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晓雪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继续进行经济工业化的时候,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工业进程,先后进入了非工业化和服务化的轨道,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日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文化产业是知识产业和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崛起反映了世界经济的一种新潮流,适应了人类发展的高级需要,代
表了文化现代化的一个新阶段。
自从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用枪炮和宗教打碎了华夏子孙对经济与文化的自信,多少代中国人就一直在寻找着一条民族振兴之路。但由于众所周知历史、政治原因,我们的文化建设直至今日还未能在真正意义上步入正轨。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日趋汹涌,以民族文化为单元的多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加快了融合与互动的进程,“文化产业”一词由此登上了经济的舞台,并且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由国家经济体系的边缘走向了中心:从好莱坞巨片对全球的文化旋风式重整到数字传媒平台的崛起,从巴黎、米兰时装周到NBA的篮球赛场,从巴塞罗那启动的奥运经济到《哈里·波特》创造的经济奇迹,从玛利·斯图尔特的辉煌传奇到日趋激烈的中美知识产权纷争......这一切促使人们在现实的碰撞中开始重新审视“文化产业”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重新思考民族振兴之路——文化立国。
文化产业与文化立国
文化产业的提出,在国际上仅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目前尚缺乏较一致的看法与统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采取经济战略,其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是单纯为了促进文化发展",这就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出了文化产业区别于其它产业的双重属性,其一是经济属性,知识和劳动密集,创造财富和就业;其二是精神属性,传递价值观、思想和民族属性,促进和维持文化多样性。正如有关学者所言,"文化、娱乐--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事实上,世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但在世界市场上,并非每一种文化都能成为有竞争力的产业,然而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强国必将影响世界,从而引领一个民族的振兴之路。
中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比较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世界文化报告》对1980年和1997年世界主要国家文化贸易情况的分析,不同国家的文化贸易占GNP的比例相差很大,以1997年的统计为例,爱尔兰达到38%,英国约为6%,美国虽仅占2%,但其文化贸易总量达到了1775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在美、德、英、法、加、日、韩等国家中,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这些差异的存在,与该国的文化产业政策及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1.融资及经营模式分析。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同其他产业部门一样,也是需要以资金作为后盾。多数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多由资金实力强大的报业、广播电视及影视集团所控制,而且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产业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的有力支撑,文化产业集团与金融集团间互相渗透,互相参股、控股,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而中国文化产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仅从报刊行业来看,大多数报刊质量较差,实力弱,性质趋同,普遍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状态。另外,从企业的自身运作来看,中外文化企业的投资和获利能力上差距也十分悬殊,仅从1999年的票房收入上进行比较,我国的同期收入竟不及美国电影业的零头。
2.科技成分分析。当今时代,科技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数字传媒技术的傲然兴起更是给文化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由于发达国家科技与市场的完美渗透和结合,与IT技术紧密相关的CT(文化技术)也已成为了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点之一。与美国影视出版行业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及百老汇音乐剧美轮美奂的灯光音响相对照,中国的电影业和演出业在制作、加工、欣赏等很多流程上都还停留在传统技术层面上,很难与之竞争。
3.市场运作能力比较。多年的市场经济历练使得发达国家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从市场的前期调研到全球销售网络的建立,再到销售信息的反馈处理,精明的商家已经牢牢地把握住了市场的脉搏。相比之下,我们的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目标方面的考虑则缺乏了很多。
4.创新能力比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民族,但偏偏不擅于把创造应用于市场。相比之下,美国缺少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缺少文化产业的传统资源,但是美国文化产品中的虚拟故事和人物却层出不穷,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上近乎淋漓尽致,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市场价值的题材。传统的文化资源通过美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市场的运作和商业的包装,即获得了新的生命,同时也使美国文化产业获得了新的价值增长点。
国外强势文化产业的冲击
从前面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中属于强势产业,而中国则属于弱势产业。在这种强弱分明的态势下,国外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造成强大的冲击。
首先,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文化资源的独占性丧失殆尽。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绵延不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开放条件下,这些资源不再是中华民族所独有,而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这是开放条件下中国文化资源开放带给世界的积极的一面。然而,文化资源的开放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第一,它加剧了文化资源争夺,强化了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客观上限制了中国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资源的利用程度。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的空前膨胀,势必促使其竭尽所能拓展海外空间,加之其惊呼完美的生产制作技术,必然给入世后的中国市场带来强大的冲击。第二,由于不同国家文化产业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选取的题材就可能不同,对同一题材利用的角度往往不同,也因此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而发达国家由于对国际文化市场的控制力,使得以它们为主体的标准成为世界性的标准,表现出了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单一性机制,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的文化资源,从自己的角度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文化产品。在世界科技水平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作品必然会很快传送回文化资源的所属国,进而对所属国的文化产品生产产生负面的诱导,威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危及国家的文化安全。
其次,中国的文化市场必然受到强烈的冲击。作为一个拥有12亿本土人口和7000万海外华人的大国,中国文化市场拥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加之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国民消费能力也在迅速提升,消费结构也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悄悄地进行着调整,这对于世界各地的文化产业集团而言,无疑具有强大的诱惑力。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必然要履行相关规则的要求和承诺,世贸组织乌拉圭回合谈判所达成的TRIPS条约生效后,文化产品进出口的审批权逐步放宽,进出口手续也渐趋简化,中国文化市场开始向世界各地的文化产业集团开放。在这一过程中,国外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和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已成必然,作为新兴的弱势产业,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相关立法还极不成熟,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文化企业增添维权的压力,中国的文化产业势必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碰撞与挑战,作为文化产业活动领域和文化产品交换场所,文化市场也很有可能面临着冲击与侵占。
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广大文化市场独占性的消失以及国外文化资本和文化产业进入的结果,就是文化产业利润的巨大流失,这种流失意味着即使在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维权成本相同的条件下,国内文化产品生产单位与国外文化产品生产单位生产效率上的不相同,因此这种利润的流失已经不是文化产业一个领域所能承载的了,而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产生巨大影响的经济问题。况且,在这一利润流失的过程中,伴随的是中国文化产业的萎缩以及文化价值观念方面的冲突。面对利益的损失和价值的冲突,中国的文化产业应该何去何从呢?
路径分析与政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不能再用传统的封闭或行政的手段来保护中国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要避免这一冲突的根本办法是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的游戏规则,营造适合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适合于其生长的沃土和起飞的平台。
1.定位文化立国,增强文化内驱力。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造成今天中国文化市场弱势地位的最基础与核心的问题是,当今的中国文化内核的缺失造成的文化驱动的乏力。很多人认为,在“仁政”与“中庸”思想浸润的“温婉”、“内敛”的儒教文化圈中,不可能形成西方商业社会那种打磨了上百年的攻击性文化武器,“贸易立国”、“政治立国”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道,但事实证明,尽管褒贬不一,但我们的近邻韩国与日本,都找到了适应于本国的“国民性” 与文化的“独特性”,而没有文化核心的驱动,我们必然在市场的汪洋中茫然迷失。对儒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推崇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行不悖,在“文化革命”与“全盘西化”中间,在保留民族传统与向世界主流文明靠拢之间存在着一条和谐共存的道路,而文化立国的理念将无疑成为中华民族振兴之路的强大动力。
2.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实现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发展中国经济,才能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降低“恩格尔系数”,提高公民对文化产品需求,实现消费及产业结构的顺利转型,进而使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拉动力。
3.正是市场竞争,磨练成就品牌。游泳的本领只能在与水的搏击中才能学会,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掌握水的习性和规律。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只有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国内文化市场中生存,才能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立足。在健康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中国的文化企业将不再拥有政府垄断性的保护政策,必须在公开、平等、公正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展示自己的经营能力和企业形象,树立属于中国,同时也属于世界的文化品牌。
4.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遵守世贸规则。对于文化市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维护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而在这一点上,中国的立法建设与WTO的规则仍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磨合。一套健全的实施产权保护体系将不仅对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同时也对我们日渐兴起的文化产业产生积极长远的影响。所以,我们一方面应注意政策、法规、制度的配合,提高相关维权制度的整体合力。另一方面要继续建立和健全文化产品维权机构的建设,加强文化产品的维权力度,提高维权机构的社会地位,提高执法者的素质,使之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5.加强政策服务,完善政府相关职能机构。制定产业政策、统计、支持鼓励技术开发,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加强国家合作,这是一个成熟的政府面对来自国外的挑战与国内的振兴正确的选择。在这里,我们的近邻韩国又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2000年,韩国政府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在法律上规定了鼓励和建设文化产业的基本方向。 2001年8月,又成立了具有民间企业服务性质的政府机构文化产业振兴院,充分表现出了韩国政府文化立国的决心。
6.加大产业科技含量,促进CT发展。正如集科学家和艺术家于一身的达·芬奇所说的那样:“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高新科技融入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是铸就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强劲肌体的重要元素。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通信技术的普及使文化产业的需求及市场规模极度地扩大,与IT产业相关的CT成为了文化产业具有时代特征的核心竞着力。中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要把一切可能的现代科技成果都尽快地体现在文化产业之中,实现文化技术与产业的完美结合。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可见,我们的执政党与政府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产业对我们国家与民族命运的长远影响。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是落后的,但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中国文化产业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之间的差距不仅是可以缩小的,而且通过努力,中国的文化产业是可以以强势产业的形象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只有当中国文化产业由落后转变为先进的时候,中国文化产业的本土优势才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中国的文化资源优势才可以成为称之为是中国的并为中国文化产业可以充分开发利用的,中国最庞大的文化产品消费市场才能为中国文化产业所占领,中国文化产业才能给中国最广大的消费者带来最大程度的文化效用的满足,才能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才能成为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才能实现我们文化立国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