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与自己无关且业已中止的合同,一个早已注销的公司,却让一家开发商“补偿”了3800万元
本报记者 李兆清 特约作者 郑鸣
故事有三个主角。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位于武汉“光谷”的一块近千亩的土地。
2000年9月,当第一主角——武汉市城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城投公司”或“城投”)以每亩13.3万元的价格,从第二主角——武汉市卓刀泉村拿到这块土地的开发权时,他们以为捡了一个大便宜。
那时候“光谷”的概念还没有出现,而这里地处偏僻。此后4年,这里慢慢变成中国的“光谷”,土地开始升值。他们该为自己的投资眼光感到自豪。
但是当第三主角半道上杀出时,这种自豪感就逐渐消退了。这个第三主角是一个“高科技公司”,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叫做“长江生态科学院”——在不同的时候,它分别以“长江生态科学院”、“武汉市洪山区长江生态科学院”、“武汉长江生态科学院”、“武汉生泰科技有限公司”等不同身份出现。
这个长江生态科学院声称自己在这块土地上“有巨额的历史投资需要补偿”,开始联合卓刀泉村,向城投房地产公司“追索补偿”。为摆脱无休止的纠缠,尽快套现投资,城投公司不得不“认栽”,至今已先行“补偿”3800万元。
但是3800万元远不是长江生态科学院的目标,它的胃口可能要过亿。城投公司没有想到的是,用地合同签订后4年有余,项目没能启动,围绕在这块地上的麻烦却越来越多。
故事很复杂。有些部分连城投公司都不知情,尤其是另两位主角之间的玄妙关系。
前传
数个打着“长江”、“科学院”旗号的公司,背后其实只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吴祖发。这个湖北洪湖人和卓刀泉村的渊源颇深。
1987年,吴祖发来到卓刀泉村,开始承包土地、鱼塘,种些树苗和养鱼,但未与村里签定书面合同。同年的8月1日,他在洪山区工商部门注册了“武汉市洪山区长江生态科学院”。
1995年,这个“科学院”与卓刀泉村签订合同,承包了1200多亩土地的经营权,使用期20年。根据武汉市工商局洪山分局提供的合同文本,卓刀泉村向武汉市洪山区长江生态科学院先行投资500万元,而该“科学院”保证从1995年-2014年累计回报卓刀泉村4850万元,由第一年的170万元向上递增,每年12月25日前由银行转账付清。
此后,卓刀泉村很快拨给了这个“科学院”500万元。
但卓刀泉村应得的回报却分文未得。到了1999年,卓刀泉村进行换届选举时,由于村民对吴“民愤较大”,村支部书记陈长全等下文收回了1000亩土地,但仍留有200亩归吴祖发使用。不过,这200多亩地,吴祖发也从未向村里支付回报资金。
期间,卓刀泉村的500多万元投资,给吴祖发带来了巨额收益。
引荐吴祖发进入卓刀泉村,并作为村里派驻“科学院”的监督者——陈方刚告诉《财经时报》,吴在承包期间对村里的回报“分文未见”,村里还替吴交了电费、垫付了几万元的青苗补偿费。而吴祖发利用卓刀泉村投资的资金,雇佣了40多名农民工养殖鱼苗,从1995年到1997年,仅鱼苗销售款就有1100多万元,这1100万元他都曾“亲自经手”。
由于“民愤”被收回土地后,武汉市洪山区长江生态科学院于1999年11月30日注销。但是吴祖发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这片既没有所有权、也没有经营权的土地,和他业已注销的这个“科学院”,会在4年之后,给他带来数千万元(甚至可能更多)的收益。
此前损失巨大的卓刀泉村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些损失还有可能挽回。
所以当实力雄厚的国有公司城投在10个月后出现时,就被当成了一棵摇钱树。
中局
2000年9月28日,城投公司与卓刀泉村签订了使用该村978亩土地的用地合同。这978亩,正是此前卓刀泉村从长江生态科学院收回的土地。
随之,吴祖发开始活动,并联合卓刀泉村向城投房地产公司施压,指出过去他在此地上进行了约上亿元的投资活动,要求城投房地产公司进行补偿。
不过是一个并不涉及自身、且已经中止的合同,还有一个业已注销的公司,城投以为,自己完全可以不必理会。
所以城投根本没有把吴放在眼里。但是随后吴开始使用各种手段阻拦施工。同时卓刀泉村也给予配合,该村指出,如果城投公司给吴祖发的补偿不到位,卓刀泉村也将“不会配合”公司的项目开发。
嘴上的官司开打,各种纠缠也随后发生。吴祖发甚至与城投公司的施工方发生肢体冲突,自称受害,到武汉市某医院“住院治疗”(据说该院院长是吴的“老乡”,洪湖人),然后开出了80多万元的医疗费用向城投“索赔”。城投自然不服,但是吴有医院证明在手,他们只好认栽。
80万元是个小数目,城投无法承受的是项目开始推延。此后土地政策日紧。尤其在2003年8月,国务院发布18号令(《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要改进规划管理、调控土地供应,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市场秩序之后。严厉的土地紧缩政策让城投方面感觉到了“拖延”的压力。
城投开始“吃不消”。越拖损失越大:卓刀泉村不配合,城投公司不仅难以开发,最后连销售证都拿不到。“我们知道有人在敲竹杠,但是不出这笔钱,卓刀泉村和吴祖发都不会罢休,可能一直纠缠下去。”该公司某位高层语出无奈。
2004年1月18日,城投房地产公司与吴祖发的另一个公司——武汉生泰科技有限公司(1995年注册)签订补偿协议。协议指出,城投公司考虑地上、地下附着物以及各种投入,支付武汉生泰科技有限公司3800万元。
摇旗呐喊的卓刀泉村自然也有所得,连同最早时候投入的500万元及部分“回报”款,共计1200万元,在他们与吴的合同中止后4年,由城投方面最终“支付”。
后续
已自认“冤大头”的城投可能想不到的是,这个3800万元可能也仅仅是个开始,按照“长江生态”方面的说法,他们先期的投资可能“过亿”。
记者从卓刀泉村了解到,目前在卓刀泉村出现了两份合同,这两份合同签署在同一天(1995年2月8日),但是土地有偿转让的期限却有很大不同:一份为20年,一份为50年。
20年的合同规定,卓刀泉村委会向武汉市洪山区长江生态科学院(已于1999年11月注销)转让约1200亩土地的使用权。卓刀泉村向武汉市洪山区长江生态科学院投资500万元,于1995年2月10日到位,后者保证从1995年-2014年累计回报4850万元,每年由170万元向上递增。
50年的合同则没有说明吴祖发具体每年给卓刀泉村多少回报。但规定1995年-2045年“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费等费用一次性确定为总金额人民币壹亿肆仟肆佰伍拾万元整(1.445亿元)”。
蹊跷的是,这份签署日期为1995年2月8日,规定有偿转让期限为50年的合同,签署合同的乙方为“长江生态科学院”,与实际盖章的乙方“武汉市洪山区长江生态科学院”,并不一致。
原卓刀泉村书记、现任卓刀泉集团董事长陈长全说,卓刀泉只承认20年的合同,但是对于那份50年的合同、以及为何同一天会签两份合同“无法解释”。
但是卓刀泉村的村民钱有菊表示,真正的原始合同有自己的签名。但现在现身的这两份合同上都没有她的签名。
陈方刚也表示,当年整个签字过程中自己一直在场,亲眼见到了当时的村干部钱有菊签字。所以后来出现的这两份签字消失的合同,一定是“有人搞鬼”,至于是谁,又是何居心,则无从得知。
可以想到的是,无端出现的这两份合同(尤其是50年期限的合同),此后可能还会成为要求城投“掏钱”的“证据”。
链接 吴祖发和他的“长江系”
本报记者 李兆清 特约作者 郑鸣
吴祖发,1955年生。据传说是南京林业大学毕业,原籍湖北洪湖。
根据林业部门的某人士的说法,此君头衔颇多:“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国际发明TOP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客座研究员”。但都是自称,事实如何难以查明。
根据记者调查,吴祖发在武汉市工商局洪山分局注册有武汉长江生态科学院、武汉生泰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生泰科技有限公司长江生态科学院以及已被注销的武汉市洪山区长江生态科学院等若干家公司。
而长江生态科学院没有注册(根据记者了解,以“长江”为首不能作为公司注册)。但是根据原施工方南大建筑总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吴祖发却使用了“长江生态科学院”的公章。
此外,吴祖发只是在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地方税务局,对武汉长江生态科学院、武汉生泰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进行了税务登记。但该局人士指出,这两家公司“已经一年多自称没有收入”。
既然这两家公司已经一年多“没有收入”,那么2004年年初,吴祖发获得城投房地产公司的那笔2600多万元收入在何处入账,纳税如何,成为疑问。
更令人惊奇的是,吴祖发1995年注册登记的武汉生泰科技有限公司,在1996年的注册资本就变更为2600多万元。该公司的股东只有两人,一为匡淑英(据传是吴祖发之妻)现金投入20万元,另为吴祖发先行投入现金80万元、实物投入2500多万元。
该实物投入2500多万元,根据工商部门的资料,是来于武汉天意会计师事务所评估的认定。
该会计师事务所现已改制为武汉天意会计师事务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反映,从1996年所有发文编号及报告档案的清查发现,没有工商部们提到的资产评估报告文号及底稿。且该公司已经发现“社会上有人私刻公司行政公章出具虚假报告”。
还有一种可能性,即当年参与评估的相关会计师“并没有上交这份评估报告”,但为何没有上交则未可知。
武汉市洪山区工商部门的人士表示,对相关会计师的调查已经中断。对武汉生泰科技有限公司是否存在虚假注资的进一步调查,需要公安经侦部门介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