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冉学东 发自北京
7月18日至19日,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长座谈会对上半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会议认为,上半年在金融宏观调控中运用了三大市场化手段,金融运行健康平稳,金融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强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是央行今年上半年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个特点。
这三大政策包括:一是在外汇占款持续大量增加的情况下,继续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等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二是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促进商业银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加强风险管理。3月17日下调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0.63个百分点,同时放开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适度调整了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及其利率的有关政策,从需求调节入手,引导社会对未来房地产价格的预期。5月20日适当小幅调整境内美元、港币小额存款利率,协调境内外的外币利率水平。三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支持流动资金需求,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创新,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加快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完善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支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到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5.7%;狭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1.3%,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增长13.3%,同比多增240亿元。金融运行健康平稳,金融调控取得明显成效。央行认为,金融运行健康平稳,金融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