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提升中国主权评级 汇改后仍有升级空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00:30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陈宜飚 香港报道 标普提升中国主权评级
标准普尔信用评级7月20日宣布,把中国(指大陆地区,下同)的BBB+长期主权评级(亦称“政府评级”)和A-2短期政府评级分别调升至A-和A-1,评级展望为正面,这是标普对中国进行评级以来打出的最高分。 标普负责主权评级的信用分析师周彬解释说:“中国评级的调升反映了中国政府对金融业的积极改革以及国有企业利润率的提升。” 标普将一个经济体的债务偿还能力分为九大类,分别是AAA,AA,A,BBB,BB,B,CCC,CC,SD/D,越往前表示级别越高,其中,AA级至CCC级可加上加号和减号,表示评级在各主要评级分类中的相对强度。标普给A级的界定是:“表示偿还债务能力较强,但相对于较高评级的债务/发债人,其偿债能力较易受外在环境及经济状况变动的不利因素的影响。”而此前的BBB表示“目前有足够偿债能力,但若在恶劣的经济条件或外在环境下其偿债能力可能较脆弱”。 标普指出,此次中国的正面评级展望反映了标准普尔预期中国领导层将能继续有效推行经济改革,并继续带领国家更趋富裕。按照标普的界定,评级展望是“评估一项长期信用评级中长期信用状况的潜在变化方向。确定评级展望要考虑经济条件或基础商业环境的变化。展望并不是信用评级改变或未来信用观察的先兆。” 周彬提醒说,如果中国能够通过更具弹性的利率、物价控制的放宽以及非贸易部门的产能提升,加快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中国的评级将有调升的可能。相反地,如果中国的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放慢或是由于政策上的失当导致经济活动明显放缓,其评级将会停留于目前的水平。 对于中国评级,标普的一位董事介绍说:“我们早在1992年就开始对中国进行主权评级,在这些年里,中国的主权评级主要是在BBB至BBB+之间徘徊,这次获得A-,是最高的一次。”不过,他同时也指出,中国的主权评级距离东南亚一些经济体的主权评级尚有距离。“澳大利亚、新加坡和香港的评级都比较高。”他说。 主权评级获提升原因 由于这是标普首次将中国主权评级升至A-,引发外界广泛关注,标普也通过电话会议形式,由身在新加坡周彬和在香港标普评级董事共同解释了此次中国主权评级提升的主要原因。 周彬认为,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与宏观经济的稳定促成了经济的良性循环。“虽然面对不少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但中国决策者仍然能够坚定不移地以渐进、稳定而可预测的方式推行改革。这使中国利好的增长前景更加乐观,并同时强化了决策者可运用的财务资源(包括政府财政收入和中央银行资产)。”周彬在评级报告中称。 此外,他还认为,金融体系的改革使中国政府的信用实力得到提升。“中国拥有极佳的发展前景以及强劲的对外收支状况,预计中国2005年底的外部净资产将上升至占经常账户收入的80%。”标普在发布的评级报告中称。 不过,周彬指出,当前高水平的政府债务和或有负债,以及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和较弱的货币弹性,使中国的信用优势被削弱了。他预计中国政府的直接债务和对银行注资的开支将使其政府一般债务水平上升至2005年GDP的44%,相当于政府收入的220%。他担心中国政府债务的增长速度可能较其未来赤字所显示的为快,并可能达到GDP的80%,而在此情况下,经济活动一旦大幅放缓将可能为政府带来额外的财政负担。 至于中国的经济活动是否会放缓,中国的经济究竟是否过热,以及是否会“硬着陆”或是“软着陆”,这都是经济学家仍在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也都可能影响标普的进一步评级。但周彬并没有正面回应上述问题,他只是表示:“中国的政策制订者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种资源,对宏观经济和经济周期进行调控。过去18个月,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成功控制了投资、信贷和制造业等领域的过热增长;现在的水平虽然仍比较高,但是比起2003-2004年的水平,已经是温和得多了。我们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也有资源来调控经济周期。” 周表示,上海的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并不会影响到中国的整体经济。“即便上海或是其他中国大城市的房地产消费有所减缓,中国潜在的内需潜力仍是很巨大的,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过去几个月的投资有所下滑,但是中国的GDP增长仍保持了高速。” 对于记者提出的,中国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问题会给主权评级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周彬也没有作明确答复。他只是解释:“如果中国能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企业融资是个好消息,也有助于社会资本的再分配。众所周知,中国历来严重依赖银行贷款,以此作为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改变,自然是件好事。”但他同时坦承,解决股市及全流通问题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他并不认为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快进展。 主权评级有助金融评级 标普的评级往往是作为投资者的投资参考,而一国的主权评级还有特殊的地位。“这种主权评级对该经济体的金融机构评级有很大影响。主权评级对银行评级会有一种牵制作用。”标普金融评级董事曾怡景说,“以阿根廷等南美国家为例,当这些国家发生问题时,很多时候对银行偿还债务受到限制,会有违约的状况出现,所以国家评级对银行评级会有牵制作用。一般情况下,金融评级不会高于主权评级水平。” 这一次伴随中国主级评级获得提升的,就有多家中国的企业。标普在20日同时发布公告,鉴于中国主权评级获得了调升,把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的长期发债人评级由‘BBB+’调升至‘A-’,中移动的评级展望为正面,与中国的政府评级展望一致,并称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的评级将继续受中国的长期政府评级所局限。 此外,标普同时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评级展望从稳定上调至正面,并确认了两家银行‘BBB+’的长期评级,和中国进出口银行‘A-2’短期评级,以及国家开发银行‘A-2’的短期外汇评级。标普表示,两家银行的评级的变化反映了主权评级对两家银行强有力的支持,但其评级与主权评级仍存在差异,显示其金融安排仍存在不确定性。 曾怡景说:“中国的银行体系在标普所评估的银行中仍处于较弱的水平,但是它们在取得进步。这种进步有多方面,不仅仅是不良贷款比率的降低,上市的努力促进了它们的内部管理和风险管理,提高了它们的信贷质量。” 不久前,标普刚刚把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展望从“稳定”转为“正面”。曾怡景认为IPO有助于建行和中行的评级。他指出,标普跟中国政府官员也进行过交流,了解到银行的变化,这些都是作为评级的重要参考。 曾怡景认为,加入WTO之后,中国的金融业很快即将全面开放,这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说是一个加速改革的机会,总体来说,对银行体系是个促进。“金融业的开放将使银行散发出强大的自我激励机制,迫使自己要加快发展速度,才能迎接挑战。”他说,“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小型的、业务能力较弱的银行会面临竞争劣势,而一些较好的银行会成长得更快,市场份额继续扩大。”这位标普的评级董事同时判断,外国银行的竞争短期内并不会给中国内地银行的存款带来很大的影响,这方面不用担心。 汇改后仍有升级空间 在20日,中国政府尚未公布汇改方案时,曾怡景曾预测,人民币的变动,对银行会有一定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会太大。首先,中国的银行所拥有的外汇头寸并不大,因此汇率变动后的形势对银行来说并不是无法控制的。他更关注的是,中国的银行在进行汇制改革之后,能否有效地管理汇率风险。“我们希望中国的银行能够有效地采取措施避免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这方面,它们需要比过去做得更多。” 在中国政府公布汇改之后,标普发布公告,认为中国决策者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对货币实施升值——而这正是在标普的预期之中,标普同时宣称“中国采取的步骤具有重要意义,将促进其经济和金融结构的进一步发展”。 负责金融评级的曾怡景表示,从长远说,下一阶段对中国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要求会更高一些。因为虽然目前汇率波动幅度还不大,但只要有这个可能性,就需要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机制,如果目前不作调整,等到汇率波动较大时,再进行风险调控就来不及了。“我们评级机构是不停地在观察,只要银行有大的动作或是事件,我们就会作一个反映。”他说。 曾怡景预测,汇制改变之后,今后一段时间可能会有更多投机资金来试探货币升值空间,但他认为中国监管当局有能力抵御这种资金带来的风险。“中国政府仍将继续改革,包括增强货币的灵活性。这方面的改善与经济领域的其他进展一起,将使中国的评级进一步提高。” 而具体到国内银行,标普认为,这次重估对获得了总计600亿美元注资的中国银行(BBB-/正面/A-3)、中国建设银行(BBB-/正面/A-3)和中国工商银行(BB+/正面观察/B)的影响可能会稍微大一些,但对其各自财务状况的直接影响应是有限的。(标普7月25日发布的公告中,已将工行的评级升为BBB-/正面/A-3。) 曾怡景解释,政府注入这三家银行的美元资产价值下降2%,相当于约96亿元人民币的重估损失,但这对于这些银行来说,是可以应付的数目。相对而言,人民币本身潜在升值的不确定性才值得关注。“现在的机制是把美元每日汇率浮动限制在上下千分之三,这会为银行提供喘息的机会,有时间去减低汇率风险。”他说。 “相对于给银行本身所带来的直接财务影响而言,这次币值重估对中国的商业环境以及整个经济产生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曾怡景认为。“在近期内,银行需重新检查它们的贷款组合,以便对这次币值重估给它们的借款人,尤其是那些收入和成本、负债之间存在货币不匹配的借款人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他补充说。 他提醒说,如果没有对外汇收入进行外汇汇率风险对冲的话,那些收入主要为外汇(特别是美元),而成本和负债则以人民币为主的借款人会受较大负面影响。在未来的日子里,银行在评估信贷风险时将需要更仔细地对这一风险进行审查。 曾怡景预测,这次重估或许会使企业对汇率风险对冲的需求增加,因此也会为国内银行带来商机。对此,他建议:“银行可能会发现市场对更多外汇风险管理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在大规模地提供这类产品之前,国内银行需要确保它们自己拥有有效的外汇风险管理系统。同时,它们还必须和外资银行竞争,而后者在管理汇率风险方面通常拥有更多的经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