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广东顺德探索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本报记者 温源
顺德,地处珠三角的岭南重镇,全区共有工商企业6.5万余家,其中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占到总数的90%以上。这些非公有制企业为顺德经济蓬勃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给全
区的安全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如何在保障安全与发展经济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近年来,顺德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改革,不断创新,在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安
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上进行了有效探索,初步实现了全区安全生产稳定好转的新形势。
安全责任无空白
顺德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后,政府全面退出竞争性行业。经济成分的复杂化、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和劳动用工形式的多样化对城市发展提出了安全新课题。针对这一形势,区政府开始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监管机制。
首先,顺德区政府提出对区内企业实行属地管理,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制,先后与10个镇政府及35个区属部门签订《安全责任书》,各镇政府又分别与辖内各村委会签订《安全责任书》,村委则与辖区内的企业签订《安全责任书》,在企业内部则要求建立厂、车间、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签订责任书。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将全区的每一个安全生产工作都落到最基层。
做到了有人管,还要管得好。为此,区政府大力推行注册安全主任制度,要求区内各企业必须按要求配备注册安全主任。这是一支经过专业安全培训,具有一定安全生产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的安全管理骨干队伍。目前,全区共有近7000名注册安全主任活跃在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线。他们不仅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发挥作用,而且必要时作为安全生产检查活动的后备军,解决了政府安全生产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
利用注册安全主任专业性和相对独立性的优势,顺德区又在此基出上开展了全区规模的安全评诂工作。通过企业自评、注册安全主任复评和安监部门监评三个步骤,目前已完成9706家企业的安全情况调查工作,做到了“家底清,状况明”。安全评估构建了企业安全状况数据库,为全区安全生产实施动态管理、分类指导提供了依据,也促进了企业有的放矢地整改事故隐患。
鼓励先进 淘汰隐患
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顺德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全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即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限制和杜绝安全生产高危行业的发展。
改革发展初期,中小民营企业在设立之初由于安全法律不健全,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许多企业在安全生产投入方面欠账太多,大量不规范中小企业在顺德城市和乡村兴办起来,事故隐患随处可见。为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顺德区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工业区建设,新建企业必须进驻工业区,原分散的城中厂、村中厂按计划逐步搬迁,存在较大隐患的企业限期搬迁。
打火机和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在顺德历史上曾大量存在,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在经济利益和安全生产中,区政府选择了后者。目前顺德通过全面禁止生产、经营、燃放烟花爆竹,已基本消除了这一危及社会安全的重大隐患。
许多顺德的中小企业都曾经把员工宿舍与生产车间和仓库设在一起,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极易造成群死群伤。这种现象一度成为顺德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为此,区政府严令这类“三合一”企业,立即整治,即时搬出员工。同时,政府还建设了一批员工村,实行统一管理,让广大外来工有一个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强化培训 完善保障
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顺德区的安全培训工作可以用“三个基地、四个层次、五类人员”来概括,即三个培训基地负责为全区安全生产培训提供场地和师资;培训内容主要涵盖安监队伍执法水平、各类专项培训、基层安全管理干部业务素质及企业人员培训等四个层次;而企业中接受培训的主要是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危化品从业人员、企业领导、特种作业人员和一般工作人员等五类人。据统计,近两年来,全区共对各类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达2.7万人次。
随着顺德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社会监督服务、企业全面负责的新型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安全生产中介组织的作用也逐渐发挥出来。目前顺德已有从事危化品安全评价和注册安全主任的事务管理两家中介机构,他们通过有偿服务,一方面对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和有效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又能在具体问题上帮助企业整改事故隐患,从而在全区的安全生产领域形成企业负责、中介服务、政府监管的三方机制,形成确保全区社会发展稳定的安全保障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