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薄弱的县域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突破的瓶颈,已到了不得不认真面对的时候。
壮大县域经济,强县扩权已是如箭在弦,不得不发。而强县扩权的先行实践,也让人们对县域经济的前景寄予了厚望。
城市发展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并重。在实施中原崛起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更多地考虑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其发展寻求出路。
□经济视点报记者 刘金松
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
“郡县治,天下安。”自古以来,作为中国最基本的政权单位——县,就被赋予了安邦定国的重任。
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一最基本的政权单位的发展,似乎被忽略了。在一些领导者“城市优先”、“工业优先”的思路面前,它实际成了大中城市的后勤保障基地;而由于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剪刀差”的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县域经济长期发展缓慢,以致举步维艰。如今,薄弱的县域经济已成了中国经济发展新突破的瓶颈,已到了不得不认真予以面对的时候。
在过去的2004年,这一问题开始被更为广泛的提及。在由《中国经济周刊》评出的2004中国十大关键词中,县域经济和执政能力建设、市场经济地位、中部崛起、民工荒等一起并列其中;而一度盛传的“撤销地级市”的说法,也从侧面反映了县域经济提速的内在渴望;已被广泛实施的“强县扩权”,则无疑显示了高层的态度。
有人认为,更高层次的关注,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自此,“县域经济”这一概念,被正式列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经济系统,是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河南迈上人均GDP1000美元的战略新起点作出了巨大贡献。”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场外经处处长刘殿敏对河南省县域经济的贡献如是评价。
“城市发展战略和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并重。”对于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刘殿敏认为,一方面,没有高技术、大都市和大企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没有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就不可能解决好包括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在内的日益增长的城乡就业和广大农民的增收问题。
因此,在实施中原崛起战略的过程中,必须更多地考虑县域经济的发展,千方百计为其寻求出路。
近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曾多次专门为此召开高规格与不同规模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简政放权,多予少取,促强扶弱,营造发展环境,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重大举措。
尴尬现状
“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河南省委政研室财贸处处长王英超认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责、权、利的统一,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改革初期的前几年,农村的粮食总产量迅速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总产值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县域经济有了初步的快速增长。
1985年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国家定购以外的农副产品全部放开,农村经济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迈进。随后,河南还重新选定了巩义等18个特别试点县,赋予其地级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省一级的管理权限,“十八罗汉闹中原”由此开端,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经验,起到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1992年,河南乡镇企业总产值在中西部地区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5个乡镇企业大省,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仅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县域经济的结构。”在王英超看来,这在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中,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情。
十六大之后,县域经济更是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今,县域经济已成为河南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统计数据上可以看出,2004年全省县域经济完成GDP 59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占全省总量的67.7%,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也分别占到全省的37.4%、59.0%、49.5%,而其他一些重要指标也均占全省的较大比重。
“目前,河南涌现出了一些实力强、发展势头好的经济强县和一批具有一定示范带动力的经济板块。”王英超举例说,像巩义、偃师两个县级市GDP早已超百亿元,部分县(市)GDP、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而像长垣的起重机械、医用卫生材料、防腐、烹饪,林州的汽车配件、建筑,许昌县的发制品,修武的旅游,临颍的无公害蔬菜,鄢陵的花木等,更形成了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并具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优势产业群体,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
“但就整体而言,河南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王英超认为,虽然县域经济总量较大,占全省比例较高,但不少县域经济水平与全省平均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不小差距。
作为一个人口近亿的发展中大省,河南省县域人均GDP不仅远低于沿海发达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有相当差距。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依然偏大,且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工业化任务艰巨,城镇集聚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增长仍然以粗放型为主,内生机制还不健全。一方面县域农业虽然品种多、产量大,但农业经营效率低、效益差、特点不突出,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另一方面县域工业虽然企业众多,门类齐全,但同样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的问题,环境污染也较严重。
从结构上看,县域企业组织结构分散,经营水平低下,创新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强,不少县属企业和乡镇企业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多数县缺乏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撑,也缺乏具备特色的块状经济的支撑。
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县域经济,一方面承载着农村发展的重担,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城市经济的冲撞。因而,时至今日,县域经济仍然是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强县扩权
但是,壮大县域经济,强县扩权已是如箭在弦,不得不发。
2004年4月,河南省《关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出台,这份以河南省政府名义下发的文件,被认为是近年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次。
根据规划,河南每年将拿出5亿元资金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地方财源。其中,3亿元是县域经济发展奖励基金,专项用于对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的县(市)的奖励。在整合已有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资金的基础上,省财政从2004年起每年安排2亿元,以贴息、补助等形式重点用于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
一个更为重要的变动是,河南省30个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和其他5个县(市)搭上了扩权的班车,这些扩权县在经济管理权限上几乎和其上级地级市平起平坐。
资料显示,2004年,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35个扩权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52.52亿元,同比增长15.4%,占全省县域的47.8%。地方财政收入更是占到全省县域的53.6%。这些扩权县(市)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兵。
“35个县(市)扩权试点的实践表明,扩权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刘殿敏对县域经济扩权给予了积极评价。
在只有1/3的县享受着扩权带来的成就的同时,更多的县在经济发展上还不得不面对体制上的问题:县级政府承担的责任和拥有的权力极不相称;由于管理权限过小,相当一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省辖市和省里,处于经济发展最前沿的县级政府没有最终决定权;上级垂直机构过多,县级政府缺乏有效的协调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手脚,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
但扩权这一县域经济发展的兴奋剂,能否被广泛的使用呢?
一个现实的例子是“浙江现象”,作为全国唯一实行县财政直接对省和县主要领导由省任免制度的省份,早在1992年,就开始了对经济发展较快的县进行扩权。
在实行强县扩权政策后,少了地级市这一层,使县能集中更多的资源统筹城乡发展。10多年来,浙江省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中国县域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县域经济GDP占到了全省的70%。在中国县域经济研究所评定的第三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结果中,浙江省获得了27个席位,占1/4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浙江的11个地级市实力及其增长反而没有县域经济强。
只有强县,才能富民。“浙江现象”证明了破除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体制性障碍的紧迫性。对如何破除这一障碍,刘殿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对已经出台的扩权政策进行一次检查督办,督促其全面完整地落实;二是建议省委、省政府在35个扩权试点县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扩权范围,直至全省所有县(市、区)统一执行扩权政策。
模式选择
最近,一项由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归纳出了6种类型:开放带动型、非公有经济推动型、产业聚集型、劳务经济型、工业强县型、农业产业化推动型。
当然,对一些县(市)来说,并不一定只局限于某一单一类型,如偃师不仅是工业强县的代表,还是钢制家具产业聚集的典范。
那么,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县域经济如何为自己定位,如何在日益饱和的市场中寻求到自己的空间?
从以上6种典型的发展类型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依据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来因地制宜地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乃是县域经济提升其竞争力的核心。
县域经济就是要打好“特色经济牌”。刘殿敏认为,各地应以资源、骨干企业、品牌和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聚集经济。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推动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民营企业在打造地方特色经济方面应该成为主力军,它不仅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特色就是竞争力,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使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化、上档次、出效益,从而带动整体县域经济的发展。
灵宝位于河南省西部,其特色产品是黄金和果品,但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受市场疲软等因素的影响,灵宝的这两大支柱产业受到严峻挑战,经济开始步入一个相对缓慢的发展低谷。
特色经济遭遇挑战的灵宝,该如何面对挑战呢?灵宝市根据自己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又提出了“五大特色经济发展”的概念并进行探索:发展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城市、特色旅游、特色教育。坚持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主体,以依靠资源上项目向依靠科技办工业转变为方向,产业抓骨干,企业上规模,产品创名牌,努力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骨干工业群体;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促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综合运作土地资本、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品牌形象等城市资源,提升城市经营水平整体档次;推进旅游投融资体制和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多元化吸引社会资金,利用古文化旅游区的资源,进行景点开发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以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构建特色职业教育“大基地”框架。
无论6种模式的特色产业,还是灵宝的从以往的特色走向今日的特色,都证明了一点,特色经济应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