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从科龙风暴到国企改革大讨论 多少经济学家失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1日 06:5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徐海慧 实习生姚伟 发自上海

  虽然证监会对科龙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由“郎顾之争”所引发的国企产权讨论早已深入展开。不过,此时此刻,当初力挺顾雏军的经济学家似乎开始集体“失语”了

  过完20周岁生日尚不足9个月,顾雏军所掌控的科龙,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从5月份公告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到6月份,顾雏军减持1000万股格林柯尔股份再走到三名独董同时辞职……一时间,科龙风暴集中爆发。

  7月19日,科龙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因保证合同纠纷事宜,被其参股公司华意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于浙江省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公司已于7月14日收到嘉兴中院的裁定书和查封令:冻结科龙电器银行存款1710万元,或查封、扣押其等值财产。此外,嘉兴中院还于7月7日查封了科龙电器所持有华意压缩的发起人国家股5928万股,占其总股本的22.73%。

  此前的7月15日和18日,科龙电器因为即将披露对股价敏感资料信息而连续两个交易日停牌;7月14日,科龙电器发布2005上半年度预亏公告,称今年五六月份的销售较去年同期减少50%以上;7月12日,上海律师严义明联合香港律师林炳昌、财会界人士朱德峰发表宣言欲罢免顾雏军等科龙高管、竞选科龙独立董事、调查科龙危机,以挽回中小股东损失。

  而这一切事态的发展似乎正在应验“郞顾之争”的缘起,也就是郎咸平在2004年8月的一次演讲中对格林柯尔和顾雏军的判断。

  炮轰格林柯尔

  早在2001年,顾雏军就曾因收购科龙的资金来源受到过媒体质疑。媒体的疑问在郎咸平2004年8月9日的演讲中通过假设的方式得到了解答

  2004年8月9日,郎咸平在复旦大学作了一次名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郎咸平在分析报告中,通过对大量公开披露资料的研究,指出格林柯尔系列并购中的三大规律:一是顾氏通过格林柯尔收购的企业多数是上市公司,但每一类产业的上端都是一家顾雏军100%控股的私人公司;二是收购对象都是在“国退民进”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急于出手的、经营困难但是生产条件和市场基础较好的企业;三是顾雏军总是在股权转让完成之前进驻目标公司,或成为董事长,或委托自己的副手成为总裁,并且假设这样的安排是为新控股股东在对公司的一些操作中带来便利。

  在此基础上,郎咸平进一步作出了更为大胆的假设:一是收购中,格林柯尔与原来控股大股东之间存在关联交易。郞通过对科龙电器和美菱电器相关交易记录的分析,认为格林柯尔在每次成功收购的背后,总隐含着某些与原来控股大股东之间的默契,即格林柯尔通过作出某种承诺来获得购买其法人股的优先权利,甚至获得对格林柯尔较为有利的交易条件,在顾雏军入主上市公司后,和原来控股大股东通过上市公司的债务豁免、或者其他关联交易获得好处。二是顾雏军在财务报表上做手脚,造成收购企业短期内即扭亏为盈的假象。以科龙为例,他认为顾收购科龙电器前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差异,净利润的大起大落是人为调控所致。主要手法是:收购当年,大量拔高各项费用,造成上市公司巨亏;第二年,压低各项费用,使上市公司一举扭亏。三是顾雏军动用科龙电器的强大现金流来完成在冰箱产业的收购,达到整合冰箱产业的目的。郞认为,科龙在日常运营中产生了巨大的现金流。以科龙电器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61.7亿元、60天的平均账期来计算,就有10亿元的现金一直留在科龙的账面上。因此,收购科龙给顾雏军带来了产业收购扩大效应。

  郎咸平发现,顾雏军用于收购的资金其实只有9亿多元人民币,而这9亿元换回了资产总值共计136亿元的企业。他认为,这种以较小成本“撬动”整体产业的操作是一种时机、条件、谋略和操作手法上的精心设计的共同结果。顾雏军利用某些地方政府急于加快国企退出的思路,将收购与改制打包在一起,玩了一把双方互惠互利的双赢游戏。

  其实早在2001年,顾雏军就曾因收购科龙的资金来源受到过媒体质疑。

  2001年,顾雏军控股的顺德格林柯尔公司收购了时为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广东科龙电器(000921.SZ),随后,在《福布斯》杂志2001年中国富豪榜上,顾雏军赫然位居第20名。当时,国内几大媒体几乎同时发表文章,推论格林柯尔是个“骗子公司”。在《财经》杂志上发表的《细探格林柯尔》一文,更是多方质疑了顾雏军创业经历、顾氏理论以及格林柯尔的技术神话、高额收入等等。第二天,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的上市公司股价狂泻。仅12月6日、7日两天,股价就从3.5元跌到2.55元,市值蒸发10亿港元。12月10日,顾雏军召集50余家京穗港媒体记者澄清事实。但顾雏军并未正面回应媒体的质疑,只是表示部分媒体对他的质疑是竞争对手“栽赃陷害”。

  媒体对顾雏军的质疑至此也告一段落,但随后更多的疑问出现了。收购科龙之后,顾雏军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又相继收购了美菱电器(000521.SZ)、亚星客车(600213.SH)、ST襄轴(000678.SZ)。但是,三年收购花了40个亿,顾雏军哪来这么多钱?收购后科龙电器第二年就扭亏为盈,顾雏军怎么这么厉害?

  媒体的疑问在郎咸平2004年8月9日的演讲中通过假设的方式得到了解答。

  8月10日,该演讲的部分内容被东方早报和香港商报刊出,后经新浪网转载流传开来。但是因为郎咸平的结论只是基于公开资料的假设,而并无求证,由此引发了“郞顾之争”。8月13日,顾雏军向郎咸平发出律师函,要求其通过媒体公开道歉。16日,郎咸平在北京召开新闻记者见面会,公开表示决不退却。8月17日,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向中国香港高等法院递交了诉状,以个人名义起诉郎咸平“诽谤”。

   郎咸平判断逐步应验?

  进入2005年后,事态的发展,却似乎在一步步应验郎咸平当初的几个大胆假设。郎咸平曾被斥为"哗众取宠"的几个假设,如顾雏军和格林柯尔在收购中存在关联交易、对财务数据做手脚、挪用科龙资金用于收购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验证

  但是进入2005年后,事态的发展,却似乎在一步步应验郎咸平当初的几个大胆假设。

  2005年1月11日,香港联合交易所对格林柯尔科技及有关董事予以公开谴责,原因是其没有及时披露2001年向天津格林柯尔工厂采购2.3亿元制冷剂的关联交易。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1年12月31日止的年度内,格林柯尔科技共向天津格林柯尔工厂预付了约2.3亿元的采购款。2.3亿元是天津格林柯尔工厂2000年销售收入的69.4倍。而这笔发生在2001年末的关联交易,恰恰是在顾雏军宣布收购科龙电器之后不久。

  3月29日,香港联交所再次发布通告,对广东科龙电器(0921,HK)前7位执行董事未及时披露1997年至2001年期间科龙电器和容声集团的多起重大关联交易而予以公开谴责。通过关联交易,容声集团合计拖欠科龙电器总额和相关利息达人民币12.6亿元。

  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了2004年亏损6416万元的年报。但是其2004年度三季报中却显示:截止到2004年9月30日,科龙电器的货币资金为34.44亿元,净利润约2.06亿元,经营状况良好,冰箱、空调的销售收入与2003年同比增加6.01%。2004年年报也称其该年度总营业额超过84.36亿元,较上年增长36.8%,主营业务冰箱和冷柜收入比增8.6%和58.8%,空调收入大幅上升67.9%。另外,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12亿元。国家统计局行业信息中心的数据也显示,科龙电器旗下的三个冰箱品牌科龙、容声、康拜恩总销量高居行业第一名。

  对于先盈后亏,科龙的解释是,去年家电业上游主要原材料涨价、联营公司华意压缩持续几年亏损及对去年尚未摊销完的股权投资差额全额计提了减值准备等。

  但是仅隔一个多星期后,华意压缩却发布公告称,科龙电器的亏损与公司经营业绩毫不相干,自2002年以来,公司主营业务利润连年盈利,而公司2004年度和2005年第一季度均盈利。

  5月10日,科龙在几次停牌后,终于公布公司已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的消息。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科龙电器受调查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其年报做了手脚,或资金被大股东格林柯尔挪用,以收购美菱电器(000521,200521)、ST亚星(600213)和襄阳轴承(000678)。消息传出,格林柯尔系这4只股票纷纷下跌。

  5月10日、11日,德勤分别宣布辞去科龙和香港格林柯尔科技审计师职务。

  5月12日,科龙公告称由于等待公司于香港和深圳同时发出有关股价敏感资料,其在港上市的H股停牌,并且截至目前还未恢复交易。

  至此,郎咸平曾被斥为“哗众取宠”的几个假设,如顾雏军和格林柯尔在收购中存在关联交易、对财务数据做手脚、挪用科龙资金用于收购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验证。

  从科龙到国企改革大讨论

  作为个案,科龙或许并不足以代表国企产权改革的全部,但是却反映出正在进行的这一场改革中所存在的制度上的漏洞

  今天,虽然证监会对科龙调查的最终结果还没有公布,但是科龙存在违规问题可能几成定局,大家所等待和关心的更多的是对科龙和顾维军如何处理。作为个案,科龙或许并不足以代表国企产权改革的全部,但是却反映出正在进行的这一场改革中所存在的制度上的漏洞。

  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刘志彪教授对此事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告诉记者,如果顾雏军确实挪用上市公司资金,那就应当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但是国企肯定要改革。在国企产权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规范,出现一些问题,如果放在历史背景下考察,放在制度转移的宏观层面看,是很正常的。关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很复杂。首先是概念如何界定?假定一个人在十年前从政府手中接过一个企业,资产是200万,在他的经营管理下,十年后企业资产成了2个亿,这时候说这2个亿全部都是政府的?什么样的情况就算是国有资产“流失”了?如果概念都不能界定清楚,又怎么来讨论这个问题?

  华东政法学院商学院名誉院长、博导汪康懋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顾雏军在系列收购中可能确实存在资金调用不当、商业运作违规的问题,希望科龙最终能走出这次风波的影响。

  他向记者拿苹果来做比方,“我们的企业局部是有点问题,把这些小黑洞抠掉,整体上还是一个好苹果”,对科龙问题的处理,应该本着保护企业能继续生产经营、员工正常就业的原则,毕竟科龙有这么好的品牌,有这么多的员工。

  汪康懋认为,近年来很多企业家出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在改革过程中缺乏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他建议按照国际惯例,根据企业家接手时国有资产的状况和现在的状况,给予一定的股权激励。

  国企产权改革的进程不会因为科龙个案而停滞,但是如何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避制度漏洞、降低改革风险,从而为国企产权改革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环境却急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专家视点

  刘志彪(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

  如果顾雏军确实挪用上市公司资金,那就应当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但是国企肯定要改革。

  汪康懋(华东政法学院教授)

  近年来很多企业家出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在改革过程中缺乏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7月21日 第八版)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