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 正文
 

中国社科院王松奇:自己的逻辑 自己的顺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4日 12:1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刘巍 北京报道

  7月21日晚7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

  “此次改革之前虽然也宣称汇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但实际上是汇率很小,始终保持在8.27-8.28之间,而这次有可能实现浮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称。

  《21世纪》:请您分析一下此次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主要原因?

  王松奇:最近三年多以来,相对于日元和欧元,人民币币值一直大幅下跌。中国政府虽然一直没有行动,但始终在积极研究可行的方案。

  此次从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转变为盯住一篮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国际收支平衡的要求,是外汇市场供求压力决定的。

  《21世纪》:中国政府的改革一直强调主动性从这个角度如何看待此次新政策?

  王松奇:首先我们得承认中美贸易是对外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关系,中国对美贸易顺差高达1600多亿美元,而去年中国的整个贸易顺差也就320亿,今年差不多也就几百个亿。对此,中国政府实际上是不能忽视的,这也是很正常的。

  我们很多领导人,比如温家宝总理、周小川行长都多次表示,中国的改革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顺序。因此这一问题可以这样解释:一方面参考了外部要求,同时人民币汇率制度上也到了该调整的时候了,主要是中国政府自己有改革主动性。

  《21世纪》:为什么会选择现在作为调整的时机?

  王松奇:这几年由于人民升值预期的影响,通过各种贸易形式及其他一些渠道,进入中国的外币,尤其是美元特别多,投机倾向比较明显。但中国政府各级官员,从总理到部长级干部不断表态一定要按照自己意见动,人民币暂时不升值。在此影响下,最近几个月确实存在预期稍稍有些淡化的倾向,所以我认为这个时机选择的还是比较好的,起码减少了由于投机货币大量进入造成的汇率变动损失产生的压力。

  《21世纪》:从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转变为钉住一篮子货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次改革出于哪些考虑?

  王松奇:各种方案的选择背后都有一种理论支持。这个理论就是维持人民币在供求大体均衡下的一个稳定,这种稳定应该是实际意义上的稳定。过去单一钉住美元制追求的只是一种名义上的稳定。这次改为参考一些重要货币,钉住一篮子货币,就可以始终在多变的货币经济结构中,维持一种实际上的稳定。而直接扩大浮动区间的方法就无法实现这一点,风险要更大一些。

  《21世纪》:国际上一篮子货币是如何构成的?

  王松奇:一般有几种方法。一是重要货币选择法,比如说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加元和澳元之类的主要经济体的货币;另一种是贸易权重选择法,是根据一国对外发生的经济联系,比如在外贸中哪个国家、哪种货币占的比重更大一些,选择前多少名。

  《21世纪》: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进出口贸易等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王松奇:人民币变动汇率形成机制、出现小幅币值上扬,实际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很多人认为中国过去之所以不敢变汇率,主要是担忧银行不良资产、政府信用、或有债务和隐形债务等问题,通过这次汇率改革看出中国是很有信心的。

  谈到人民币升值对市场的影响,我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是给大家一个非常好的印象和良好的预期。第二,升值对宏观经济应该是有好的影响。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持续在8%的水平上,原材料、能源等很多东西根本不够用;另外技术自主创新比重低,需要大量从国外引进原材料、能源、高技术装备和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是有好处的,不仅可以降低进口成本,而且还可以改善近两年不断恶化的贸易关系。但由于调整幅度只有2%左右,改善幅度应该不会太高,但是好的信号。第三,对出口也不会有太多影响。典型例子就是1985年的“日本广场协议”,日元汇率从360变到八九十日元,但1985年之后日本每年贸易顺差都维持在600亿美元左右,一点没受影响。中国也不会受到影响的,人民币仅升2%,根本不会影响国际市场份额,相反还会两头降低外贸企业的原材料进口成本,增加出口利润。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汇率新闻 全部人民币升值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