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细解央行再贷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11:04 和讯网-《财经》杂志

  央行为清理关闭各类金融机构以及银行改革已发放1.4万亿元再贷款,而金融稳定总支出更超过2万亿元

  □ 本刊记者 于宁/文

  据《财经》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关闭清理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国有银行
改革,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发放了约1.4万亿元央行再贷款。这一数字尚不含对中行、建行及工行共600亿美元外汇注资,以及为推进农信社改革所将发行的1680亿元央行票据——这两笔资金并非以央行再贷款的形式出现,但均属为金融稳定所支付的成本。

  两次剥离耗1.2万亿再贷款

  据《财经》统计,央行发放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用于剥离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再贷款,已经达到1.2万亿元,应属央行再贷款中最大的一部分。

  在始自1999年的第一次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共收购了1.4万亿元不良资产。其中,华融从中国工商银行收购了4077亿元不良资产,其资金来源为央行再贷款947亿元,以及向工商银行发行3130亿元十年期债券,利率均为2.25%;长城从农业银行收购了3458亿元不良资产,资金全部来自央行再贷款;东方从中国银行收购了2672亿元不良资产,其中来自央行的再贷款为1162亿元;信达1999年收购了建行和国家开发银行3500亿元不良贷款,资金来源为发行债券3470亿元及央行再贷款30亿元。2000年到2001年间,信达又借了445亿元央行再贷款收购了央行、建行和开发银行的445亿元不良贷款,总计申请再贷款数额为474亿元。

  总计而言,在第一次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中,央行总计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再贷款6041亿元。据悉,当时获得的再贷款没有期限,每年签合同,后来改成每季度签合同。资产管理公司向国有银行发行债券,支付银行的利息都困难,支付央行再贷款利息很少。

  在近来新的一轮不良资产剥离中,去年6月30日,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向央行贷款1604.84亿元,为期五年,用于收购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可疑类贷款(中行、建行剥离2787亿元可疑类贷款,交行剥离414亿元可疑类贷款,总计3201亿元)。

  6月27日,工行将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转让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四家公司按照100%名义价格,获得五年期4590亿元央行再贷款。但是按照实际中标价格——平均转让价格为资产面值的26.38%——偿还本息,超过中标价格部分由人民银行停息挂账。

  据悉,二次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属于商业性收购,再贷款期限均为五年,年利率2.25%;加上二次剥离的总计6195亿央行再贷款,央行为国有银行改革发放的再贷款达到12236亿元。

  但是,央行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所发放的再贷款回收前景并不理想。以第一次剥离为例,以再贷款和金融债券年利率2.25%计算,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每年需向央行和对应国有银行支付再贷款及债券利息约300多亿元,五年利息总额超过1500亿元。同时,五年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回收现金1216亿元,这一数字尚不够支付利息(差额约为300亿元)。

  关闭金融机构耗资1411亿元

  1998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关闭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下称中创)。此后,央行通过发放26亿元再贷款,偿还了原中创公司全部境外债务和部分境内自然人债务。

  中创只是一个开头。据《2002年中国金融年鉴》资料显示,1997年到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采取撤销、解散、关闭、破产等办法,对427家严重违法违规经营、资不抵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以及28588家农村基金会实施市场退出。2001年,通过更名、合并重组、商业银行购并、组建城市商业银行、撤销等方式,处置城市信用社766家。始自1998年全国范围的信托业整顿中,239家信托投资公司最终只保留60余家。

  为了兑付金融机构债务,26个省区市以财政担保借了1411亿元央行再贷款。由于金融机构清理资产困难重重,清偿率很低,地方金融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地方财政负担。尤其是在一些贫困的乡镇,借款总额是其年财政收入的数倍,出现财政赤字在所难免。据悉,2002年上半年,有19个省(区)不同程度存在欠还本息的问题,占借款地区总数的73.1%。

  财政部金融司亦督促地方财政履行承诺,并且规定,地方政府没有按期足额归还的专项借款本息,财政部从该省的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资金中,按每年应还未还专项借款本金的50%扣还,借款利息全部扣还。

  据悉,在所有省份中,只有广东省能够坚持每年全额还款。财力颇强的山东省借了110多亿元央行再贷款,分八年偿还;按照财政部每年扣除50%本金的规定,每年需偿还本金近8亿元,加上2亿多元利息,每年还款金额超过10亿元。今年春节是地方政府承诺完成债务兑付的最后期限,但某些贫困地区尚未完成兑付。至今,山东还有八九十亿元再贷款需要偿还。

  四川省借了将近百亿央行再贷款,由于财力有限,已获准将还款期限由一般的8年期延长到13年,从第六年开始还款。记者从一些省财政厅了解到,自从按照50%扣本金的政策出台后,大部分省份被动地等着财政部扣款。这意味着,财政部实际上将贷款期限延长了一倍。

  证券公司关闭耗资数百亿元

  从2002年8月鞍山证券关闭以来,十余家证券公司被关闭或托管,央行发放了数百亿再贷款,用于弥补客户保证金窟窿和兑付个人债务。其中,鞍山证券发放约15亿元再贷款弥补保证金缺口;加上兑付个人高息债券的资金,总计约40亿元。大连证券也由央行发放十多亿元再贷款用于偿还客户保证金。此后,关闭新华证券、南方证券,分别用了14亿元和80亿元央行再贷款。

  已经关闭的大鹏证券有18亿元保证金缺口、数亿元个人债务,正在托管的辽宁证券有约40亿元个人债务,汉唐证券、闽发证券分别有10亿元左右个人债务,德隆旗下的恒信证券、德恒证券和中富证券总计有48亿元保证金缺口和个人债务。去年10月,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关于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收购公告的说明》,文件中规定,10万元以下的个人债务全额收购,10万元以上的个人债务按照9折收购。按此计算,央行需要发放再贷款近300亿元。

  最近,央行发放了100亿元再贷款,作为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启动资金。这笔资金将由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负责偿还。

  业内人士称,央行属于基础货币投放,央行再贷款的总量已经超过5.9万亿基础货币投放余额的20%,基础货币的被动发行,必然按照一定的货币乘数形成实体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由此导致显性和隐性通货膨胀。

  谁“埋单”?

  1.4万亿元央行再贷款,加上对国有商业银行的600亿美元外汇注资,以及对农信社发行1680亿元票据,央行近年已经及将对金融体系持有总计超过2万亿元的资产或债权,这必然会影响到货币供应量指标,对央行的货币政策造成挑战。

  专家指出,这类货币投放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偿还性低,因而投放额基本等于存量;二是出于“救急”,无法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

  据央行的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底,基础货币的余额总计5.9万亿元,年度新增不过6606亿元。1.4万亿元央行再贷款占到其中的23%,而央行金融稳定的总支出(计入对国有商业银行的600亿美元外汇注资及对农信社发行的1680亿元票据),则占到基础货币投放的近三分之一。

  如此大规模的货币发行,必然造成实质性的通货膨胀压力。专家指出,从2004年的情况看,年度通货膨胀率一度在7月-8月达到5.3%的水平,远高于当时一年期存款利率1.98%。可以设想,假如没有这上万亿元的金融稳定货币投放,中国经济的负利率深度必将大幅度降低;换言之,全民已经以交“通胀税”的形式,为金融稳定“埋单”。

  本刊记者凌华薇对此文亦有贡献

  (本文刊于7月25日出版的《财经》2005年第15期)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再贷款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