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相当温和 经济学家在担心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 07:12 北京晨报 | |||||||||
随着二季度中国经济数据的公布,中国经济抗击“过热”的战役暂告一段落。但是,闲不住的经济学家们还在担心,他们担心的不再是过热,而是担心经济有趋冷的苗头。 上半年,中国经济以9.5%的GDP增速和上涨2.3%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实现了最佳运行指标—高增长,低通胀。但学者们却没有忽视,CPI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环比下降,即使是同比增幅也在6月降低到1.6%。
这些美好的数据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代表着稳定的物价,但它的变化趋势却让学者们担忧—如果CPI增幅在未来数月内降至1%,它的潜台词就可能是消费需求的不足,企业利润的下滑和投资的减缓,而这些正是经济大环境趋冷的征兆。 那么,CPI增幅降至1%是否有可能?经济观察家宋国青的预言是,1%的增幅将在三季度出现,而清华大学的数学模型更显示出这个数字在年底时将变为负值。 于是很多人为此感到了迷惑,因为就在一年之前,物价指数还在逐月爬升,最终越过了5%的“红线”,央行还启用了加息手段以抵御通胀,为什么我们的关注点要那么迅速地从热转冷? 经济学家提出了他们的理由:首先,去年的物价之所以会上涨,粮价上升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而并不是想象中消费虚高带来的通货膨胀,国内的消费需求仍然不足; 其次,出口虽然还保持增加,但这很可能是预期人民币升值的短期行为,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工业企业利润的增幅现在已经开始下降; 再次,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导致住房成交量快速下跌,这对本来就内需不足的局面无疑是雪上加霜。 7月初,今年关于宏观经济的最大一次讨论在清华大学展开,学者们明确提出对经济趋冷的担心。经济学家林毅夫建议,应当刺激农村消费来应对经济变冷的危险。 但在昨天国家统计局的发布会上,发言人郑京平也明确表示今年经济不会趋冷,他讲述的经济动力是服务类、能源类价格的上涨趋势和中国经济增长的惯性。 可是相比起来,经济学家们更愿意对下半年及明年的经济走势保持谨慎观望的态度:一边等待着更多的经济数据,一边建言管理层在宏观政策上适当放松,期待着“软着陆”的幸福能够长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