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霍仕明
享有“塞北江南”美誉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从去年四月份开始,实施了声势浩大的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百矿披绿”工程。
牡丹江市过去工矿企业传统的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地质环境问题颇为
突出。有限资源耗尽、地质灾害频发、环境污染严重、良田耕地被毁……
据牡丹江市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因矿业开发破坏的土地面积达到51060亩,矿山开发引发地面塌陷4000亩。
牡丹江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在“大矿大开”、“有水快流”的年代,盲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资源型城市生命力濒临衰竭。就牡丹江市而言,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发展节约型经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此,他们提出了“还矿山以绿色”的战略目标,以恢复矿山环境为发展经济“突破口”,启动“百矿披绿”工程。
去年4月,《牡丹江市矿山治理“百矿披绿”工程实施方案》制定完成,确定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复垦、谁受益,采矿与复垦兼顾、用地与开发并举”的治理原则和“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草则草、宜农则农”的发展路线,掀开了“百矿披绿”工程的帷幕。
进行治理的百座矿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穆陵“百里金川”工程。这一工程将使治理面积可达30435亩。穆陵市的黄金、煤矿业产值占地方财政收入70%以上,也是全国两个重点“黄金县”之一。百年来,开采黄金使长达57公里的穆陵河流域两侧农田尽毁。
更新村的朴永久,三兴村的姜法家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农民观望徘徊时,他们带头购买采金迹地50余亩进行复垦获得成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复垦的典型中,有干部、下岗工人、农民、采金户,不同类型的典型形成合力,带动更多人加入“百里金川”的治理。
牡丹江市实施“百矿披绿”工程紧紧围绕一个“农”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军马砖厂在立足主业发展的同时,兼顾土地复垦,并开发多向型产业,已成为全市百座矿山治理的标杆。
军马砖厂改革生产方式,采取立体控土法之后,相同面积采土量相当于推土机取土法的2倍。他们还自筹资金,客土造田,复垦土地50万亩,进行多向型生产经营。军马砖厂的改革独特之处在于取土复垦同时进行,“一面吃进,一面吐出”,真正做到“占一补一”。据统计,全市89家砖瓦厂每年至少吃掉200多亩土地。这种方式的推广可有效遏制砖厂破坏耕地。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百矿披绿”工程已喜结硕果。目前,恢复土地已达一万余亩,绿化矿区已达一千余亩,正在逐步走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绿色矿山经济繁荣,初步实现了“秃山重披绿,迹地变良田”的生机盎然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