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茜 发自北京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向全国人大财经委作汇报时明确表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应该是稳定政策,暂不宜出台新的紧缩性调控措施”,央行也实行了提高货币供应量、放松短期贷款等措施。
2005年已经走过一半,这些官方的表态于举措让人们对于今年经济是否有点儿“凉”的关注高温不降。
邱晓华表示,从经济发展趋势看,当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既存在使经济转入稳定增长期的积极因素,也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而从全年经济发展前景看,只要调控得当,仍可望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
而早在今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等12家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相继对2005年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预测。此时再来回顾他们的预测结果,不无意义。
下滑?放缓?
邱晓华为上半年经济增速定调为“平稳”。他说,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针继续朝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长呈现由上升期转向稳定增长期的趋向。
但对于全年的情况,“(经济)下滑已成定论,但下滑到什么程度还难说。”这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的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对12家研究机构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各机构对于2005年经济增长预测存在一定的差异”。该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曾学文介绍:“但预测结果都不低于8.5%,最谨慎的预计结果在8.5%,最乐观的预计是9.3%。”
而这12家机构对2005年GDP增速预测的平均值为8.8%,正巧和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几天前发布的预测数据“不谋而合”。
这份报告分析:“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速将放缓,第三、第四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8.6%和8.2%,全年经济同比增长8.8%,比去年回落0.7个百分点。”
“‘放缓’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是调控见效、过热减轻了,还是下滑了?”在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看来,如果全年的GDP增幅下降到8.5%,“就是大落”。
投资“变数”与通缩“陷阱”
邱晓华还说,当前支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投资增长的惯性仍然存在;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扩大;二季度以来工业生产增速有所加快;对上游产品的需求仍然比较旺盛;以及居民消费呈现稳定增长。
对于投资增长,12家机构的预测也存在差异。“标准差最大的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据曾学文介绍,12家机构对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预测区间为18%~30.5%,平均值为23.7%,“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虽然6月份的数据仍未公布,但袁钢明很肯定地表示:“投资基本没有下落。”
袁钢明认为,这种投资拉动下的经济增长很容易让人忽略物价接连走低的现实,甚至进而认为我国正处于“低通胀、高增长”的大好形势下。从近三个月国家财政明显增加的基础建设投资来看,所谓“高增长”不过是国家用财政的办法来投资的结果。
祝宝良告诉记者,从去年中期时CPI创下的峰值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高峰已在去年经过。此间正好有着9个月的滞后期。
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也撰文作出了“下半年通货紧缩不可避免”的判断。他详细分析了纳入统计的16种商品情况后认为,去年下跌的商品将继续下降;而去年上涨的粮食、建材在今年则将停止上涨;而少数几类上涨的商品由于所占权数太低则不会对整个物价造成实质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