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 正文
 

中国货币政策更加独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3日 12:10 《财经时报》

  按照“蒙代尔三元悖论”原理——完全的资本开放、独立的货币政策以及稳定的汇率,这三件事,一国政府只可以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中国的金融开放在WTO的框架之下,已经刻不容缓。实际上,中国的金融开放,包括资本项目的开放已经有了巨大进展,外国资本被准许以QFII形式投资中国的证券市场就是典型事例。

  这也就是说,中国在资本流动自由度日益加大的前提下,只有相应加大汇率的浮动弹性,才能确保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完整的独立性。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完全独立的货币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当它选择了最终完全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之后,这必然预示着,未来,中国将最终走向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制度。

  从以往的情况看,管制过度的汇率制度经常会使中国的货币政策显得有失独立。尤其是1997年之后,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空间被大大收窄,而此后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却在不断加大,此时人民币利率水平不得不跟随美元做出适当的同向调整。2001年底的那次降息就是典型的例子,“9·11”之后美国的降息,也引发了人民币利率的下调。

  2004年情况就更是如此。为抑制通货膨胀,本来动用利率政策手段将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央行不敢。原因在于,当时国际社会和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十分强烈,一旦加息,将会相应减低“热钱”的流入成本,使更多的“热钱”进入国内市场。于是,加息不是,不加息也不是。无奈,央行只有通过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大规模发行央行票据,来抑制货币供应量的过快上涨。

  结果是,抑制通货膨胀需要发行大量央票,收回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需要发行大量央票。当然,对冲“热钱”流入所构成基础货币发行,也需要发行央票来回笼。以致是年年底,中国央行票据市场的市场存量数倍于上年同期,总量近2万亿元。

  这说明,由于汇率管制过度和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已经使得中国的货币政策近年来显得有些被动,尤其表现在利率政策——这一有效的价格手段难有施展的空间,与一个经济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但现在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按照央行的解释,人民币汇率参照一揽子货币之后,由于货币篮子中的外币升值或贬值,本身就存在相互的对冲或抵消的效应,将使得人民币汇率对单个外币币值的波动反应迟钝,不仅加大了稳定性,而且在波动不大的前提下,使人民币汇率弹力强度增加了,即所谓更具弹性。同时,也为人民币利率变动放开了手脚,增加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