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防热还是防冷 宏观调控成为争论着力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 10:54 中国新闻周刊 | |||||||||
经济学家们关于中国经济是否步入下行拐点的争论,背后是关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分歧:下一步中国应防“冷”还是防“热”? 2005年转入下半年的时候,一些经济学家宣称,中国经济也步入了一个拐点。 7月3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公布了基于中国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所得出
这种预测,因为依据于国际最先进的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从而在科学性上为6月乃至之前数年来的一些定性的分析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佐证。人们记忆犹新的是,6月14日,新华社播发的一篇署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殷剑峰的文章指出,如果没有较大的政经体制改革的推动,如果紧缩的信贷政策不及早转向,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可能会坐在飞速下滑的过山车上。 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和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手做的这项研究,对中国2005年下半年经济走势做出的预测是:下半年中国GDP增长速度将以7月份为拐点,呈现下滑态势,年末略有翘尾,全年平均增速为8.6%;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下降,全年平均为0.271%,几近于零,其中第三四季度为负数,分别是-0.81%与-0.62%;年均出口名义增长速度为31.9%,进口增长速度为7.2%;货币与准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速度较低,全年平均为11.8%,年底会瞬间降至10%以下。 这些预测,与数年乃至更长时间来“唱衰中国论”不一致的地方是,它似乎建立在更强的科学性上,并且得到经济学界众多研究者的认同。 7月3日,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公布其研究成果时,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即对清华大学的预测结果表示“基本赞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袁钢明研究员对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预测表示信服,“其实我一开始并不认可这个经济计量模型,但现在我不得不说我很佩服。”袁钢明表示,这组“依靠机器算出来的冷冰冰的数据”居然和他“基于对国情和决策运作机制了解基础”上测算的数据,几乎完全一致。中银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也语气肯定地说:“中国经济拐点已经出现。” 假如“拐点”一说成立的话,这是否意味着一直得到世界广泛称誉的中国经济奇迹可能面临波折? 拐点说是否成立 尽管对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预测所依据的模型不表示怀疑,但对其预测,仍有很多专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经济分析不能单靠模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说。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中心副主任范剑平也认为中国经济并没有这么脆弱。“我认为我们国家的经济运行只能说从前一个阶段加速增长,在向稳定增长转化,还得不出经济很快会大幅下滑的结论。”原因是,“在中国经济虽存在向下降温的力量,但也有让经济向上走的力量。”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进一步解释说,“目前的状况是长期扩张的体制和暂时的紧缩性政策碰撞的结果。由于国家的长期需求还在,国家的长期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说,向上和向下的因素到了势均力敌、稳定增长的阶段。” 做出类似判断的还有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易宪容,他向本刊做出的判断是,“目前大陆的宏观经济形势只是从以往不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的转变”,“当前的中国大陆宏观经济形势没有发生根本的逆转,也没有出现所谓宏观经济形势的拐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研究员张立群为经济不会大幅度下滑提供证据说:目前,中国经济需求增长仍然很强,城镇居民家庭汽车普及率去年是2.2%,而发达国家是60%以上;人均住房面积去年是15.6平方米,国外都是20平方米到30平方米,而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22平方米;此外,城市化空间还将大幅提高,还有将近3亿农民变成市民,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住房消费空间是非常大的,不是短期可以饱和起来的。所以在房地产、汽车带动下,重化工业会持续地拉动下去。” 这些意见相较于“拐点说”,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会显“热”。 宏观调控是争论着力点 但无论是“冷”与“热”,其背后所指向的,都是一直以来的宏观经济调控。在争论中,焦点的问题在于对宏观调控的评价与可能产生的影响。在7月3日的研讨会上,一位经济部门官员点破: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到底是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是通货紧缩的压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种分歧将直接影响宏观调控政策应不应该有所调整,是防“冷”还是防“热”。 林毅夫认为,今年内物价水平肯定呈现负增长,通货紧缩不可避免。曹远征也认为,(通缩)这两年之所以有所缓解,是因为投资猛增、粮食减产导致物价上扬等突发因素。但在高速增长过后,通缩又会重新显现。所以,中国一定要转变增长方式,同时要在如何运作、控制经济增长上做文章。 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王小广则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举办的研讨会上发言表示,通缩不易发生。他指出,中国的宏观调控主要解决结构的问题,GDP有所回落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 而被称为房地产泡沫论最有力鼓吹者的易宪容则为通缩不会来提供论证说,只要内地的房地产市场变化不大,只要中国大陆出口增长得以持续,那么今年GDP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同样,只要内地房地产价格没有明显的调整,那么今年内中国大陆通货紧缩的情况也不会出现。特别是当政府有意识地面对这种假想的通货紧缩时,那么它到来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冷热,也许并不是问题 也并不是所有介入讨论的专家都对冷与热感兴趣,经济学家张曙光教授就认为,现在不管是政府还是学者都在热炒“经济冷热”问题,大家都在看短期问题,没有人关心长期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也颇为担心,在目前争论“拐点”情况下,政府会更加关注短期,从而把一些刚形成的想法给压了下来。他对宏观调控本身表示了担心,“现在的宏观调控体系本身存在着扭曲现象和制度性缺陷,已经无法适应变化了的经济基础,通过传统的、扭曲的宏观调控体系去调控已经相当市场化、国际化了的经济,必然会与市场机制发生冲突,与市场主体发生冲突。” 他举例说,比如说房地产政府应该干预,但回过头来看房地产为什么走成这样,恰恰是由政府造成的,包括经济适用房。他进而建议全社会应该给宏观调控减压,而不是加压。“让宏观调控归位,让政府给市场调节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行政性的调控要尽量少为。否则,依靠一只扭曲的‘看得见的手’来‘加强’宏观调控,结果很可能会导致我们‘总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为什么年年调控,年年都会有‘一些突出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呢?究其原因,不论是政策法规、金融杠杆,还是组织纪律等都只是‘宏观调控’的手段而已,并没有触及到使用这些手段的主体——人的思想认识深处。假如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不从陈旧的调控手段转移到调控政府权力,今后的‘宏观调控’仍旧只能是事倍功半,问题还会重复出现,甚至积重难返。”一位长期研究宏观经济的学者对本刊表示。(河中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