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白云山强攻外用药市场 2010年目标10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13:58 红网-三湘都市报

  2004年,全国外用药销售总额初步估计超过了60亿,而广州白云山中药厂厂长李楚源就曾预测:几年后,中国的外用药市场将达到几百个亿,而不在这个潜力市场上分一杯羹,根本就不符合广东人精明、果断的个性。

  似乎为了证实记者的推测,白云山外用药厂总经理助理卢英立近日空降长沙,据卢介绍:除继续强推“皮炎平”“皮康霜”两大拳头产品外,他们还将在湘推出5个贴膏类产品,
强势介入贴膏类市场。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市场中贴膏类产品的关注不是很强烈,产品竞争也波澜不惊,其在医药领域的销售与市场占有率也非常小,无论在哪方面讲贴膏类产品在市场中的运作也小心谨慎。这里长期以来是奇正与天和二虎相斗的格局,短时间内还不可能出现真正的王者。

  白云山外用药厂以此为市场切入点,其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独到眼光与舍我其谁的勇气必将在外用药市场掀起新一轮竞争狂澜。为了解这一系列决策后面的苦心孤诣与战略脉络,我们采访了卢英立先生。

  记者(以下简称记):广药集团引入外部资本重组旗下子公司的一系列的举动,如今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对白云山外用药厂的发展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卢英立(以下简称卢):今年1~4月份,整个广药集团在全国医药行业利润水平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保持了较高的利润水平,广药集团提供的今年1~4月份财务数据显示,广药工商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20%和22.13%,取得历史性突破。这是广药集团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去年下半年广药集团进行的内部整合已经初显成效。统一采购、集中研发资源等措施对于我们厂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绩效无疑是有用的,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效益。

  去年,我们外用药厂的销售额1.63亿,增速达30%,可以说资产重组给白云山外用药厂的发展打了一针“强心剂”。

  记:这次重组后,白云山外用药厂从原白云山中药厂剥离,将面临什么样的发展契机?

  卢:我们与广州卫材制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外用药厂,其目的就是整合优势资源,成为全国大型的外用药专业公司,增加市场竞争力。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白云山外用药厂已经在业界占有一席之地。这次白云山外用药厂剥离出来独立发展,虽然面临更大的挑战,但商业前景更加广阔。广药集团给外用药厂订下的目标就是2010年销售额达到10个亿。

  而且,和记黄埔在欧洲拥有上千家的药店。一旦合作,白云山的药品就可以比较轻松地销售到欧洲地区,这将为白云山外用药出口带来巨大的商机,同时也能为白云山带来想象丰富的盈利空间。

  记:据了解,白云山外用药厂早在2003年就开始与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学开始了合作,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

  近3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30%以上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制药生产企业之一,我们两大外用药拳头产品——“白云山”皮炎平、“白云山”皮康霜,在全国外用药市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外用药巨头之一。

  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学,是法国15所著名综合性大学之一,医药学院为该大学重点学院,拥有多个国家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实验室,号称世界顶级化妆品和外用药研发基地。该大学在生物医药研究和纳米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尤其在皮肤药物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合作中,将根据“白云山”两大外用药主导产品——皮炎平、皮康霜的药物特点和作用机理,有针对性地采用滞留技术和透皮技术,以提升这两大产品的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并以法国皮肤外用药的质量评价体系为标准对技术提升后的产品进行质量综合评价,使这两个产品的质量水平与国际接轨,从而为产品国际化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他们还将以我国补骨脂植物为研究对象,以工艺优化、结构修饰、剂型改进为手段,研制新型补骨脂素制剂,填补我国牛皮癣与白癜风治疗领域的多个空白,使“白云山”外用药走向世界。

  记:为什么选择贴膏类产品为新的市场切入点,这次白云山外用药厂推出的贴膏具备什么样的竞争优势?

  卢:这次我们推出的几个贴膏类产品,如“701”跌打镇痛膏实际上是原白云山中药厂的成熟产品,而且早已经“名声在外”,每年在国际市场的销售额达到1000万美元。今年,我们进行品牌二次开发后,加大了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

  其战略思想就是在两大拳头产品外,开拓新的盈利点,从而推动外用药厂的整体发展,并与世界药品市场接轨。

  消费者一般对第一贴疗效的关心处于第一位,尤其是起效的速度与维持的时间,对皮肤的某些感受,会被认为是起效的标志。患者乐于接受透气性好、副作用小、粘贴牢固、不留色素沉着的贴剂。但多数患者认为不能接受硬膏药,干湿混合型湿敷膏药较为新颖,药效肯定,但透气性差,粘贴不牢,需要改进;普通软膏药不如带孔软膏药,对药物吸收及作用时间不够满意;巴布剂型感觉较好,但品种太少,难以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产品。我们的贴膏类产品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贴膏类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从群雄争霸到格局明朗还有5~8年的重整期。因此,抓住机会,击败对手,将会成为未来的贴剂巨头。

  本报记者 邢云 范焱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白云山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