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推进现代保险监管体系建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 13:37 《中国金融》

  中国人保控股公司总经理 唐运祥

  近几年来,中国保险业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取得了很大成绩。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超过27%;保险法律法规日趋完善,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增强;条款费率市场化、经营管理规范化、竞争领域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保险业社会管理功能日益加强,在社会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保险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高成长
性的新兴市场之一,正处于历史性的战略转型期。

  --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中国保险业监管正在从以市场行为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方式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主的方式过渡,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建设正在加强;保险公司准备金提取正在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2004年中国非寿险市场上市公司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提取比例达27.4%,高出市场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保险企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三大保险公司实现海外上市,股权结构不断优化,公司治理逐步完善,经营管理透明度不断提高;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得到发展,保险资金的专业化管理和运作模式得以确立。

  --增长方式加快转变。我国保险业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化方向转变,上市保险公司坚持“效益第一”,重视提高产品、服务、营销与管理质量,非上市公司总体上更加注重效益。车险费率条款市场化改革已经完成,基于客户和市场细分的产品开发能力不断增强。2004年中国人保财险率先调整车险费率,更加合理反映车险产品风险成本;中国寿险业实施业务结构调整,保障型保单保费(剔除投连产品、分红产品)同比增长9.2%,期缴保单保费同比增长18.6%。

  --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2002年以来,我国保险市场增加保险集团公司4家,保险公司16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4家,中介机构1137家。中国保险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逐步明晰,形成了包括保险(金融)控股集团、专业化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在内的梯次分工结构,三类保险企业之间以资本、技术、业务、本地化等共同特征为纽带,形成战略协作格局。

  --充分竞争格局正在形成。随着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少数保险公司主导行业发展的格局正在转变,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市场集中度下降。2002~2004年,国内三大财险公司市场份额从94.1%降至79.8%,三大寿险公司市场份额从91.07%降至83%;车险、企财险、家财险、货运险和责任险费率分别下降10.6%、28.5%、5.0%、40.0%、65.1%。充分的市场竞争使客户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高的风险保障、更多的保险服务。

  --运营功能逐步强化。我国保险业从单一的经济保障功能向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的复合型功能转变。2004年保险业赔款给付金额达100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4%;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1249.8亿元,同比增长34.3%;责任险、农业险受到重视,法定第三者责任险正在加快推进。

  现阶段,是建国以来我国保险业最好的发展时期,也是向现代化加速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保险业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是保险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一时期的有利发展机遇,深入实践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适应我国保险业现代化的保险监管体系,重点解决保险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问题,打好做强的基础,培育做大的实力。我认为,现阶段我国保险业应加强保险监管体系六大支柱建设。

  加强保险业诚信建设

  当前,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市场主体信用基础发生转变,正在从过去主要依靠国家信用向建立企业自身信用转变,加强诚信建设,特别是加强企业信用和行业信用建设尤其重要。一是加强诚信教育。抓好诚信教育,关键是做到有诺必践,保险企业对客户要如实告知,真诚服务,据实赔付;对投资者要真实披露经营业绩,努力实现投资回报承诺;对社会要依法合规经营,履行社会责任。二是建立征信制度。建立公共征信机构,要求保险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向征信机构提供诚信数据,并立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三是建立行业诚信查询系统。向社会公众披露保险公司和从业人员的诚信状况,形成由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市场主体、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诚信监督局面,减少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使失信的机构和个人在行业内难以立足。四是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加大对失信者的惩戒力度,提高保险市场信用主体的违约成本。

  建设盈利性较高的保险市场

  当前,我国保险业尤其要重视较高盈利性保险市场的建设。一是国际资本市场盈利压力。我国三家海外上市保险公司占据65%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保险市场正在感受到国际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日益增强的影响。国际资本市场要求上市保险企业的股本回报率(ROE)达到国际资本市场可比公司平均水平。二是股本回报率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国际资本市场保险企业平均股本回报率为11%左右,2004年中国非寿险业股本回报率约为6%。三是投资收益率相差较大。2002~2003年,美国、英国非寿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为11%左右,寿险资金运用收益率为12%左右,高于2004年中国海外上市保险公司3.4%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体制和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投资工具少,投资收益率差距短期内难以缩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要实现与国际可比公司相当的股本回报率,就必须保证承保业务实现更高效益。与国际可比非寿险公司平均水平相比较,我国非寿险业综合成本率理论上应控制在90%以下。

  进一步推进保险业的体制建设

  推进保险业的体制创新,重点是解决国有保险企业股权结构问题、完善公司治理等。一是优化所有权结构。引导国有控股(集团)公司突破国有独资体制,支持国有控股的上市保险企业通过存量减持、增量发行等方式循序渐进地改善所有权结构,建立包括个人股权、机构股权、国有股权以及各种形式的国际资本参股的所有权结构,实现相对控股。二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引导上市保险公司改善公司治理运行机制,加强非上市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建设,支持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履行职权、承担责任。三是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有利于加大对员工的长期激励,增强企业和员工创新创业活力,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如美国目前已经有超过1万个员工持股计划,参加人数超过1000万;法国安盛集团(AXA Group)2004年底员工持股占比高达5.2%。

  严格执行偿付能力监管

  推行偿付能力监管,是我国保险业监管政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促进保险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严格执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遵循审慎原则,对保险公司实行持续性风险监管;加强对认可资产、认可负债的审核;加强保险公司历史财务状况及趋势指标分析,关注保险公司的盈利和经营性风险,关注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市场风险因素。二是规范准备金提取。有关调查显示,美国1969年至1998年期间破产的640家财产保险公司中,34%是由准备金提取不足造成。我国新准备金管理办法推行初期,要采取有力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督检查手段,解决不同保险公司准备金提取比例差异较大的问题。三是提升偿付能力的动态监测水平。引进现金流量测试(CFT)或动态偿付能力(DST)测试,实时评估各种风险因素对保险公司未来财务实力和偿付能力的影响,提高保险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四是公开披露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切实保障保险投资人、投保人等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规范保险公司经营行为。

  提高保险行业透明度

  保险业是具有广泛社会性的、以负债经营为特征的行业;保险产品不仅具有经济保障功能,还具有投资功能。这种特殊的行业属性和产品特性对保险业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提出了比一般行业更高的要求。一是及时、准确披露保险公司业务、财务和资金运用信息。对上市保险公司,依法实行强制性的年度独立审计和精算,并公开审计和精算结果;对非上市保险公司,鼓励参照上市公司的要求,真实、客观反映经营业绩。二是提升保险产品的透明度。推行通俗化保单,明确保险服务标准,规范保险人的风险提示和如实告知行为;对投资连接型产品,要定期公布其运作及收益情况。三是充分披露保险企业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事项。四是推行保险企业的公开信用评级,建立客观公正的保险公司评价体系,增加消费者对保险人整体识别的手段,提升市场交易效率。

  推动进取性的监管政策支持体系建设

  未来10~15年,是中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跨越式的发展进程中,要有效规避产业风险,保持并提高保险业发展的质量,实现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需要有一个全方位的、进取性的宏观政策支持。一是加快金融控股公司立法。在关键条款的制定方面,要充分考虑中国综合性保险企业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探索和实践,考虑中国金融控股公司成长的环境和路径依赖特点,对保险(金融)业综合性经营的发展模式、监管方式、风险控制和保险金融控股公司的上市模式进行规范。二是完善税收制度。明确对健康保险、政策性保险、农业保险、责任保险、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等险种的税收优惠政策,解决内、外资保险企业所得税税赋不一致问题,适当降低保险营业税率,允许保险公司权益类投资减值准备税前扣除,免除对国有上市保险公司计税工资额度限制等。三是营造良好的保险资金运用环境。针对保险业可运用资金总量大、增长快,以及保险资金资产负债匹配要求高的特点,鼓励资本市场为保险业量身订做金融产品,鼓励保险业参与金融产品设计,推进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当前,中国保险业要积极采取措施化解投资风险,在处置“问题券商”时切实保护保险机构投资者合法权益,积极寻求金融创新手段解决保险企业权益类投资折价问题。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