为:可能是一个“出其不意的事情”。 如今,新的人民币汇率终于“出其不意”地来到了世界面前。 美元的弱势在最近几月中被连续改写。外汇市场上美元兑日元已经远离2005年年初时102的低点,上涨幅度接近10%,兑欧元也创造了升幅为12.5%的良好记录。在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美元的走强相对减轻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与此同时,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政界逼迫人民币升值的气势也逐步走弱,在7月初,“八国峰会”并没有将人民币升值纳入议题的大背景下,美国政府内部出现的以格林斯潘为代表反对强迫人民币升值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据此,市场的普遍预期是人民币升值可能被拖至9月以后。 国际投机资本一直在与人民币升值进行着诡谲而顽强的博弈。在经过了多轮的较量且投机阴谋屡屡落空之后,一部分“热钱”只得遁形撤离。根据外汇储备增量和贸易顺差的差额当中出现的“误差与遗漏”结果显示,截至6月末,已有约300亿美元的“热钱”正在撤离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面临的升值压力被进一步释放。一般性的逻辑推理是,中国政府此时不会在汇率方面施展实质性动作。 但中国政府确实又迈出了汇率改革的关键一步。尽管看上去有些“意外”,但只要仔细分析就可发现其多么地“合乎时宜”。 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3%。国民经济处于平稳上升的通道,无疑为汇率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与此同时,我国对外出口中的贸易顺差却出现了持续扩大的趋势,仅2005年前6个月就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96亿美元,外汇储备达到创纪录的7110亿美元,国际收支平衡进一步失衡,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有专家预计,到2005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仍将可能达9000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储备国。持续增高的外汇储备不仅增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在汇率盯住美元的前提下,也加大了金融调控的难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此次的汇率机制改革实际上为一种及时的“对冲操作”。错过了这样一个时机,中国汇率的改革将更难抉择。 利与弊的博弈 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对进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定价表现出来。不错,对于出口可能遭遇到打击的担忧,是羁绊中国政府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成本角度分析,如果汇率变化,企业销售价格不变,那么产品的利润空间势必会减小,甚至竞争力弱的企业就从盈利变为亏损。但是专家指出,仅为2%的上调幅度并不会对中国出口贸易产生实质影响,应该属于一个可控范围。 决定贸易状况的条件是可以变化的。在目前汇率变化了之后,出口产品应该尽可能调高它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价格,价格可以高一些,即尽管出口的数量可能因本币强势有所下降,但出口商可以看到边际利润上升的局面。这里的关键取决于和竞争对手的关系。如果我们在某一个市场的竞争对手是其他国家的商品,那么我们的企业可能不具有价格调整的优势,是由买方来决定价格;但有些产品是有价格调整的空间的。特别是很多产品是在中国厂商之间的相互竞争,人民币汇率调整导致成本折合成外币有变化之后,对中国的出口商来讲,实际上大家都是等价的变化;在这种变化情况下,有可能使得定价机制发生有利于我们的变化。 与出口相比,汇率变动对进口影响可能要乐观得多。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能源、原材料、机器设备等进口产品价格降低,国内相应产品价格也会降低,可以使企业投资成本下降,在目前经济比较景气的情况下,企业投资意愿有可能增强。当前国内消费市场基本处于供过于求状态,人民币升值能够直接促使进口消费品价格下跌并利于消费增加。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从出口转至消费,从外需转到内需。而这完全符合经济成长的逻辑。 实际上,相对于金融调控手段而言,汇率变革所带来的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机制创新。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一篮子货币可能由美元、欧元、日元及其它亚洲货币组成。在人民币盯住美元时,如果美元持续下跌,人民币也会感到同样的压力,但在与一篮子货币挂钩以后,这种压力将部分地被其它上升的货币所抵消,这将是一条更容易管理汇率目标的途径。不仅如此,参考一篮子降低了单一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干扰,中国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市场操作功能将会得到彰显。 拨动世界经济的琴弦 作为一种价格机制,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不仅会导致各国币值的变动,还可能引起国际进出口贸易形势的洗牌。 与中国经济紧密相关的亚洲各国货币对人民币升值表现得异常敏感。2003年7月21日,伦敦纽约外汇市场亚洲货币对美元全线飘红,马来西亚紧接中国之后宣布放弃林吉特盯住美元的政策而改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人民币升值必然引致亚洲其他国家货币跟着升值,这意味着整个亚洲的货币相对美元的购买力提高(包括使用美元的非美国地区),这将对世界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驱动全球资源配置向亚洲转移,亚洲国家在全球市场上有更大空间;特别重要的影响是,亚洲地区互相间的贸易和投资机会越来越多。 不过,目前人民币只有2%的升幅已经制造了未来更大的升值预期。摩根大通发表的研究报告预测,至2005年年底,人民币升值幅度将达到7%,至2006年年底升幅将达15%。亚洲国家货币将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带动下竞相展示出升值的趋势,国际投资资本势必继续寻找进攻与蛰伏的时机,从而干扰和破坏亚洲国家金融的稳定。 一直强迫人民币升值的美国,其主要企图是扭转自己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的确,从方向上看,人民币升值将有利于美国出口商向中国这样一个消费市场快速增长的国家销售商品和缩小美中两国的贸易赤字,然而,由于美国贸易赤子巨大,因此指望相对于美国经济大概仅占七分之一左右的中国经济在汇率方面的变动来发挥的作用将微乎其微。美国智囊机构卡托研究院贸易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丹尼尔·艾肯森经过调查后发现,尽管过去3年美元兑换世界其他货币的币值跌了30%,但美国的贸易逆差同期却增长了25%到30%。因此,艾肯森认为,美元兑人民币币值下跌,对美中贸易逆差恐怕也是于事无补。他预计美中贸易逆差今年将飙升至2250亿美元。 当然,美国人可能会采撷到人民币汇率变动后出口增加的部分果实,但他们无法逃脱人民币升值产生的负面效应。因盯住一篮子货币将意味着中国更多地将储备分配在欧元、日元、英镑、澳元以及可能的加元上,中国对美国国债的囤积很可能下降,如果美元与美国国债收益率出现反转,美国国债所遭受的冲击将在所难免。不仅如此,正如格林斯潘所言,“人民币升值并不意味着美国货会多销,反而有可能让美国消费者付出更昂贵的代价”。因此,如果中国开始升值货币满足了美国政界部分人士狂热政治需求的话,美国的普通百姓则并不会迎来福音。 (作者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