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纺织品遭遇特保调查 > 正文
 

上海纺织浴火重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 17:20 上海国资

  《上海国资》记者林永廷

  月11日,商务部长薄熙来和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在上海签订协议,世人瞩目的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画上了句号。在随后的发布会上,曼德尔森称赞中国是个“负责任和很有价值的合作伙伴”。当然,随着“负责任”这一声称赞而来的,却是中国纺织行业未来勒紧裤带,半饥半饱的日子。

  庆幸的是,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毕竟告了一个段落,当外部环境相对固定以后,未来纺织行业企业的发展将取决于其自身的发展。正如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肖贵玉所说:“对于我们企业而言,中欧纺织品贸易协议的最大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可以预见的外部贸易环境,减少了因为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巨大风险。”

  肖贵玉如此重视“一个相对稳定的贸易环境”,那是因为作为国内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出口企业之一的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目前正处于一个在发展中进行深层次调整的阶段。纺织行业市场作为一个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常常是风云变幻,波鹬云诡,上海纺织如何作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将成为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行动的一个风向标。

  “母亲工业”的进退

  上海纺织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很多上海人都耳熟能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40多年间,以其为龙头的上海纺织业,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840多亿元,为国家创汇约280亿美元,居各系统之首,堪称硕果累累的“摇钱树”。在全国纺织工业中,上海纺织以占全国5%的棉纺锭,创造了占全国纺织10%的产值、11%的出口交货值和17%的利税,而且,行业最高时吸纳了55万就业人员。

  然而就像所有的国有企业一样,上世纪90年代起,由于企业长期以来产出高、投入少、贡献大、回报小,装备陈旧,今非昔比,各种负担沉重,上海纺织的经济效益严重滑坡,发展陷入了困境。

  国企的经营困难在当时不算新闻,但是对上海纺织而言,问题在于:一方面它属于纺织行业——政府认为的夕阳工业,并不属于上海重点发展的行业,另一方面它又处于竞争性的领域,被认为是国资需要退出的领域,在随后而来的结构调整中,上海纺织有退无进,以奉献的姿态,开始了悲壮的大退出,让出土地让出空间,给汽车、钢铁等行业新贵。

  压锭、减员、破产——一次次悲壮的调整,让上海的国有纺织企业元气大伤。据统计,1990-2000年的10年里,上海纺织控股公司利润下降了28.3%,即使是到了2003年底,还有63户企业亏损,且亏损还在不断增加。上海纺织跌入了历史性的谷底。

  上海纺织业何去何从?业界在焦灼地追寻答案,政府有关部门也一直在思索。随着上海市国资委重组上海百联和农工商,政府对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的定位也逐渐发生着改变。有专家认为,上海纺织虽属于竞争性行业,但是由于过去历史的积累,其拥有纺织行业独一无二完整的产业链,从棉花、纺织、印染到成衣都有一整套体系。面对这套完整的工业体系,没有哪个区县可以接手。而如果分段属地化下沉,又打断了其产业链。

  国企的重组和结构调整当然不能伤及其原有的竞争力,上海纺织需要在保持完整的条件下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东华大学教授王依民认为,上海纺织“要达到原来的规模、原来的地位显然不现实,但完全收缩掉也不可能。”

  上海纺织的“进”“退”,引起了人们新的思考。

  向“科学与时尚”转型

  在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既然没有退出,那么就必须前进,占领产业的高地发挥引导作用。那么,上海纺织该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自己的战略定位?

  肖贵玉指出,最新调查显示,在上海生产每吨纱的成本要比周边省份高出1000元左右。这种现实,决定了上海纺织必须从传统初级产品生产序列中稳步退出,实现产业转型,走高端产品研发、生产之路。

  肖贵玉说,我国纺织品出口税率调整,采取的是从量税的计征办法,说明要控制的是“量”,而不是“价”,也就是鼓励企业更多出口高附加值产品,提升贸易的档次,这与上海纺织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上海纺织应当可做、能做、也必须做那些发达国家至今仍技术垄断不肯转移的产品、做单个民营企业想做又做不了的产品、做那些有原创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那就是科技纺织、绿色纺织、品牌纺织、时尚纺织。

  上海纺织有关负责人告诉《上海国资》记者,公司拟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就是以“科学与时尚”为发展理念,走高端纺织之路,通过建设科技纺织、品牌纺织、时尚纺织、绿色纺织,促进产业转型,全面提升上海纺织核心竞争能力,努力打造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现代纺织业。

  重组启动还不久,上海纺织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动作。公司专门成立了时尚事业部,以此为平台整合业内时尚资源;和东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项目的合作;确保每年公司销售收入总额的2.5%的资金用于集中开发研究技术含量高的、具有原创价值的新颖化纤及材料、以车用纺织品为主体、新型膜结构为代表的“产业用纺织品”。

  同时,上海纺织还加大了品牌运作的力度,对三枪、海螺、民光、幸福、飞马等品牌进行现代化改造,并引进国际通行的品牌运作方式,加强对品牌资源的整合和发展战略的筹划,适时收购运作成功的品牌,加大品牌经营的力度。在“科学与时尚”的背景下,以上海纺织为代表的传统纺织正在向现代纺织转型。

  向里走 向外走

  事实证明,在竞争性强的领域,国有企业的道路的确不好走,正当上海纺织调整战略逐步铺开,准备乘着“后配额时代”的东风大展身手的时候,中欧、中美的纺织品贸易争端爆发了。最终,我们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了避免摩擦、自我设限的“主动配额”。于是,上海纺织的调整舞步,不得不在这个受限的环境中进行,在发展中调整的设想受到了挑战。

  对外的问题解决了,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内部的分配问题又浮出水面。如果上海纺织已经完成了向现代纺织行业的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效果自然能让配额限制消弭于无形,但是,在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仍然需要足够的出口增量来保驾护航。据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原先的出口配额分配对上海“很不利”,所幸的是,在上海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紧急呼吁下,商务部对配额分配制度做出了调整。

  另外,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联动和国际化发展的步伐也是化解压力,谋求长远竞争力的好办法。上海纺织的凤凰涅磐,需要一面向里走 一面向外走。

  为了寻求新的产业腹地和发展空间,7月初,上海纺织领导层专程前往江苏的大丰市、射阳县、泗阳县、宿迁市、镇江市丹徒区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过去在纺织行业退出的时代,长三角地区就积极在上海活动,谋求承接上海纺织工业的盘子。如今,上海纺织则以一种进取的姿态,主动寻求与长三角地区的联动。但是,这种联动和过去的转移不同,肖贵玉强调:“上海纺织在实现走高端、走科技、走品牌的现代纺织业的目标和任务中,须把过去那种被动式的转移变为提升式的转移,既要打造高端纺织的腹地,同时又要形成有生命力、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生产基地。”

  除了内部的整合以外,上海纺织还积极加快国际化的步伐。目前,为了规避对中国的贸易壁垒,上海纺织控股旗下的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在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地开设了8家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能够很好的避开欧美对中国纺织品的限制。

  上海纺织国际化的目标不仅仅停留在海外设厂,它还虎视眈眈的寻求掌控流通、零售通道的机会,为品牌建设铺路。肖贵玉指出:“要进一步搞好上海纺织的调整,要采取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布局来实现保留产业链的完整性,打通国际通道,抓紧和各地的资本合作,把全球的时尚、服装巨头吸引到上海,让所有的时尚元素到上海集中、汇聚,并引进世界上的创意公司,做大自己的品牌。”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