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张宝全:需要拯救的是我们自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 14:36 《市场圈》

  本刊记者/ 班丽婵 王天 曹朝霞

  对话张宝全,感觉是和一位思想家、艺术大师的思想交流。他思考的

  东西更多是人性与理想层面的,已经完全跳出一个商人思考的范畴。

  他认为,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从“唯我

  自大”到“唯物质论与文化自卑”。这些变化都反映出社会在物质与文化

  上的不和谐发展。

  “需要拯救的是我们自己”是张宝全对生存价值的思考。

  - 他是一个艺术与商业的结合体。

  - 他是一个将艺术家的灵感与商人的智慧完美结合起来的成功商人。

  - 他是一个不懈追求艺术的狂热者。

  - 他是一个对生存价值不断思索、执着的前行者。

  - 他所开发的今典花园、空间蒙太奇、苹果社区等楼盘引导着建筑的

  先进理念,它的性价比、经营成本、建设速度对于房地产界来说至今 

  还是一个奇迹、一个谜。

  - 他一边在地产界高屋建瓴,一边为EVD 产业发展奔走相告,有媒体 

  把2005 年称为“张宝全横行”的一年。

  - 导演、军人、知青、木匠、记者、作家、地产商、美术馆馆长、书法家、

  艺术家……不同的经历与身份背后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

  我们走进柿子林——张宝全的私人会所,走进这位艺术商人的思想

  空间,和他面对面。

  建筑师篇

  艺术商人的双重性格

  张宝全是成功的地产商,但他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师,他的思想是把艺术融入建筑。他认为建筑是文化、自然与人的互动体验。“我对风险有特殊的敏感”

  “鲁英一人坐在床上发呆,脸上丝毫无表情,眼睛也很少眨一眨。画外建筑工地的哨子声、机器声、汽车引擎声。

  鲁英扭头看着墙上窗帘后的窗户。鲁英慢慢走到窗前,掀起窗帘一角看着窗外。”

  几乎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名叫《敌忾同仇》的电影剧本是出自当今地产界灼手可热的名人张宝全之手,这是他早在1989 年北京电影学院中创作的剧本。

  在著名的“柿子林” ——张宝全350 亩的私人会所里,我们见到了他。外貌朴实、衣着随意的他很难跟那个曾经“逼宫”信息产业部、在业界掀起EVD 标准大波的风云人物联

  系在一起。他身上所散发出的艺术气质与媒体上炒作的创造数字影院商业帝国的大亨形象显得格格不入。

  张宝全骨子里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艺术家,从小他便结下了艺术情结,他的书画自成体系,他的文学作品也集结成册,很多时候他只有在那诺大的画室里才能寻求

  到心灵的宁静与快乐,对于艺术事业的追求甚至超过了对于商业的热爱。

  艺术家在通往商业的道路上如果要成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外部的机遇,这是成功的外因;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必须寻找商业与艺术的结合点,规避商业风险,这

  是成功的内因,只有这两个条件具备了艺术家才可能成功地演变为一个成功的商人。

  “我对风险有特殊的敏感”,张宝全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

  “那是一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张宝全庆幸自己抓住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经济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机遇,这种机遇成就了现在的他。当时的“海南五兄弟”——他和

  冯仑、潘石屹、谢强、曾伟借助着海南地产的开发热潮挖到了自己事业的“第一桶金”。虽然很多人铩羽而归、颗粒无收,但张宝全他们凭借着异于常人的敏锐商业嗅觉和快速的

  行动力有效地规避了种种可能失败的风险。

  “在商场上我做任何事情都会尽可能地先想风险,很多时候我比别人更了解我所进入的商业情况,只有你深入了解了,你的风险才可能最小。”这在张宝全的种种经历中得到

  印证。

  成功的商人总是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

  为了规避风险,作为后来者进入海南的张宝全采取了倒买倒卖的“投机”战术,事实证明这种短平快的手法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在看到大量的粮食和货物进出福建时,他

  成立了一家海运公司,低成本的二手船是张宝全为分散风险出的一招妙棋;在国家的金融调控下,海南房地产泡沫很快破灭,他非常果断地将业务打包处理,全身而退。

  在商场,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艺术领域,他又喜欢沉浸在自己的艺术殿堂中。有时候人们会把他商人和艺术家的两种角色混淆,说他是商人,他又有着艺术家的灵感和冲

  动;说他是艺术家,他却又有着商人的犀利和果断。

  在两种角色之间游荡,张宝全很明白这其中的关联:“艺术家和商人的相同之处在于灵感,任何一个好的商人和艺术家如果没有灵感不可能成功,灵感是创造性的源泉,尤其在

  中国这个高速发展的市场中没有灵感就不可能发现市场、引领市场;不同之处在于艺术家会把创造性看作是生命的全部,很多美妙的乌托邦都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而商业是充

  满风险的事情,几乎所有成功的人都是在创造性的前提下具备着强烈的风险意识。”张宝全打了一个比喻,有些人的成功之所以不能持久是因为老想着能挣多少钱,有时候钱还没

  有挣到手就想到怎么去花了,他不会去想有什么可能是挣不到钱的,其实市场首先是风险,利润永远是在风险的后面,

  只有把风险排除了才可能挣到钱。

  在他眼里,没有风险意识的商人不是商人,商人的本质就是规避风险;没有灵感的商人也不是好商人,好的商人必须把创造性和商人的风险意识完美地结合起来。

  上天总是特别眷顾张宝全,在他的身上,你既可以看到天生的艺术家的灵感和激情,又能够看到他强烈的风险忧患,这两者能够在一个人身上完美结合在一起,所以他会得

  出一个结论“优秀的商人是天生的”。

  “像老潘、冯仑这种能够成名的地产人,他们一定是各不相同的,他们一定有着异于常人的潜在素质,通过不同的面展示出来,如果每个人的特点都一样,便很难跳出来,特

  点相同的人一定会被排出去的,现在很难再出现这样的人物,机遇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内在的素质正好是适应了历史的发展”,张宝全觉得地产人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成名的

  地产人对于整个产业的带动之中。“建筑是文化、自然与人的互动体验”

  站在“柿子林”中,蒙蒙的细雨将三栋有些斑驳的别墅掩映得如烟如画,张宝全为他的这个别墅花费了很多功夫。基本的建筑语言是取自乡土的石材砌墙、木模板浇筑的清水

  混凝土屋顶、锈面钢板的外立面、被钢架支撑和分割的玻璃幕墙以及水磨石地面构成。

  石墙、玻璃、钢材等材料的大量运用,让会所的建筑风格看起来硬朗通透;除了必要的家具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内装修的做法又让它显得朴素大气。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林子

  里的风景与室内的布置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久前好莱坞八大片商曾经到这里参观,盛赞此栋楼房的设计,言称“仿佛看了一部建筑大片”。

  “柿子林”是张宝全的得意之作,几乎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都会牢记这个地方。与其它房屋设计不同的是,“柿子林”追求一种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追求的是一种人居其室之

  中自由自在的感觉,你甚至不知道这种“舒适”的感觉从何

  而来。

  “在柿子林里你很容易与周围的环境发生互动体验,这些自然、人文的体验交互所产生的感受很难用语言去形容,我相信很多人以前都未曾感受过,这个地方以后一定会成为

  北京的一个人文景观”,对于张宝全来说,他的柿子林能够唤起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的互动体验。中国人不可食无肉,也不可居无竹,张宝全在“柿子林”里用竹子的韵味来唤起人

  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用一次成形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工艺展现人们对于返朴归真的渴望。红锈的钢板代替了原设计中作为外立面的木板,把时间的感觉带了进来,让你觉得有点沧

  桑。没有伪质的材料,没有多余的装饰,真正的美是非常自然的。

  当问到房子的造价,张宝全笑道:如果用金子来造这栋房子,你说贵不贵,但是绝对起不到这种效果,别人也不会称赞这是一部“建筑大片”,也不会在这里寻找到那种自由

  自在的感觉,其实真正的文化是感觉层面的东西,而很多人不知道这种感觉来自哪里。

  今天的房地产产品已经从简单的满足居住的功能转变为满足人们对未来理想生活状态的需要,房地产商最大的价值就是寻找人们体验的价值,而体验什么,其实就是一种独

  特的感觉经历。

  艺术家篇

  艺术商人的“简单”思维

  在商场,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在艺术领域,他又喜欢沉浸在自己的艺术殿堂中。有时候人们会把他商人和艺术家的两种角色混淆,说他是商人,他又有着艺术家的灵感和冲动;

  说他是艺术家,他却又有着商人的犀利和果断。

  学电影出身的张宝全不仅是建筑师更是位艺术家,他除了用建筑表现自己对艺术的追求,还创立今日美术馆,研习书法字画。他说:“艺术就是人对生存价值的不

  断思考。”

  艺术是对生存价值的思索

  “什么是艺术,艺术就是人对生存价值的不断思索”,张宝全曾一度陷入了“我是谁,我从哪来,往哪去?”这些最基本哲学问题的思索,这些问题的答案在他看来是商业文化

  的根基,而在这些根基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艺术形态才可能符合人们的需求。他曾写过一首名叫《简单》诗,他经常把诗中的那句话“往哪里去是因为你从哪里来”挂在嘴边。

  “艺术是更宏观的生活方式,哲学家需要学会思考当下生存的意义,房地产商其实也是这样,你一定要思考房屋在七十年以后的发展,那时人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生

  活方式,这一定是一个哲学问题,因此真正好的地产商首先应该是一个哲学家。”张宝全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人们未来的生存状态”有着逐步清楚的认知。

  在张宝全眼中,人们终其一生都是在寻找一种简单的状

  态,“简单是一种境界,少就是多,有就是无,简单是一种世界观,天人合一,自然自在才是生命最初的摇篮” 。

  “地产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种经济形态或产业形态,而是一种文化形态,我们真正的价值是把今天的文化功能需求和未来的文化趋势结合起来,用建筑的形式表达出来,而这

  种表达一百年、二百年都不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因为它有着灵魂,有着生命和自身个性的魅力”,张宝全说自己一直在寻找这种结合点的路上,“在工业文明时代,我们毁掉了自

  然,毁掉了人文,而后现代就是用人类的文明去重塑自然和

  人文”。

  人们买房其实是在买一种生活方式,但人们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因此地产商人必须去发现这种需要,并将这种需要变成现实。张宝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艺术家,在对这种需要的寻找过程中,他非常得心应手,“我能够提前感知人们需要什么, 也有能力把这种需要变成现实。

  “自然自在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是简单而不是简陋,有着丰富的体验和感觉,会让你愉悦”,而在这种“自然自在”思想的指导下,张宝全的楼盘设计将这种含义做了非常深入

  的诠释。

  “没有户型其实就是最好的户型,所有有型的东西都有着相对的局限性,所以无就是有,少就是多”,在张宝全开发的楼盘空间蒙太奇里,你会发现房中的承重墙非常少,屋

  主可以随意拆除墙面进行空间“剪辑”,你甚至可以在二百

  多平米的房子里除了一张床什么也不放。

  “建筑是艺术家创作的空间‘艺术品’。它有灵魂,有思想,要让建筑本身的独特个性文化,使每一个‘体验’过的人都有很强的感觉记忆。这就要求建筑本身要艺术质感”,

  然而这个‘质感’却是‘无形’与模糊,正如老子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无(户型)才是最大的有(户型)。”

  “建筑是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的一个容器,文化地产商的价值就是寻找人们对于建筑中最想要的东西,让人们回复‘自然自在’的生存状态。”

  需要拯救的是我们自己

  文化有着绝对影响力,它有点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又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内心。虽然很多人开始关注文化的影响力,但绝大多数的人都很茫然,不知道什

  么是自己所真正需要的东西,“茫然而不知所措”是绝大多数人对于文化最形象的形容。

  在经过深入思索后,张宝全总结出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中国的文化发展历程是从自大到自卑,再到自信;文化大革命,因为理想的狂想,我们有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的文化自大,而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发现国外的生活水平比中国人强得太多,本来想拯救全世界,后来才发现其实需要拯救的是我们自己,外国的月亮比中国

  的还要圆,所以中国人一下子便陷入了“唯物质论”、而开始了“文化自卑”;而“唯物质论”并不能寻找到和谐的感觉,不和谐就会痛苦;在经历了文化自卑所带来的痛苦后,中国

  人今天又逐步开始了文化觉悟而有文化自信。

  “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是一个精神空虚,毫无个性,毫无魅力的民族,只有自信才可能美丽。”

  “打个比方,在建筑领域,一个带着文化自卑的民族会以为那种所谓的‘欧陆风’是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其实这样的房子在欧洲是没钱人住的地方”,张宝全觉得中国人只有

  真正找到了文化的自信,才可能得到世界的尊敬。

  “其实比我有钱的人多了,别人凭什么尊重你,因为你有着文化影响力,我能够通过我的作品表达我文化上的自信,就好像是你们用你们的作品去让人承认你的价值,表达你的自

  信一样”,张宝全觉得一个民族、一个人的价值都是要用自己的作品去寻找自己的自信心。

  概念≠观念

  张宝全把文化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俗文化的着眼点是“当下”,雅文化的着眼点是“未来”。

  很多艺术形式发展的规律是沿着文化发展的萌芽、兴盛、低潮推移,最后会逐步消失。在八十年代末期,人们觉得穿喇叭裤是最大的时髦,街上所有的人都穿上喇叭裤,这

  是短期的时尚,也是当时“俗文化”的一种代表;现在几乎没有人觉得穿喇叭裤是一种时尚了。

  “九十年代初人们的发型会跟随着港台影视明星的发型走——‘烫卷毛’,后来没过几年,人们又觉得清水挂面式的头发好——‘拉细丝’,后来又转变成了简单、个性的需

  求。”张宝全摸着自己的头发对他眼中的雅俗文化仔细进行了分析。

  “俗文化的时尚永远是短期的,是一种概念,是永远不会长久的,而我所追求的是一种能长期根植在人们内心的一种东西”。

  张宝全觉得每个人内心都会有一种感应,虽然很难说出来,但这种趋向却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很多地产商觉

  得开发楼盘就需要炒作概念,张宝全觉得虽然不反对,但是他认为“概念是功能,更关注一种使用,功能的东西永远是短期的、不能持久,而观念则不一样,观念是路途的指引,

  是长期的,因此需要在观念上改变人们”。

  “真正好的文化是雅俗共赏的东西,就像电影《红高梁》,无论在中西方它的票房都很高,它用生命的张力和魅力来表现对生命的一种赞扬。”

  “追求概念永远是不会长久的,虽然我造的房子不是最

  多的,但我会一如既往的贯彻我的主张。”

  文化商人篇

  从事影视文化事业是张宝全不懈的追求。如今他投巨资打造EVD 产业链,是因为EVD 不但是他文化事业的一部分,且一定会成就他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影视地产。做EVD 是

  回归文化本位

  文化产业是他的追求

  “走在前面的羊可能最先遇到狼, 但肯定也最先吃

  到草。”

  做事业,必须超前起步并能合理规避风险,张宝全旗帜鲜明要当走在前面的羊。至于怎样预测哪里有草,怎样回避狼,张宝全自有一套说词,这个说词在他做过的每一件大事

  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成就EVD 的宏伟梦想之时。

  艺术家灵敏聪慧的天赋,总是使张宝全准确预测未来,在“众人皆睡”的时候先人一步抢占产业先机。

  2004 年,在房地产行业依然坚挺、众多企业赚得盆满钵溢的时候,张宝全激流分身, 闪电移情EVD:听EVD 标准的研发者阜国数字技术公司总裁郝杰介绍了不到10 分钟就

  拍板同意合作,迅速投资2 亿元注册成立了今典环球数字技术公司,又宣布和另一家企业再投30 亿元启动20 万家EVD数字影院,稍后又有消息说,今典集团正涉足一笔EVD 投资

  “大单”的秘密谈判……

  军人出身,炼就了他雷厉风行,做事迅猛的个性,一但出手便如同大手笔水墨画,挥挥洒洒轰轰烈烈。但是,如果只有闯劲儿,没有理性的指引,就是蛮干。30 亿、20 万,决

  非小打小闹的数字,张宝全何来如此勇气一掷千金? “豪赌”是众多媒体评价这件事时用滥了的一个词,而张宝全却不这么认为:“有人说我投资EVD 是一种赌博,但我敢说,没有

  任何一个人比我更清楚EVD 的前景,因为我投资的是标准。”标准成就未来,虽然那时候,EVD 还是金藏沙中,不为人知:“签约之前,我上网一搜,上面全在说EVD 的坏话,

  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签了。为什么?我有我的判断。”

  看来,张宝全投资EVD 不是一时的兴趣,不是“钱多就搞多元化”的赌博,而是基于对EVD 的了解和由此生成的信心。在动如脱兔的背后,他沉静了漫长的5 年:早在2000 年,

  他就有过做网络数字院线的尝试,而EVD 技术把做网络数字电影遇到的问题全部解决了。这些技术上真刀真枪的硬家伙,使张宝全移情EVD 有了充分的理由——闪电行动之前,有多

  少漫长的尝试过程和冷静的思考!“2000 年,我们企业战略中有一个预测。在5 年内,信息文化产业将代替房地产成为国民生产的支柱,而我们的优势也是信息文化产业。”

  一个EVD 标准,不但打通了他的数字影院帝国之路,更激活了他产业报国的夙愿,这一切,使他不管风吹浪打,火速出击EVD。

  是艺术家的敏感使他超前于别人慧眼识金;对EVD 的深入了解使他在竞争对手的激烈打压和曾经不良的产业环境之下坚定信心、奔走呼号,顺利地度过了波谷时期,争得

  了EVD 国家标准的地位。艺术需要幻想,但商人不能幻想

  “艺术需要幻想,但商人不能幻想,要脚踏实地去做事情。”电影、文化事业是张宝全从未放弃的内心梦想,但经营EVD 事业,他谈到必须要建立合适的商业模式。在成为

  国家标准的制定者之后,现在的张宝全仍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EVD 上,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数字影院建立起来。“终端为王,关键是要迅速抢占终端。”他采取自己

  投资和民间加盟的两种手段,初期的加盟费很低;除此之外,准备利用小区VOD 的在线点播和家庭租赁两大渠道推广EVD。

  张宝全懂得利用一切资源呼风唤雨,造就天时地利以成就EVD 产业大厦。雄厚的房产优势让他背靠大树好乘凉:房地产,是他规避风险的有利条件;“风险来源于大量现金

  投入,若不用现金投入,风险就小。我用生产资料做投入,投资效率最高,风险最低。”

  目前,EVD 经过了低谷渐入佳境,张宝全依然保持着“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亭信步”的气度和胸怀,好像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对于EVD 的未来,他似乎早已胜券在握:“十

  年后,EVD 可能会做得比我的地产还大,但EVD 又一定会成就我中国最大的商业地产─影院地产”。他要像麦当劳一样,把电影快餐送到社区、军队和学校。也难怪麦当劳的

  创始人在美国哈佛演讲时说自己不是卖汉堡的,而是做房地

  产的。-

  张宝全语录

  ● 往哪里去是因为你从哪里来。

  ● 时尚永远是短期的,是一种概念,是不会长久的,而我所追求的是一种长期根植在人们内心的东西。

  真正的文化是雅俗共赏的东西。

  ● 建筑是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的一个容器,文化地产商的价值就是寻找人们对于建筑中最想要的东

  西,让人们回到“自然自在”的生存状态。

  ● 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是一个精神空虚,毫无个性,毫无魅力的民族,只有自信才可能美丽。

  自然自在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简单而不是简陋,有着独特的体验和感觉记忆,会让你愉悦。

  ● 其实比我有钱的人多了,别人凭什么尊重你,因为你有着文化影响力,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

  文化上的自信,就好像是用你们的作品去让人承认你的价值,表达你的自信一样。

  ● 走在前面的羊可能最先遇到狼, 但也最先吃到草。

  ● 艺术需要幻想,但商人不能幻想,要脚踏实地去做事情。

  花絮:

  做杂志和做建筑一样——要有个性

  当过记者、出过书,身为今日美术馆馆长的地产老总、艺术家张宝全蛮有兴致地翻阅了我们的杂志。“这本杂志从排版上看缺乏变化和创意,从文章

  看标题不够吸引人,在今天这么多杂志并存的年代,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乍一听这话,小编们还真有些伤信心,但是仔细一回味才体会

  出张宝全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他是建筑师和艺术家,自然追求完美且有个性的风格;又是作家,对文字有极高的要求, 试想几近追求完美主义的艺术家

  怎么能够容忍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呢?

  几乎所有与建筑地产、书画美术、时尚家居等有关的媒体都想采访他,可是他桌子上摆放的杂志就那么几本,不难看出一本杂志要想上张宝全桌案

  并非易事。

  有个性的书法

  一直听说张宝全的书法很好,号称是京城里书法写得最好的地产老总,是中国作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采访结束,趁摄影师给他拍照的机会,我们参观了他的书房。这完全是个文人的书房,根本想象不出它的主人是一位地产大腕。书架上的书多是关

  于诗词歌赋、哲学文史方面的,一张大桌子上摆满了文房四宝,看上去让人感觉主人刚刚离开房间。

  爱好书法的我们当然不会错过让他给我们题字的机会,他想了想写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诗句送与我们,看的出张总对我们寄予厚望。

  看张宝全运笔流畅而自然,丝毫没有传统书法的束缚,章法匀整而随意,自成一家、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别人都是右上起笔,左下收笔,

  落款在左上或左下,而张宝全是在中间落款,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

  笔者认为张宝全的字不能说多么苍劲有力,可很有风骨和特点,正如著名书法家王镛先生说:张宝全的字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怪。

  地产界另一位书法家,香江国际副总裁潘明朗对张宝全的书法的评价是:才子加灵性的书法,没有太多的技术味和书匠味,不是很传统,但很灵动,

  有新文人味。书卷气与装饰感的融合,时尚、好看、得体。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