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资金链扼喉 中小超市面临融资危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 20:30 中国经营报

  作者:厉林 来源:中国经营报

  随着商业环境竞争加剧,各地中小超市的倒闭事件不绝如缕,随之而来的是供货商讨要货款的“零供之争”,在这股狂潮背后,中小超市隐藏的资金匮乏的“病灶”越来越让人担忧。

  高利贷盛行凸显资金困境

  在记者接触的一些倒闭超市中,许多都有求助于高利贷的现象。高利贷在一些城市的盛行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中小超市对资金的渴求和求告无门。

  7月中旬,山西大同市田森超市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董事长王明华被讨债的供货商囚禁,事件至今没有解决。

  “发展后期,我们曾经借了一些高利贷。”8月17日晚,仍在大同被囚禁的王明华告诉记者,在去年4月之后,田森超市就很难再从银行借出贷款了。王明华不愿透露所欠高利贷的真实数额。

  但据一位帮其借贷的人士透露,该数额已经达到了2000万元,与其欠供货商的货款相当。

  “不仅仅是田森,在山西,仅南华电器广场就欠过1000多万元的高利贷、8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而该商场的老板早已去向不明。而这种现象在山西有很多。

  记者在太原不少报刊上能看到各种或明或暗的高利贷者的放贷信息。记者按太原某报上的一则质押贷款广告电话打过去,对方告诉记者:“只要是在本地有人担保,或有质押物,就可以在一两天内提走每月5%的利息,50万元的借款。但必须在2个月内归还。”了解行情的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是个人,典当行和大型投资担保公司都会私下放一些高利贷。

  广东代理商协会负责人张立德告诉记者,广东的商业企业有一些向高利贷求援的,但是这都是最机密的事,也许有的企业连财务总监都未必知道。

  “不少中小企业在资金周转不灵时,只有通过民间融资,紧急用钱时,就只有找放高利贷的。“一位经常帮人筹钱的人士告诉记者。

  条条资金来源被堵

  “目前的银行贷款门槛已经将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拦在了门外。”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1000万元以下的业务银行大都没有积极性,几百万元的银行贷款也多是通过担保公司贷出。

  同时,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似乎也爱莫能助。上半年,

商务部与国家开发银行达成协议,将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安排500亿元人民币的政策性贷款,但这些资金支持只限于20家受扶持的大型流通企业“
零售业
国家队”。

  据了解,目前5000平方米以下的超市注册资金多在500万元~1000万元之间,而不少3000~4000平方米左右的超市注册资金100万元~200万元的也不少见。而目前一些超市连几百万元的自有资金也没有,市场上专门有公司在帮人办虚假注册。

  对于超市来讲,挖空心思的融资办法就像“9条命的猫”。新开业时,场地租金可以先交10%,其余的可以拖欠,设备预交20%订金。据大同田森超市供应商透露,田森在大同的装潢、设备甚至连洗手间的清洁费都是赊欠的。记者在大同与仍在按时清扫的人员也曾核实过该说法。

  当种种融资途径遇阻时,超市惟一能做的就是占用供货商的货款,先以供货商的先期进场费用搭起台面,而后拖欠供货商货款维持正常经营。这种做法的高风险在于使资金不能良性流动,一旦流动资金出现缺口以及供应商倒逼货款,很容易导致资金链骤然断裂。

  商业生态链的恶性循环

  拖欠货款另一个恶果是恶化了零供生态链。

  民间融资现在也是不少供应商最发愁的难题。山西太原代理商邓岗表示:“供应商始终盼望能有一个银行家的爸爸,法官的妈妈,执行厅长的大哥,黑社会老大的二哥,这样他们就可以安心做生意了。超市始终把供应商看成了一个个钢蹦,用他们堆砌一座座豪华的殿堂。供应商没有资产,不能向银行贷款,生意风险巨大。”邓岗将供应商的资金来源分为:1、自己多年的积蓄;2、亲朋好友的借贷;3、两个月还不了就得进监狱的信用卡;4、厂家有条件的支持铺底;5、典当的高利贷;6、以生命作最后抵押的高利贷;7、自己的住房抵押贷款。

  在哈尔滨,去年初,某台资超市春节前拖欠货款数月,有一半左右达几百家供应商撑不下去而退出。广东代理商协会负责人张立德表示:“仅去年一年,普马3家超市,家谊56家超市拖欠广东供货商的货款就达到3亿多元,直接导致150家左右的供货商退出了这个行业。”

  融资难题亟须解决

  目前零售行业的平均负债率达到70%以上。日前,北京一家零售企业老总表示,国内零售企业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融资难”问题。而且在与外资争夺商业圈有限的位势时,本土企业扩张的冲动迅速膨胀,资金链变得异常脆弱。

  中国商业联合会有关人士表示,虽然去年有6家大型外资零售企业在亏损状态下运行,但是经调查发现,去年的6家外资企业亏损是由开新店造成的。外资企业开始运作时会表现出高负债、高销售额增长、高亏损的状况,但是外资企业可以利用其品牌,在国内银行得到贷款后,在3年内转为赢利,而这一点国内企业根本做不到。

  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已被零售企业用到极致。包括联华、物美到第一百货、华联、西单商场等大型内资企业。实力雄厚的零售企业想尽各种方式翻转资本魔方,而中小商业企业融资途径则乏善可陈。

  有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发展的资金中60%~70%并非来自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有必要大力发展非银行融资。据他推算,中国对非银融资的需要量至少是1.7万亿元人民币。而目前得到政府承认的非银融资方式还比较少。

  “如果内资企业今后竞争发展中最大的困难——融资难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外资零售企业可能会主导中国零售业,这不是危言耸听。”中国商业联合会这位负责人表示。零售专家郭志军教授曾透露,近一年半,我国已有150多家大型连锁超市倒闭,郭志军对此忧心忡忡。一旦哪根资金链断裂,必将导致企业急剧崩溃。中国的中小零供企业迫切需要更有效率和更灵活的融资手段来救企业于“水火”之中。

  作者:厉林

  (来源:中国经营报)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