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金融生态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 10:33 金时网·金融时报 | |||||||||
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对金融调控及经济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那么,金融生态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如何。应该怎样改善金融生态,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张晓慧。 记者:请您谈谈金融生态与货币政策的关系。
张晓慧:金融生态与货币政策是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金融生态的改善,金融生态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促进金融生态的改善。货币政策目标指出了稳定币值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保持币值稳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基础,货币政策在合理增加货币投放的基础上,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另一方面,金融生态是货币政策制定、实施的外部条件,直接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初步建立了从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间接调控和传导机制。从政策工具、操作目标到中介目标的信息传递的顺畅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政策传导主体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呈现从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的过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关键环节,它连接金融市场和微观经济主体的中介,其运行状况直接决定着企业、居民对市场信号的反应程度以及货币政策效果,而金融机构运行状况受到金融生态的重大影响。 记者:地方行政影响对金融生态和货币政策有效性有哪些作用? 张晓慧:地方行政影响对金融生态和货币政策有效性有重要作用。 首先,地方行政在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传导中具有重要影响。我国以通货膨胀为主要特征的宏观经济波动,从表面上看,是投资膨胀、货币信贷扩张造成的,但从更深层次看,宏观经济波动背后隐藏的是地方行政主导经济的影子。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绝大部分地区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出于这样的考虑,地方政府往往存在项目投资冲动。在我国现阶段,地方政府是重要的投资主体,是基础设施和许多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而基础设施投资是我国投资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表现为基础设施投资扩张的地方行政项目投资冲动,形成我国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对金融仍有相当强大影响力的条件下,地方行政的项目投资冲动最终演化为金融机构信贷扩张。 货币信贷的高速扩张,可能对宏观经济造成三种结果:如果投资需求急剧膨胀,拉动价格全面上涨,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如果最终需求比较平稳,大量低水平盲目投资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可能导致通货紧缩;如果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股票市场,则有可能形成资产泡沫。上述三种情况中,货币信贷的高速扩张最终都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会产生大量银行不良贷款,导致全社会不良资产增加,甚至诱发金融风险,从而恶化金融生态环境。 第二,地方行政干预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我国金融生态的特征之一是政府隐含担保下的企业、银行信贷扩张,以及地方行政对金融机构的不适当影响,导致企业、金融机构信用残缺,社会信用处于失衡状态。投资扩张经由金融机构信贷扩张使货币政策操作不能有效地影响微观经济主体行为,货币政策意图无法得以彻底实现,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或者资产泡沫等现象,宏观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因此,要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改变以通货膨胀为常态的宏观经济波动模式,转变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改善金融生态。 记者:您认为应该怎样改善金融生态,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张晓慧:金融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各界应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本着从正面维护、改善金融生态的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对金融机构等市场经济主体的影响程度和界限,为金融机构等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基于发展的理念,其本质是以人为本,追求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协调、统筹发展,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寻求发展的目标,确立发展的模式。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行政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引导市场的积极作用,如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等,不断完善生态环境。 二是改善金融生态,保持货币信贷的适度增长,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从货币政策本身来说,保持货币信贷的适度增长,是改善金融生态的重要手段。人民银行要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金融风险。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实施调节,巩固宏观调控效果。综合考虑货币信贷增长等变化趋势,研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合理组合,增强调控能力,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货币信贷平稳合理增长。 三是贯彻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化信贷结构。要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这是改善金融生态的根本途径。要加强和改进中央银行“窗口指导”,及时向金融机构传递宏观调控的意图,引导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应对经济周期和产业变化;引导商业银行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保证向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继续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扩大消费、助学等经济薄弱环节的贷款支持力度,适当压缩盲目扩张行业的中长期贷款。 四是维护金融机构经营自主权,创造良好金融生态。从本质上看,我国金融生态的问题主要是体制性问题,因此,金融生态的改善,说到底是要进行体制改革。各地政府应在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的配合下,积极转变职能,通过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推进体制改革、培育市场,做好对市场主体的各项社会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尤其要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推动各类金融企业围绕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进行微观重组再造;推进农村金融的改革和创新,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构建产权明晰、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 五是通过改善地区金融生态,吸引资金聚集,促进区域资金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间资金流动更多地取决于地区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即金融生态。从金融机构方面看,随着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自身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逐步得到加强。另外,风险评级体系的建设也会形成对金融机构以及地区风险评估的压力。只有不断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才能吸引资金聚集,促进区域资金、要素流动,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