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润的象牙贸易让盗猎者把枪对准了亚洲象
当象牙变成死亡标志,亚洲象不得不改头换面———
长如剑戟般的象牙是雄性亚洲象强壮有力的象征,可是现在,亚洲象种群中,雄象越来越少,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为数不多的雄象中,竟然出现越来越多的无牙雄象。这是自然
进化的结果,还是亚洲象无奈的选择?
象牙成为亚洲象死亡的标志,无牙雄象越来越多。
象牙一直被看作是雄性大象力量的象征,这两根长而弯曲的门齿,除了被雄象当作打斗的武器,更是它们获得雌象青睐的资本。但是对于亚洲象来说,拥有巨大的象牙不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反而成为死亡的标志。
亚洲象家族中只有雄性才拥有象牙,象牙贩卖的巨大利润也让贪婪的盗猎者将罪恶的枪口对准了雄象。人类记录中最大的象牙重达97公斤,但是由于盗猎我们现在很难发现重量超过45公斤的象牙了。
在我国境内,盗猎亚洲象最为猖獗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在其中的两次大规模盗猎过程中,共有近30头亚洲象被猎杀。1990年颁布的国际象牙禁令曾一度使猖獗的象牙走私得到了缓解,但猎象取牙的犯罪活动至今仍未被根除。
“目前我国亚洲象种群只有250头左右,其中有200头左右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张立博士对记者说。张立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中国亚洲象项目代表。从1999年开始,张立带着研究生开始在云南野外追逐亚洲象的足迹。
除了雄象数目的急剧减少,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象群中没有象牙的雄象越来越多。张立博士说:“在印度一个自然保护区中,不长象牙的雄象能达到20%多。我们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也发现了无牙雄象。”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雄性亚洲象改头换面?难道这也是种群自然进化的结果吗?
无牙雄象越来越多,是亚洲象无奈的选择。
“实际上,无牙基因在亚洲象体内是一直存在的。”张立博士解释:“自然界中有2%到5%的雄性亚洲象是天生没有象牙的。但是现在亚洲象种群中无牙雄象的比例大大超过了正常范围,无牙基因在雄象种群中传播开来,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雄象长有象牙是正常的自然选择结果。象牙是雄象用来打斗、争夺配偶的有力工具,是雄象强壮有力的象征。象牙越大,雄象在争夺配偶的打斗过程中越能够轻而易举地取胜,获得和雌象交配的权利。如果完全按照自然进化的规律,有象牙的雄象和象牙越大的雄象将自己的基因保留遗传下去的可能性越大,没有象牙的雄象势必遭到淘汰。
可是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由于盗猎,有象牙的雄象和象牙越大的雄象越容易遭到猎杀,无牙雄象被保留下来。这样无牙基因反而被保留下来,有牙基因逐渐丧失。这不是自然选择的进化,而是亚洲象面对盗猎者的枪口做出的无奈选择。
雄象急剧减少,近亲繁殖增多,亚洲象种群越来越脆弱。
盗猎者对雄象的杀戮,不仅让亚洲象的象牙消失,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把亚洲象推进了灭绝的深渊。雄象的象牙一般在12岁到14岁时才会长成,而这个时候也刚好是雄象性成熟时期,可是它们还没有来得及进行交配繁殖,就惨遭盗猎者的血腥杀戮。
“目前,我国在野外发现的可以进行个体识别的成年雄象已经不足20头。”张立博士告诉记者。而且由于成年雄象的数目越来越少,很多雄象在象牙还没有完全长成的时候就已经被猎杀。亚洲象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衡,这对于亚洲象种群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在印度南部的一个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生活着400头雌象,但是只有4头雄象参与繁殖,如此一来,这个种群的后代完全是这4头雄象的后代。我国云南南滚河地区的一个拥有20多头亚洲象的种群,也只有两头雄象。由于长期近亲繁殖,亚洲象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不断丧失,很容易产生一大批极为脆弱,甚至不具备繁殖能力的后代。这让亚洲象种群变得越来越脆弱。
一个物种基因的丰富性隐含着生命对环境变动的适应力。即使环境剧烈变迁,总有些基因可以发挥功用而维系生命。比如昆虫面临着各式各样在自然界并不存在的人造杀虫剂,总能有少数昆虫存活下来,继而繁衍出具抗药性的后代。因此,基因多样性可说是物种面对大自然变化时生存与否的基础。
缺乏基因多样性的种群,对环境的突然改变或是特定的疾病都格外脆弱,稍有意外就可能造成种群的大规模死亡。而最初被选择的强壮雄性动物的基因,在繁殖几代之后,往往会丧失其优越性,达不到提高后代素质的目的。
栖息地变成生态孤岛,亚洲象面临自然灭绝的威胁。
除了盗猎,给亚洲象带来毁灭性灾难的还有人类活动造成的种群隔离。“在野外我们看到,农田、耕地、橡胶林等,把亚洲象的栖息地变得支离破碎,亚洲象就生活在一个个这样的生态孤岛上面。”张立博士对记者说。
亚洲象通常是群体活动,由雌象带领着一群小象。亚洲象的食量很大,每天要吃掉约300公斤的新鲜饲料,所以象群经常搬家,以获得食物来源。为了生存,象群每天要奔走18到20个小时。雄象一般长到10岁到14岁性成熟期的时候,就会离开象群,开始独自游走。发情季节到来,雄象才会追赶雌象群,完成交配,然后再次离开。
但是现在,亚洲象的栖息地被人为地隔离开来,水坝、稻田、橡胶林等成为象群无法逾越的人工屏障。游走出去的雄象被隔离在种群之外,再也找不到雌象群,雌象也不能和雄象交配进行繁殖,象群中再也没有小象出生。
张立博士他们在野外观察中发现,思茅地区的一个亚洲象种群,从1996年开始到现在,将近十年来没有雄象参与繁殖,种群中的雌象在一天天地老去,却没有一只小象出生,这样的种群就有可能自然灭亡了。
背景知识:关于亚洲象
亚洲象是亚洲大陆陆生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大的,全身呈深灰色或棕色,体表散生有毛发。成年雄性亚洲象肩高约2.4米到3.1米,重约2700千克到5000千克。雌象体形稍小。
我国历史上曾是一个亚洲象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有一半的国土上都曾经有亚洲象的踪迹。在3000—3500年以前,亚洲象分布的北限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北阳原一带,而且河南的简称“豫”字,就是一个人手牵亚洲象的形态。
当时还曾经有大禹用亚洲象耕田的传说,也有将其驯养为家畜,用作骑乘、耕作、搬运和用作战争工具的记载。甲骨文中也有很多关于亚洲象的记载,如“今夕其雨,获象”、“以象侑(佑)祖乙”等。殷商时代河南一带的气候尚较温暖,适于亚洲象的生存,在安阳就曾发掘出土了大量的象牙和象牙饰物。以后气候转寒,亚洲象也逐渐南迁。在唐朝时,它还广泛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直至江苏、浙江等长江流域一带。但从那时起,在人的压力下,亚洲象的分布区就开始缩小,逐渐南移。闽南的亚洲象绝灭于12—13世纪,岭南和广西的亚洲象绝灭于17世纪。
现在亚洲象分布于我国云南西双版纳、临沧和思茅及南亚、东南亚部分地区。亚洲象是列入《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濒危物种之一的动物,也是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我国境内现仅存250余头。()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