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中国经济正按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运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 09:14 中国经济时报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树成

  财经热点年中述评 本报记者 单羽青

  7月20日,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今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统计数据。其中,上半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5%,居民消费价
格总水平上涨2.3%,低于去年同期3.6%的水平,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3.5%,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这几个重要的数据多少有些出乎部分经济学家的预料。如何认识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对于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又该如何把握,就此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树成。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4月,即2005年第1季度GDP增长率9.5%的统计数据公布后,经济学家对于我国经济形势和未来走势的判断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尤其是6月份以来,即2005年5月居民消费价格累计同比上涨率连续3个月下降的统计数据公布后,一年多的中国经济冷热之争再次出现激辨的高潮。不同的是,上次争论的焦点是经济是否过热,这次的争论焦点则是中国经济是否正在趋冷。看到上半年的数据后,您对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有怎样的判断?

  刘树成:上半年GDP增长率为9.5%,这有点出人意料。原因之一是,最近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趋冷。而实际数据显示,第二季度GDP增长率非但没有比第一季度下降,反而比第一季度高出0.1个百分点。原因之二是,宏观调控调一年多,从感觉上说,第二季度的GDP增长率应该再往下走一点。其实,这涉及到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我的判断是,中国经济正按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运行。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要用“预期目的”,而不是用“预期目标”?

  刘树成:因为“预期目标”给人的印象好象是要有一个固定的指标数一样,比如经济增长率必须达到百分之几,才算达到预期目标。而“预期目的”的表述可以更加丰富和准确,如这次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是:适当地控速降温,使经济保持既较快又平稳地运行。具体来讲,中国经济正由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的局部过热和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的上线区域运行(9.6%-9.9%),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9%左右)正常地、合理地回归。这表明,自2003年下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中央实施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正在取得预期的效果。2003年第一季度到2004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9%、6.7%、9.6%、9.9%、9.8%和9.6%。除去2003年第二季度抗击“非典”时为6.7%外,其余均在9.6%-9.9%之间。这是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的上线区域运行。而2004年第三季度到2005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1%、9.5%、9.4%和9.5%。这是在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9%左右)正常地、合理地回归。

  中国经济时报:不过,实施宏观调控以来,我国经济的中微观层面乃至宏观层面都发生了不少变化,比如企业盈利率降低库存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等。这种背景下,许多经济学家担心我国经济会迅速转冷,提出要谨防经济快速下滑,应该说不无道理。为什么在宏观调控下,经济增长率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的回归过程能够保持平稳?

  刘树成:我个人认为,这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化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与市场经济因素有关。

  首先,宏观调控对象的市场化。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扩张也好,紧缩型宏观调控也好,都是中央政府自身的行为。中央政府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扩张,又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进行紧缩型调控,自己调控自己,经济增长率很快会调下来。而现在,调控的是市场经济,调控对象即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已经市场化了。企业对市场供求走向和对宏观调控政策要有一个辨认、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同时,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地方政府的一些经济行为也市场化了。加之,这次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动手早、见事快,在经济增长率尚没有冲出10%之前,就及时进行了宏观调控,而且是有保有压。这样,向上扩张的市场力量还有很强的惯性,还在释放之中。

  其次,市场竞争力量的作用。从市场的供给面看,在市场竞争下,原有的产能在释放,这两年所形成的新的产能也开始释放。这样,在一定的消费需求下,供给面的活跃使经济增长,而物价下降。

  再次,国际市场因素。今年上半年,国际市场仍然比较活跃,我国出口增长很快。去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是逆差68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是顺差。外贸顺差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的下行。

  事实上,我们在分析宏观调控的预期效果时,可以反过来想,假如没有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一系列宏观调控,那么,经济增长率就会像我国历来经济周期那样,一进入上升阶段往往就冲出10%而达到两位数,形成过高的“大起”,而“大起”之后往往就是“大落”。现在,我们防止了经济增长率过高的“大起”,有利于保持经济的既较快又平稳地运行。

  中国经济时报:但是,有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拐点已过,经济已经处于周期的下行段,并像“过山车”一样将飞速下滑。

  刘树成:分析起来,得出这种“过山车”的判断是对经济周期的一种过于简单的认识。

  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由“吃穿用”向“住行”升级所推动的。这一推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这一轮周期如果从2000年算起的话(该年GDP增长率为8%),到2004年,上升阶段已历时五年;如果从2002年算起的话(该年GDP增长率为8.3%),到2004年,上升阶段已历时三年。这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往往只有一至二年相比,已属延长了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从经济周期一般理论来讲,在以10年左右为期的“中程周期”来考察时,其中可能包含二至三个“短程周期”,也就是说,其中可能包含不止一个上升拐点,或者说在一个“短程周期”的顶峰过去之后,可能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短程周期”的顶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一些国家出现经济周期平滑化、微波化的趋势,我国经济周期也出现了这种趋势。各国所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与各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宏观调控的不断改善有关。所谓经济周期的平滑化、微波化趋势是指,经济周期由过去那种起伏剧烈、峰谷落差极大的波动轨迹,向着起伏平缓、峰谷落差缩小的波动轨迹转变。所以,一个经济周期的上升拐点已过,并非接下来就像“过山车”一样飞速下滑。在实现经济周期的平滑化、微波化中,控制经济周期的峰位,及时削峰,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环节。因为“大起大落”的要害是“大起”。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与我国历次宏观调控相比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动手早、见事快,及时控制住了峰位。这有利于实现经济周期的平滑化、微波化,有利于延长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平稳运行。

  经济由适度增长区间的上限区域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回归,是一种必要的调整。这种调整是一种清洁机制,是正常的清理过程,可以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和有效经营,同样有利于延长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平稳运行。企业应该学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应对经济的波动。

  我国经济在1997年至2000年间,在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克服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保持了7%至8%的增长,这与同期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已属难得的平稳增长,根本不是“坐在了飞速下滑的‘过山车’上”。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