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会上传出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编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消息,而且决定在广州设立“9+2”首长会议常设秘书处,“泛珠”经贸洽谈会成交额达3000亿元,一年来,泛珠三角的经济合作主要体现在能源、交通和物流方面。泛珠三角在务实中稳步推进,寻求突破,成为今年中国异常活跃的区域经济中的一大亮点。
泛珠三角的内地9省区,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面积200.5万平方公里,人口4.5亿人,分别占全国的20.9%和34.8%。2003年,9省区生产总值38846.3亿元,占全国的33.3%;地方财政收入2962.9亿元,占全国的30.1%;进出口商品总额3400亿美元,占全国的39.9%;实际利用外资246亿美元,占全国的4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15.2亿元,占全国的32.1%。再加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其实力和经济地位,不言自明。而且,泛珠三角地区体现出经济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区内有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内地之间更加紧密的贸易安排(CEPA),在中国各经济区中最接近东盟自由贸易区,还有澳门特区提供的通向葡萄牙语国家的桥梁等等。
2003年夏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最早提出了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概念,要求广东积极推动与周边省区和珠江流域各省区的经济合作,构筑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广阔、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体系。同时,推动9省区与港澳的合作,建立“9+2”协作机制,形成泛珠三角经济区。
曾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对长三角发展了如指掌,他借鉴浙江的民营经济经验,在广东大力倡导“内源经济”,作为对广东一向领先的外源经济的补充。泛珠三角的提法,则直指广东经济最大的隐忧——发展腹地不够。
但是,“9+2”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更大的意义,是在于其在区域整合中的两大突破。
其一,“9+2”区域内既涵盖着香港和澳门两个独立的关税区,又涵盖着发展水平明显不同的内地9个省区,差异化极大。表面看,差异是整合的障碍,但是,同质化的、发展水平相当的区域间的整合更加困难。差异大,表明发展水平有落差,有落差,河流就容易流动;相反,如果发展水平相当,就像水库里的水,大家在一个平面上(尽管各有特色),就很难真正流动起来。“9+2”的合作发展模式,横跨整个珠江流域,横跨南中国。这种在不同体制框架和发展水平上的区域组合,是中国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协调发展的一大突破,创造了一种既不同于“对口扶贫”、也不同于所谓“强强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形式。
其二,“9+2”体现出相当的务实合作精神,不唱高调,弱化行政区划,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一开始的合作构想更多的是围绕交通来展开。这样的切入点,谁都有好处而没有坏处,容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而不会产生谁被谁吞食的感觉。实际上,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一体化,都是从某一功能的一体化开始的。如最成功的欧洲经济一体化,就是从西欧六国之间的煤钢联营开始,逐步到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和货币同盟的。
“9+2”合作协议,提出了自愿参与、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在合作要求上,主要是推动创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此外没有提过高的合作目标。在合作机制上,目前已有的机制包括每年一次的内地省长、自治区主席和港澳特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港澳相应人员参加的政府秘书长协调制度,日常工作办公室则设在发改委、厅(香港、澳门由特区政府确定相应部门),机制简单且易落实。今年又在广州建立了常设秘书处。
“9+2”模式更多地体现出合作共赢的特色,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9+2”是自由结合、不论高下的多维的网状模式,它包容了更多的合作可能和空间。更值得一提的是,泛珠三角是中国唯一横跨东、中、西部的、由政府主导一体化的经济区,如果泛珠三角能成功实现经济一体化,对于中国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