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人民币升值 > 正文
 

人民币升值会伴随严格管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 11:13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康迪天/文

  近期人民币(及马来西亚的林吉特)汇率将会有一次10%左右的大幅度上调。同时,亚洲其他国家的外汇对美元也将会有一个1%-4%的升值,美元证券可能会承受条件反射式的卖出压力,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次买入的大好机会。人民币和林吉特的升值对亚洲其他货币的影响取决于他们的贸易比重。

  各国需要使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比率上调多少才可能维持其贸易加权汇率在人民币和林吉特升值前的水平?对新加坡而言,新元对美元的3.5%的下降就能在人民币和林吉特升值10%后保持它的贸易加权汇率不变。而对于日元和欧元来说,分别需对美元的3%、1%升值才能在人民币升值后保持其加权汇率不变。

  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改变了这一前景。我们认为,中国高度重视市场准入。美国国会正对中国进入美国市场大声恐吓,布什政府想通过经济外交政策说服中国引入更灵活的汇率生成机制,以消除中国的威胁。

  我们认为,布什总统必须从中国“捞上一笔”,否则他的经济外交风险将倾向于对中国的进口商品实行27.5%的全面斯穆特-霍利关税(Smoot-Hawley Tarrifs)。态度强硬的不止是美国,欧盟方面在巨大压力下也启动了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紧急限控”措施。加拿大的财政部长拉尔夫·古德尔给中国领导人的告诫是“要先有负责任的姿态行事,否则中国将面对一连串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报复。”中国的态度也变了。最初,在4月24日,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要加快人民币升值的准备工作,以应对来自于世界各方面的压力。之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在博鳌论坛上发言称中国要加快汇率改革的进程。

  我们认为马来西亚重新讨论改革林吉特的汇率是想强调他们会追随中国的改革,并已为中国近期的举动做好准备。马来西亚总理去年10月在七国财长央行行长会议(G7)召开期间强调了林吉特的改革,他说人民币的改革必然会带动林吉特的改革。而随后投机资本的涌入又使马来西亚政府不再提及林吉特改革。官方的态度是没有什么必要改革,也没有考虑改革的必要。直至今年5月,在伊斯坦布尔的亚洲发展银行年会上,一位记者提问如果中国调整人民币汇率,马来西亚政府是否会调整林吉特的汇率时,马来西亚的财政副部长回答说:“我们正在准备中,但目前无可奉告。这是机密。”

  我们不再认为早些时候关于人民币对美元2.5%的升值预测对美国国会而言是大事,眼下布什政府更需要对消除来自国会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有较大举措。人民币10%的升值加上一个更灵活的外汇机制的调整也同样不可小看。

  什么会取代人民币固定汇率?我们认为,任何新的汇率调整方案都暗藏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双向风险,这是这次调整中所不可忽视的问题。而且,我们对中国作为亚洲第一国放弃外贸拉动的增长模式和放弃严格的外汇管制持怀疑态度。所以,我们认为,人民币10%的升值必然伴随严格的货币管制。人民币会渐渐向严格管制的方向发展,即像许多人预测的所谓BBC机制,即一揽子、浮动区间及蠕动(band, basket and crawl) 的机制,向巴西雷亚尔发展的可能性较小。

  对美元而言,除了最初的贬值,人民币采用高管制的浮动汇率制对其有利。人民币汇率改革对美元和美国国库券的影响最终取决于美国经济所受的影响。美联储所公布的观点是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暂时的,会慢慢缩小。尽管美元自2002年起就经历了一个大幅度的贬值,而没能扭转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大家仍坚持这种观点。我们认为,由中国带头进行的亚洲地区的一系列调整只会减弱而不会完全改变该地区大多数货币的贬值。因此美联储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我们认为美元的最颓废期已经过去了,由亚洲各国的调整带来的贬值之后美元将重归稳健的轨道。

  美国国库券也受益。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会肯定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会逐渐缩小的观点,美国的债券市场所受的任何影响都只是暂时的。年初关于亚洲中央银行对证券市场的保守管制措施的影响的担忧有所减轻,但预计这种担心又会出现。然而,在美元贬值的压力下,贬值的亚洲货币会使亚洲的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顶风挺立,所以这些担心都会烟消云散。我们认为美国债券市场的条件式反应虽然是消极性的,但也可视为一次买进的好机会。

  (作者为ING亚洲研究部主管)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人民币升值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