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企业家”,一个特别而又普通的群体,一个悄然出现并快速壮大的新阶层。
她们是商界的亮点,女性的骄傲;她们的智慧和汗水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她们的成就与风采使新一代女性崛起的潮流涌现。
因为她们,“她世纪”成为一个独特的时代命题而引人注目。
“她世纪”的女企业家们,有着同一个时代奋斗者的共性。
她们同处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大潮之中,她们的命运与际遇或许各异,而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敢于在时代的浪尖舞蹈,是她们共有的显著特征。
她们的创业,没有父辈的财富可以继承。依靠自身,白手起家,这是她们共同的奋斗轨迹。
而中国传统教育的浸润,使她们具有“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素质与认识,创业者、女性,两种看似内涵不同的身份在她们身上自然融合。
“成功的花”,这是人们对她们的称颂和赞美。
而追逐梦想的路总是百转千回。在向梦想之城进发奋斗的路上,“她世纪”的女企业家们经历了怎样的市场风雨、成长变化,有着什么样的心境和历程,只有走近,才能体味。
“女人的才华可能因性别被忽视,女人的故事却因其性别而愈显美丽。”这是一位哲人之语。
在这里,让我们循着智慧之美、转变之美、使命之美这三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她世纪”女企业家们前进的步伐,走进这些别样美丽故事的原声世界。
铿锵玫瑰的三重韵味
智慧之美
代表人物 李华、蒋健等
记者旁白
“女强人”这个词在中国被演绎得似乎有些特别的含义,被称为“女强人”的女人,往往会被认为是中性的和不顾家庭的“另类”形象。
李华、蒋健等人毫无疑问是女强人,她们在各自的领域开辟了自己的事业,同时,她们的存在,也颠覆了人们对女强人形象一度的认知误区。
使她们具备颠覆资本的,不仅仅是她们那让人惊诧的外在美丽,更让人感叹的是,其由内在修养和智慧凝练而成、自然流露出的新型女性企业家的照人风采。
故事原声
李华:经营火锅文化的精品女人
李华让人吃惊。
吃惊之一,原本理所当然认为“百年老妈”火锅店的创造者,该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没想到见了后才知“庐山真面目”的她,竟然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女子,并且是一位美丽妩媚得出奇的女子。
有人这样描述她:“这是一位优雅美丽的女性,当她静静地坐在她那宽敞的、放满鲜花的董事长办公室时,你会错觉她本人也是一束散发着淡淡馨香的紫丁香。”
吃惊之二,你会想不到美丽的女人会做事业,并且会把事业做得那么好。“做中国火锅业的领跑者”,“创造百年经典”,这样的话语不是遥远的梦想,李华在前进的跳跃中正一步步把它变为现实。
把不登大雅之堂的火锅做出品位,做得富丽堂皇、幽静典雅,从“百年老妈”开始,吃火锅也成为优雅。这是李华经营“百年老妈”的第一个跳跃。
复制自己,连锁经营,发展加盟商,这是李华的第二个跳跃。截至目前,“百年老妈”在中国已有26家餐厅,共有21家特许加盟店分布在河南、山东、湖北、安徽等省。
公司先后获得了“中国名宴”、“全国绿色餐饮企业”、“河南十大名火锅”、“火锅业名家名店”等多项荣誉和称号,这是“百年老妈”成长史的见证,也是“百年老妈”赢得市场的证明。
是什么成就了李华的“百年老妈”,她又有怎样的成功秘籍?
“与众不同”是李华的武器。从一开始,“百年老妈”就制定了精品战略的发展思路,而托起这个思路的载体是不只做饮食,更要做文化,做饮食文化。
“只有文化的才是永恒的,图一时赚钱加速扩张,不注重开发饮食文化,常常只能取得短期效益。”这是“百年老妈”取得发展的经典之悟。
“百年老妈”用“完美”与“专业”经营其精品战略与火锅文化。
“百年老妈”有三个完美主义的远景追求:服务完美,追求尽善尽美的服务规格和天天求新的服务特色;管理完美,追求严谨、和谐、执行力著称的管理团队和永续经营的经营方略;技术完美,用专业的技术传承华夏饮食精髓和领跑中国火锅餐饮行业。
而底料加工、配货中心、财务中心、加盟中心等部门的成立以及高等院校合作的员工培训学校的建立,这一系列健全规范的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其实现完美与专业的保证。
用8年时间,李华打造出了“百年老妈”的品牌,市场的风雨洗礼使李华觉得劳累,可劳累的同时,她也享受着欢乐,这是一种在个人价值越来越充盈、在心底情不自禁歌唱的欢乐。
故事原声
蒋健:别样生活的精彩
金色烫染的披肩卷发,时尚前卫的装扮,言语眉间似乎天然就有的西方高雅气质,初次见到蒋健你一定会心生疑窦:她是生活在中国吗?
不用怀疑,蒋健生活在中国。不过她也曾生活在国外,有一段时间工作在美国。
蒋健30多岁,有一个4岁的女儿。做了母亲的蒋健看上去丝毫没有这个年龄段的女人的痕迹。
她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安排生活。
她自由,她可以去自己中意的论坛,喜欢夜深人静之时还在线;她可以约见陌生的网络朋友,舒心惬意地久久畅谈。
她激情,冬天的夜里,北京一个很多外国人聚集的酒吧中,她身披毯子坐在室外的吧座上手舞足蹈,为中国女排迎战世界排球比赛而欢呼喝彩。她会毫不犹豫地接受酒吧外国客人的打赌和邀请,豪爽地为中国女排的胜利而举杯狂欢。
她追星,王菲的演唱会,她不辞劳苦地追寻而去,在千万人的聚会中尽情呐喊,在歌曲演绎的一个个情感世界里忘情投入,流连忘返。
蒋健的现代生活方式很难让人把她与一个企业家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蒋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企业家,她经营着一个效益不错的服装公司,她的公司在同行业排名中处于领头羊的地位。
蒋健的创业故事让人好奇,这样的一个女人,她的创业故事该是怎样的?蒋健笑答:“其实我经商一点儿也不传奇,是自然而然的事。”
蒋健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下海”了。她会自己批发布,找一些服装加工厂,让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服装样式加工,然后她把做好的时装放在一些专卖店,和他们谈好合作条件让他们代卖。
这样的“生意”为蒋健带来了实惠。当身边的同学还在向父母要生活费时,蒋健不仅可以自力更生,而且已经有了数目可观的“小金库”。
如果是服装专业的学生,这样的“原始积累”可能并不让人奇怪,但蒋健学的是外语专业。
“之所以做服装,是因为喜欢。”蒋健说这得感谢母亲,母亲心灵手巧,自小就把蒋健打扮得很漂亮,“我的很多衣服都是我母亲做的,穿着母亲做的衣服走在街上,回头率特别高,绝对引领时代潮流。”
因为对服装行业的爱,大学毕业后做了一段时间的公关经理后,蒋健正式创业,成立了服装设计公司,开始了真正的商海生涯。
“中间也吃过很多苦,受过骗,遭过难,不过都走过来了。”回忆起走过的路,蒋健淡然,脸上是走过风雨之后成熟的冷静。
而从一些细微的痕迹,不难看出蒋健在经营公司方面的智慧之道。蒋健说自己只做服装这个某个行业中的某个方面,而且只做顶尖的,走高端发展路线,为特定的顾客服务。
实际情况印证了她的话,她的服装公司专门生产制服行业的高端产品,河南省内几乎四星级以上的宾馆,及其他许多著名企业,如南方航空、建业物业、国泰君安证券等企业员工的制服均由她们公司设计制作。
对自己的事业,蒋健有特别的判断。她曾想过开辟国外市场,也尝试着在国外做业务。如果坚持下去,蒋健会成为最早的让人羡慕的持绿卡的美国人,但蒋健回来了。
“我知道,我的事业在国内,这里的机会比国外更多。抓住实实在在的生活和事业,比图一个虚名让自己遭罪强得多。”
朴实的生活态度,见多识广的豁达,成熟的经营之道,蒋健不经意间把自己做成了一个品牌。与她见面交谈过的客户,很少有业务不交给她做的,他们的评价是:“和蒋健打交道,让人放心。”
而对于成功,蒋健说,这就像对待生命的过程一样,让它尽量充实、有价值,但不用强求,开心、快乐、适合自己的生活最精彩。
转变之美
代表人物 黄玉清、薛荣、杨志平、张玲等
记者旁白
她们是时代变革中的一个符号体现,下岗人员——曾是她们的代名词。
她们是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侧影。她们曾是社会底层为生存而挣扎的弱者,为了一日三餐而四处奔波。风吹雨打日夜忙碌是其次,受人欺负、遭人白眼是她们不堪的精神煎熬,个体经营者——这是她们共同的名字。但她们不甘,不甘用这最微观的经济形式呈现中国的经济繁荣。
她们努力着。抗争、奋斗、忍耐、坚毅,一天天的努力,一季季的积累,由窄变宽,由小变大,她们面前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故事原声
黄玉清:
不断进取走出宽阔天地
1998年,对24岁的黄玉清来说,是一个甜蜜、苦涩相互交错的年月。
这一年,黄玉清怀了身孕,也就在这一年,黄玉清下岗了。
看到年近70岁的老母亲颤巍巍地给自己抹眼泪,看到同样遭受下岗之困的丈夫,为找工作而四处求人奔波已瘦得眼都凹陷了下去,想到腹中的小生命将来出生后每周就要吃掉一袋奶粉。在重新审视自己的命运后,黄玉清做了平生第一次最为深刻的自省。
“作为女儿,母亲需要;作为母亲,孩子需要;作为妻子,我要和丈夫携起手来共度难关,不管有多难,我们都要生存下去。”
遭白眼、受冷落、被拒绝等,经历过一段屈辱艰辛的日子,1998年10月,黄玉清和丈夫终于凑够了9万元,在河南周口一个街道上开了一家名为万果园的副食品批发部。
咬紧牙关,凭着不怕苦的拼劲儿、虚心好学的钻劲儿、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韧劲儿、诚实守信的较真劲儿,黄玉清把小店办得红红火火。
有了一定基础的黄玉清没有止步不前。1999年,黄玉清开始涉足超市这个当时的新鲜行业。
做超市生意困难不小,超市里卖的东西要求物美价廉、品种丰富,靠开小副食品批发部时认识的几个供货商远远不能保证货源。
黄玉清迎着困难走上去,她背起旅行袋,开始挨个“造访”各大品牌在郑州的代理商。在郑州跑了近两个月,两次晕倒在郑州的大街上,一次又一次的奔波,从刚开始被冷嘲热讽挡在门外,到同意为其供货,黄玉清跨过一个个门槛,进入了提升发展自身事业的大门。
2000年,黄玉清开设了万果园量贩店,并向连锁超市发展,成立了万果园商贸有限公司。
企业一步一个台阶稳步扩大。7年间,万果园已在周口市建立了19家连锁超市、1个物流配送中心和1个食品公司,累计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固定资产达6350万元,累计上缴利税600多万元,成为周口市商贸领域的后起之秀。
成功为黄玉清带来了诸多荣誉:“全国再就业优秀个人”、“2004年度中国经济女性年度人物”、“河南省十届人大代表”、“中国妇女九大代表”等,一串串闪光的称号与她相随。
特别是2004年8月27日上午,黄玉清作为下岗女工代表参加中国妇女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从困苦中创就了辉煌的黄玉清告诉人们,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可能每个人都依靠国家提供就业岗位,在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不能坐等,只能去主动行动,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出路。
“因为只有这样,也唯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业绩,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她说。
故事原声
薛荣:
曲折故事演绎传奇人生
薛荣的故事曲折传奇。
一个曾经做过星级酒店部门经理的女人,一个曾经做过手模特的女人,一个曾经做过洗发水广告的女人,一个九次创业、九次受挫的女人,一个推着三轮车摆摊卖螺蛳的女人,一个郑州保洁行业领军品牌的缔造者。
从优雅女人到街头小贩,从失败的创业者到成功的企业家,形形色色的角色汇集,多种矛盾碰撞交融,这就是薛荣。
薛荣的生活原本体面而优雅。爱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她毕业于重庆大学,是黄委会招待所副所长。而1989年,这样的生活开始转变。
1989年,即将开业的郑州格林兰大酒店招聘客房部经理,尽管31岁的她已是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但薛荣前去应聘,她的实力使其成为酒店第一任客房部经理。虽然工作很累,但薛荣很快乐,“挑战给我带来了快乐”。
但是这种快乐的日子延续得很短。很快形势有了变化,由于多种原因,酒店的经营效益下滑,酒店开始裁员。1991年,薛荣向领导递交了辞职报告,成了一名无业人员。
薛荣尝试过寻找新的工作,每次应聘她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但每一次充满希冀的期待最后都化为幻影。“对不起,你年龄太大了!”这是她遭拒最多的理由。
“我为何不能自己当老板呢?”转变了观念,薛荣开始了自主创业。
而创业的路充满了泥泞。从养鱼、养狗、销售电器,到开发研制保健品、饮料,再到开饭店、做建材生意等,九次创业,九次失败。
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最艰难时,薛荣推起了三轮车,做起了街头卖螺蛳的小贩。
因为有一双精致美丽的手,薛荣曾被一些经营黄金首饰的商家请去做过广告;还因为有一头美丽飘逸的长发,洗发水商家也曾请她做宣传。“薛荣爱美。”这是认识她的人的共识。薛荣爱穿旗袍,喜欢旗袍所传递出的女人的古典优雅。
而当手指被烟火熏烤得“面目全非”,鼓足勇气沿街叫卖时,这个优雅女人心理的落差,恐怕没有什么可以丈量。而超越自身赢得了人生智慧,这应该是在持续不断的苦难中,薛荣收获的最可珍贵的财富了。
天道酬勤,当薛荣终于成功地揽接了保洁生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发展加盟商,品牌越来越响,名气越来越大时,人们对于她的成功,已经看作是理所当然、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使命之美
代表人物 刘志华、刘军伟等 记者旁白
与一般女企业家的创业不同,从一开始,这些女企业家就有一种神圣的使命:为更多的人寻求路子,创造机会和财富。
她们是一个大集体的掌舵者,一个群体的核心人物,她们是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的当家人。
平衡群体内的人际关系,在满足一致利益的基础上寻找企业经营的突破。体制内的束缚,各种利益的交错,使她们不时感到疲惫。
但是她们找到了方法,背负重任而超越、前进,在她们身上,奇迹在不断演绎。
故事原声
刘志华:
创造奇迹的领路人
在古老的黄河之畔,有一个被誉为“人间天堂”一样的地方,它现在的名字是“河南省京华实业公司”(以下简称京华公司),它曾经的称呼是河南省新乡县小冀镇东街村第五村民小组。
现在的京华公司,现代办公大楼雄视苍穹,拔地而立,一排排的厂房井然有序。农民公寓、宾馆、疗养院、游园绿地,参照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和世界各国风情的建筑,在这块黄土地上陆续崭露,构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
30多年前,这里是中国农村最贫穷的生产小队(后改称村民小组),200多人为衣食所困。
如今,这里拥有京华园旅游景区、度假村、商贸一条街、镁粉厂等11个经济实体,拥有固定资产3.2亿元,人均占有79万多元,全村2004年人均收入1.3万元,并享受着集体住房、幼儿入托、学生上学、矿泉洗浴、供水、供暖等20多项福利待遇,达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公司先后荣获“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好对社会贡献大企业”、“全国文明乡镇企业”、“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中国民俗文化村”等荣誉称号。
京华公司从靠打草绳起家,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致富。依靠集体力量,利用当地资源的优势,走自己的路,闯出了一条按市场经济规律致富的道路。从20世纪70年代的第一产业,到80年代的第二产业、90年代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新世纪初期开始发展教育和高科技产业。京华公司的每一次发展,都契合着时代的步伐。
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一个人,这个大集体的引路人——京华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志华。
从刘志华1972年当生产小队长算起,在把中国农村的一个普通村民小组转变为国家二级公司的路上,刘志华走了30多年。
对于走过的路,刘志华不愿多言,她更愿强调的是集体的力量、大伙的智慧,“是大家一起走过来的”。
而一个大型实体的兴盛崛起,领路人的谋略、胸怀不可谓不重要、不关键。但重要的是京华公司在发展,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这一切,比任何语言都有价值和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