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歆波
5月中旬,中国两大能源巨头中石化与华能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青岛的LNG(液化天然气)项目上进行优先合作,即华能考虑在青岛建设调峰用的天然气电厂,该电厂将优先购买中石化LNG项目的天然气;中石化则优先考虑向华能的电厂供应天然气。而在此前4月底,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携手合作,共同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建设LNG项目
。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国内已然形成了两对石油企业与电力企业的联姻。据悉,下一步石油与电力企业,将会进行更多的合作。
观察人士认为,中国未来可能会借鉴日本等国家改革能源企业的模式,引进更多的竞争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混合所有制等。中国能源巨头能够自我打破垄断,从各自雄霸一方走向强强联手,这样大规模的合作印证了中国能源战略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时期。
互相参股作联姻嫁衣
按照以往惯例,中海油并没有与中电投合作投资LNG项目的必要。此前,中海油在广东、福建、浙江、天津、上海、海南和温州等地的LNG项目,都是和当地政府进行包括天然气电厂在内所有项目的合作投资。而这一次中海油却将橄榄枝抛向了中电投,不免令人匪夷所思。中海油是中国四大国有石油巨头之一;中电投是中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他们的合作业界认为颇具深意。对于中海油来说,该项目意味着在石油之外他们多了电力这样一个“领地”;而对于中电投来说,该项目则是其继上海、青海等地的天然气电厂之后再下一城。而该事件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中海油与中电投合作项目包括LNG的运输以及配套接收设施,外加一个天然气发电厂。中电投的一位人士透露,在秦皇岛的LNG项目中,中海油将主要负责液化天然气的引进,而中电投则负责天然气电厂的投资运营等。
据中海油方面透露,双方以互相参股的形式牵手,这样可以将彼此拴到一条板凳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具体操作上,液化天然气引进和配套工程,将由中海油担任主要投资方,中电投部分参股;天然气发电厂,将主要由中电投投资,中海油部分参股。
能源品种的多元化可以给公司带来持久的盈利能力,也可以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对于中海油和中电投来说,他们都面临着调整能源结构的问题。实际上,双方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对于中海油来说,他们在LNG引进方面是强项,但是在对电网公司谈判协调方面却没有经验,而中电投等发电集团与电网公司均来自于早先分拆的国家电力公司,将有利于将天然气电能售出。
关于该项目的审批程序进展,中海油的一位人士称,中海油、中电投、秦皇岛政府三方将共同成立秦皇岛LNG项目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推进项目的前期工作之外,还负责与项目机构联合向省、国家发改委上报可行性研究报告暨项目核准申请报告,以获得国家批准。
据消息人士透露,秦皇岛LNG项目的总体投资将达到100亿元,其中天然气引进配套项目占20亿元,天然气发电厂占80亿元。天然气电厂将建设28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一期工程将在2010年左右投产。秦皇岛LNG接收站线项目主要由中海油气电公司投资建设,包括LNG码头、接收站和输气管线。
若是中海油控股和参股的天然气电厂全部投产后,发电总装机容量接近1000万千瓦,达到华能等电力集团现有实力的1/3或者1/4左右,中海油也将俨然成为一个大型发电集团了。
无独有偶,中石化与华能——中国另外两大能源巨头在随后的半个月里也签署了合作协议。这是一次巨人之间的合作,中国石化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石油化工一体化能源企业,每年向社会提供上亿吨各类石油石化产品。而中国华能集团是国内最大的发电集团之一,目前年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总量的9%。利用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发电是双方合作的重点。目前,中国石化集团在山东青岛规划建设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项目建议书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而华能集团准备在LNG接收站附近建设燃气调峰电厂。双方签订的战略意向约定,双方将在山东LNG项目总体框架下共同推动LNG和燃气电站项目一体化同步进行,尽快得到国家核准,尽早同步建成投产。双方约定,中国石化集团在新建LNG项目中,优先考虑吸收华能集团投资建设燃气电站;华能集团在规划建设燃气电站时,优先考虑使用中国石化集团的气源。
油电握手破除垄断坚冰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国内已然形成了两对石油企业与电力企业的联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一位人士说,两桩合作预示着,国家对于石油和电力领域发展的战略新思路已经启动——让石油企业和电力企业互相进入对方领域,从而促进两大垄断领域的竞争与发展,对合作双方都有利。而来自秦皇岛有关部门的消息称,当地政府对于双方的合作起到了很大的撮合作用。
能源研究所的人士指出,下一步石油与电力企业,将会进行更多的合作。中国未来可能会借鉴日本等国家改革能源企业的模式。在日本,东京燃气和东京电力是两个庞大的垄断集团,其它企业难以进入他们的领域与之竞争。为了鼓励竞争、提高效率,日本政府命令两大集团都斥资进入对方的领域,以最终改观各自垄断的格局。
而由于电力与石油集团的资产庞大,民营企业若想染指,一是实力较小,资金不够,二是民企惮于风险,不敢贸然进入;外资企业则由于近年来对中国市场持观望态度者居多,敢于大规模进入的不多,另外考虑到国家能源安全的诸多因素,是否允许外资进入能源领域仍然需要谨慎。
在这种背景下,由电力企业和石油企业,互相进入对方的领域,先进行具体项目的合作参股,再考虑进行整体的单独进入对方领域,甚至互相参股等,也是可以考虑的一种深化改革的方式。
而中海油与中电投、中国石化与华能集团之间的合作似乎部分印证了这样的观点。石油电力企业双方的联盟,也增强了各自的实力,更好地应对其它公司的竞争。
价格政策不明成制约瓶颈
还处于新婚蜜月期的中海油和中电投,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着他们的宏伟蓝图。尽管作为投资方的中海油希望他们的电厂能够持续发电,但是就目前的技术阶段来讲,天然气发电依然局限于调节用电高峰用途。这其中最重要原因就是成本问题。
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认为,基于当下的技术水平,目前天然气发电的上网价格一般为0.4元/千瓦时左右,高于火电0.3元/千瓦时的价格。这意味着,在当前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局势下,电网公司对于天然气电的使用必然不会如火电一样普及。
因此,价格成为制约天然气发电大规模发展的首要因素。国家电监会副主席史玉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尚没有具体的天然气价格政策,国家对于天然气发电是适度发展的态度。譬如,今年5月初,深圳一家天然气发电厂率先投产,该电厂的电能没有上网,只是在小范围内供应。价格政策不明朗也是其未能上网的主要原因。
在这样的情况下,天然气电的上网价只能由发电公司与电网公司自行协商。秦皇岛电力公司办公室的一位人士表示,天然气电上网和上网价格的问题,政府部门并不具体参与制定,而需要发电企业与华北电力公司进行洽谈。
尽管如此,天然气发电企业依然持乐观态度。他们并不担心2007年电力供应过剩等。因为由于运力紧张,煤炭的资源也不是取之不尽的,逐渐减少的趋势将难以使煤炭价格下降,反而会在平稳中上升。而且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未来也可以享受到一些相应的政策,对于具体的事宜,他们相信未来政府部门一定会与电网企业进行协调。
目前,占电力总份额70%的火电未来将参与竞价上网,但是另外的部分水电、核电、天然气发电却都未列入竞价上网范围,但是这仍将成为一个趋势,具体的竞价办法则需要研究。
深航民变
○ 陈蕾
一锤定音!27.2亿的竞标价格改写了中国民航业的发展史。
2005年5月23日,深圳五洲宾馆迎来了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时刻: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深圳航空)65%的股权,经过93次叫价,198号牌持有者深圳市汇润投资有限公司、亿阳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民企)以人民币27.2亿元成功受让,创下迄今中国民航业最大宗产权交易。
谁要转让深圳航空控股权?
成立于1992年11月的深圳航空,在1993年9月17日正式开航。此前由广东广控(集团)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全程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深圳鼎协实业有限公司、深圳众甫地有限公司五家企业共同投资经营的股份制航空运输企业,主要经营航空客、货、邮运输业务。
广东广控(集团)公司持有深圳航空65%的股权,是其控股股东。实际上,此次转让就是将广东广控持有的65%股权全部转让出去。
而广控又是广发银行旗下经营非金融业务的子公司,持有的资产主要为房地产和酒店,深圳航空是其手中最优质的资产。深航成立之初,广发银行持有深航25%的股份,后转至广控。2000年,深航股权结构变动,拥有深航40%股份的华侨城退出,将股权转让给广控。这样,广控便获得了深航65%的股份。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深圳航空连续10年实现赢利,在最近的2003年和2004年的税后利润分别达到了3.3亿元和2亿元,并且利润率位居国内航空公司之首。总资产从当初的数千万元发展至36亿元,各家股东的资本回报率达167%。且深航共有员工4000多人,拥有27架波音737系列客机,经营国内航线80多条。
就是这样一个连年盈利的企业,为什么要卖出?
此前有媒体分析认为:对于广东广控为何此时出手深航股权,业界流传着多种说法,但广控有关人士均未回应,只是表示,“公司买卖股权是很正常的事情”。一位接近广控的人士分析,广控拍卖深航股权与广发银行正在进行的重组有关。按照银行重组惯例,都会要求旗下子公司对资产、负债情况进行摸底,并择机收回投资。
此外,按照2004年2月开始实施的修订后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或许是广控及其母公司广发银行决意退出深航的主要原因。
但广东广控并未对媒体有公开的释由。
我们姑且不去探究广东广控出让股权的真实用意。仅此一役,广东广控就比预期的拍卖价16亿元人民币高出了11.2亿元,获利颇丰。
不过,拍卖可谓一波三折。原计划于4月29日对深圳航空的股权进行拍卖的计划,由于其它原因而推迟到了5月23日。
竞拍受人瞩目的原因不仅仅是此次航空业首开国内大比例股权转让的先河,更重要的是,此次的拍卖过程中,有多家外资机构有意向参与竞标。在深圳市交易中心接待的21家意向求购者中,就有花旗银行、美国国际集团等7家外资大财团。
或许,外资机构的参与更多具有象征意味。因为按照2002年8月开始施行的《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外商投资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应由中方控股,一家外商(包括其关联企业)投资比例不得超过25%。
事实上,此次股权转让比例高达65%。这一绝对控股权,对外资有着足够的吸引力。不过,由于游戏规则所限,令一些国际财团抱憾而归。因此,上述境外机构未能参与竞买。
这样的局面实际上已经完全变成了内资股权的竞标会。在竞标现场,有国航、南航、海航、国泰航空、港龙航空等航空公司参加竞拍。此外,民营企业北京当代集团也在竞买者之列。
因此,拍卖现场似乎比预期还要激烈。
有媒体报道指出,从拍卖师一公布18亿元的起拍价,198号牌持有者就迫不及待地举牌应价,168号牌持有者随后举牌加到18.1亿……拍卖价在这两家的角逐中不断攀升,一直叫到26亿元紧张的气氛才稍微缓和下来。但是随着168号牌持有者的举牌应价,激烈的竞争随之展开,拍卖师一直叫到27.2亿。记者数了数,在不到20分钟时间内竟然有93次叫价。
最终的胜者是198号牌持有者深圳市汇润投资有限公司、亿阳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民企)以人民币27.2亿元成功受让,
据了解,亿阳集团是以实业为主,横跨电信、交通、能源和投资四大领域的民营企业,在上市公司亿阳信通中占有48.58%的股权。而与亿阳联合竞买的汇润却是一家4个自然人于两个月前才在深圳注册成立的项目公司。
然而,这并不妨碍深圳航空股权的成功转让。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的趋势正在蔓延。
民资进入民航业的三波浪潮
“深圳航空的股权转让,其意义大于事件本身。”联合证券航空业分析师马晓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是航空业绝对控股权转让给民营企业的第一个案例,这也对未来民营企业进入航空业有很大的启示。
早在2003年2月,有关部门就批准了浙江民营企业均瑶集团购买宜昌机场,这是中国首次批准民营企业购买机场。此举被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民营资本进入机场标志着中国民航业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加快了对内开放。
的确,在中国的航空史上,第一家民营企业进入的当属均瑶集团。36岁的温州人王均瑶因此在中国航空史上书写了民营企业的两个第一。1991年,他成为中国私人包租飞机第一人;2002年,他认购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18%的股份,再创民营企业参股经营中国民航业的先河。
此后,关于民营资本进入航空领域的呼声日渐高涨。
直到今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才正式有了规则出台,并允许民营资本流向任何一个法律法规未规定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其中包括航空、电信、石油、铁路等高垄断行业。
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的是,航空业并非是在亏损的格局下才向外资开放的。民航总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中国民航全行业利润达86.9亿元。
某种意义上,中国航空业的向好与全球航空业正好“逆势而为”。有境外媒体报道指出,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理事长乔万尼·比西尼亚尼5月30日警告说,高油价正在“破坏”全球航空业的赢利能力,航空业今年将面临60亿美元亏损,今年将成为连续第五个净亏损年。
在此之前,2001年世界航空业亏损180亿美元,2002年亏损虽有减少但仍达130亿美元。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4年全球航空业亏损已超过360亿美元。
而中国,早在2002年中国民航的客运量达8594万人次,比2001年增长了14.2%。如果按货运量计算,增长幅度则更大。此后,中国航空业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
“去年在油价大幅上涨的不利情况下,中国民航业一年赚了十年的钱。”民航总局副局长李军在2005年举行的全国民航2005年夏秋季国内航线航班经营许可评审会期间发表了上述演讲。
事实表明,民营资本进入航空领域,并不承载“扭亏为盈”的功利目的,而是在和国有航空公司争食市场份额。这就意味着,航空业的主动改革符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
资本从来都是逐利的。对于中国发展迅速的航空业而言,这么巨大的市场前景自然受到了更多民营资本的青睐。
华泰证券航空业分析师高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资本的进入,无疑使航空业的竞争将会加剧,这是趋势。首先是政策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另外有些航空公司本身也处于亏损状态,这种民间资本的介入有利于这类航空公司的发展。就目前来看,航空业在交通运输业当中,其市场化进程是最快的。
中国民航学院专家李晓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民营资本进入民航业经历了三波浪潮:
第一波浪潮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以地方航空公司成立为标志;
第二波浪潮始自90年代初,民营资本陆续进入民航,但由于行业高度管制,航空公司门槛高,民营资本多年渗透的结果也只是小比例参股地方航空公司、中小机场或航空服务公司,始终徘徊在航空运输核心地带的边缘。
2003年,之后形势开始出现转机,由此也掀开民营资本涌入航空业的第三波浪潮。
曾有一媒体调查显示,2004年年初,向民航总局提出申请的只有3家民营企业。而到2005年,已有14家民营航空公司向民航总局提出筹建申请。
据悉,民航总局于2004年先后批准了4家民营航空公司。除了众所周知的奥凯之外,另外3家是鹰联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公司和华夏航空公司,3家公司基地分别设在成都、上海和重庆。
不难看出,这一巨大的市场空间,正在强有力地吸引着越来越的民营资本迈入这个殿堂。
进入模式
马晓立认为,尽管政策允许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但在进入之后,民营企业完全拥有话语权是不太可能的。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原因,比如油价的成本等,另一方面,航空业地位的特殊性导致民营企业在某些方面,话语权则显得要弱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进入,关键要看是怎样的进入模式。
“深圳航空的这种模式是可行的。深圳航空本身是比较成熟且盈利的,有着牢固的市场基础。”马晓立认为,民营资本进入航空领域最好的方式是重组那些比较好的航空公司,因为这样省时、省力,不用对前期的市场做培育、铺垫及客户的积累。而如果仅凭充裕的民间资本从原始的筹建开始,那么这种做法目前来看是很不利的。
这种说法是有例可循的。
2004年1月,当时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允许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55岁的个“老民航” 刘捷音在民航总局工作期间,他曾被派到瑞士航空干了6年;离开民航总局以后,他先后参与组建了联合航空公司、新华航空公司。之后,刘捷音和3家民营企业和3个自然人,共出资3亿元,毅然走上了筹建奥凯航空有限公司之路。
但是,接下来一连串的事情还是颇费周折。曾有媒体将刘捷音感慨报道得淋漓尽致:
办航空公司必须取得《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相当于“工商执照”。但是,在办证过程中却有不少“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式的问题,若不是民航方面改革思路清晰,施以援手,这份“执照”几乎不可能办下来:
——办“工商执照”要有国际航协发放的两字码,也就是航班编号;而国际航协规定,没有“工商执照”不能申请两字码。于是,民航方面协助奥凯向国际航协反复说明,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
——办“工商执照”要有飞机购机合同,而跟外方签合同,人家先要你的“工商执照”,于是,民航方面协助奥凯办理购机合同……
办航空公司必须取得《航空承运人运行合格证》,相当于“空中驾照”。有了它,飞机才可以上天。原则上,只有办完“工商执照”之后才能办“空中驾照”。但这么一来,筹建时间将大大延长,奥凯耽搁不起。民航方面闻讯后,允许奥凯交叉办证,齐头并进。此举使筹建时间大大缩短。
办航空公司还必须编写近百本手册,以达到安全、技术手册化管理。9个月中,奥凯向民航华北局审批小组报送了150万字的手册材料,足够堆满一间屋子。在此期间,奥凯的员工夜以继日地工作,而审批小组每天的工作时间也常常长达14个小时。
“民航总局不但放宽了市场准入,允许我们进入民航业,还搀扶着我们跨过了高高的准入门槛。”刘捷音感慨万千。
事不止此。以奥凯为例,奥凯现在仅有1架从大韩航空租赁的B737-900,每天执飞天津-长沙-昆明往返航班。按惯例,该机型每天可以执飞10个航段,但目前每天只执飞4个航段,这意味着飞机每天都有6个航段的飞行能力闲置,白白交付租金。
对于民营航空公司的航线问题,老牌航空公司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民航总局对航线的审批十分严格:同一条航线上,一般有3~4家公司运营,即使只有2家公司,如果其乘坐率不到70%,也不允许第三家进入。这对民营航空公司来说,是一个颇费心神的事情。
高宇向记者表示,民营资本进入航空领域固然是可行的,但一定要选择好重组对象。实际上就目前而言,国有航空公司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而且他们仍然不断扩张。
“显然,我认为民营企业如果想进入航空业,最好的捷径是重组。这不仅仅省去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在运行当中也会有很多优势,不必受到执照、飞行航线等问题的限制。”马晓立如是说。
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深圳航空公司控股权的转让虽然是第一家,但肯定不会是最后一家。国有航空公司一统天下的垄断局面,正在被更多的民间资本打破。
壳牌的中国心思
○ 张萌
皇家壳牌石油公司5月宣布与中石油联手,共同开发长北天然气项目,整个项目周期的开发成本为6亿美元,这是壳牌在中国的首个陆上天然气田上游开发项目,也是中国陆上天然气勘探开采领域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宗外国投资。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壳牌一周内作出的第二项重大投资决定——就在此前的5月11日,这家世界能源巨头宣布与杭州政府合作,共建该市天然气管网,首次进入中国的城市燃气市场。
毫无疑问,上述两项投资正好分属天然气市场链条的最上游(开采)及最下游(零售)。壳牌正在中国天然气市场全方位推进,壳牌石油欲通吃中国天然气产业链。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2004年底对外资开放成品油零售业务。面对有诱惑力的中国市场,埃克森美孚、壳牌和英国石油等石油巨头在中国大规模建设加油站,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分享中国巨大的成品油零售市场。
情系长北
2005年5月17日下午,中国石油和壳牌中国勘探与生产有限公司联合宣布,双方将开始开发位于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长北天然气田。这标志着1999年中国石油与壳牌签订的长北开发项目正式启动。
根据双方联合发布的公告,长北天然气项目周期的开发成本约为6亿美元,依照5月17日双方签署的《产品分成合同》,壳牌公司作为作业者同承包商签署了钻井合同和工程总包合同授标意向书。其中包括将于未来10年完成的50个井口钻探工程、中央处理设备及接驳喉管的工程费。长北气田气储量约为500亿平方米,壳牌将拥有该气田未来20年天然气产量的50%。
壳牌此次与中石油合作开发长北天然气田,意味颇多。
北京“气荒”问题似乎在近期就将得到解决。据介绍,长北气田预计在2007年开始向北京、山东、河北和天津的市场供气,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清洁能源。2007年的产量预计为15亿立方米,2008年预计将达到30亿立方米,计划稳产至2017年。可以预见,如果长北天然气田开发顺利的话,将对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的天然气供应作出极大贡献。
中国石油对外合作项目经理部总经理闫存章说:“长北项目是最大的中外合作陆上勘探与生产项目。我们将在项目中利用双方公司的优势,将中国的设计、原材料和服务与壳牌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我期待着长北项目的成功,以及与壳牌在国内和海外进一步合作的机会”。
壳牌勘探与生产有限公司总裁麦一伟说:“壳牌非常荣幸能够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为北京提供清洁的天然气能源。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在这一项目上与中国石油合作,结合我们双方的优势,在奥运会前向北京供应清洁的天然气。长北项目符合壳牌公司在中国成长和为中国提供更多的来自本土和海外的能源供应”。
全线布局
由于天然气行业天然垄断性的特点,抢占下游市场早就成为众多外资公司进驻中国天然气市场的首选。壳牌当然不会例外。
随着华东地区的燃气需求逐年呈爆发性的增长,同时又是西气东输的五大目标市场之一,壳牌选择在杭州合作建设天然气管网就显得顺理成章。
5月11日,在酝酿多年之后,壳牌终于签署了首次涉足中国天然气管网业务的合同。在杭州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壳牌(中国)有限公司、壳牌中国私有有限公司和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中华煤气)共同签署的杭州天然气有限公司合营合同中表明,他们将共同建设、运营和管理杭州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
合营公司的总投资额为7.5亿元人民币(约合9100万美元),用于建设一条117公里长的管道和两个天然气接收门站。杭州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合资公司51%的股份,壳牌持有39%的股份,中华煤气持有10%的股份。
该项目自去年开工以来已经完成了18公里的管道和一个门站的建设。目前,该门站和9公里长的高压管线已经投入运营,开始向杭州的19万个家庭和一些商业用户每天供应15万立方米天然气。整个项目预计在2008年全部建成,到2010年,年供气能力将达到6亿立方米。
壳牌(中国)新闻发言人栗陆莎介绍,这是壳牌首次进入中国的城市管道燃气市场,目前气源主要来自西气东输,而以后将用上东海的燃气。更长远以后,将用上外购的液化天然气,壳牌对此次的投资回报有信心。
无独有偶。2004年8月28日,中石化与壳牌共同建立约500座加油站的重大合作项目终于修得正果,双方为此专门合资组建的“中石化壳牌江苏石油销售有限公司”在南京揭牌成立。
“政府对该零售合资项目的批准,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外国公司投资石油零售市场的首度放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王基铭表示。
中石化壳牌江苏石油销售有限公司经营期为40年,采用中石化与壳牌的联合品牌,项目总投资为15.51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8.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石化以加油站实物资产等出资4.98亿元人民币,占60%股权;壳牌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出资2.49亿元人民币,占30%;壳牌中国有限公司出资0.83亿元人民币,占10%。
从中石化壳牌江苏石油销售有限公司成立到参股杭州天然气管网建设,再到中石油合作开发长北气田,壳牌在中国天然气产业链的最上游和最终端都找到了突破口。
壳牌中国勘探与生产有限公司总裁麦一伟称,壳牌的基本战略是希望在天然气一体化项目上有所增长。分析人士认为,包括壳牌在内的外资石油公司急欲分食中国快速增长的天然气市场,为此,加速推进在该领域产业链的上下游一体化战略布局是题中应有之义。
壳牌中国新闻发言人栗陆莎表示,虽然本次与中石油所签订的合同只涉及到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但是期待在该项目上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我们当然有兴趣和中石油进一步合作,参与中游的管道建设和下游的市场开发。”她说。
巨头野心
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在2004年底对外资开放成品油零售业务。据资料统计表明,中国大陆成品油消费量已经居世界第三位,在未来10年内还将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面对如此有诱惑力的市场,国际石油巨头当然不会错过。埃克森美孚、壳牌和英国石油等石油巨头在中国大规模建设加油站,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分享中国巨大的成品油零售市场。
据了解,2000年10月,中石化海外上市,三大石油公司作为中石化的战略投资者,分别购进了一定数量的中石化股票,以支持中石化顺利上市。作为一种回报,中石化和上述三家石油巨头签署协议,将在未来三年内,合资兴建大约1500座加油站。
其实,在各家公司大约可争夺到500座加油站前,三大石油公司已经采取多种方式分别在一些省份建起了一些合资加油站。比如,壳牌在北京、天津、江苏和广东等地已拥有30余座加油站,并在广东惠州市大亚湾与中国海洋石油正在共建南海石化项目。
值得关注的是,中石化和中石油将与世界三大石油巨头合资建立大约2000座合资加油站 ,虽然数量上不及中石化、中石油,目前拥有加油站总量的5%,但跨国巨头们进入的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石油消费最旺盛的地区。毫无疑问,下一步,他们将会把目光盯向这些重要城市的关键要道以及中国正在迅速延伸的高速公路网,而那里正是中石化、中石油生存的基础和利润的重要来源。
在石油上下游业务逐步开放的同时,城市管道燃气不排除进一步开放的可能。在这个背景下,“外资进入城市管道燃气的速度将越来越快。”广东省油气商会会长梁承娱表示,“目前已经有不少城市管道燃气让几家企业来专营,外资比较看好这块市场”。
据悉,印度燃气、新加坡城市燃气公司、韩国天然气公社等外资公司均以不同方式涉足中国城市管道燃气项目。
借金“出气”
壳牌、BP等众多跨国能源巨头纷纷以合资方式率先进入中国天然气下游领域。而此次壳牌一举进入长期被垄断的天然气上游市场,则更进一步印证了我国政府对于外资公司进入中国天然气市场的态度。
目前,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天然气产业的政策障碍已不复存在。国家发改委2004年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将继续促进油气领域的对外开放。天然气勘探开发、城市天然气终端销售、天然气发电、油气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石化工业等六大领域都欢迎外资进入。其中,天然气产业上中下游全环节对外资开放,城市管网建设不设投资比例,外商可以独资。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在天然气领域对外开放的积极态度体现的是对天然气开采技术的迫切需要。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中心有关专家介绍,在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目前中国天然气已经形成的气区主要集中在海上和西部地区。资源探明储量低,但发现潜力大,同时勘探开发难度也很大,技术水平要求高。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不仅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也需要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的勘探开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实际上,对于中国正多方努力保障的能源供应安全而言,利用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指出,由于开采技术薄弱,陆上天然气资源不能很好发掘,目前仅靠国内企业自身已经不能满足天然气的供应。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不但有利于降低开采成本,提高资源利用而且有利于降低下游气价。据介绍,以煤炭开采技术为例,中国国有企业煤矿资源采出率平均在30%左右,民营企业的采出率只有10%~15%,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而国外的采出率可达75%。
新“作坊”创业时代
○ 布尔古德
智能手机ALL论坛(www.cnsmartphone.com)的几个版主最近通过网络开了一次虚拟视频会议,讨论智能手机的未来和网站应该进行的改进。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其实都没有见过面,而在网上,几个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就因为对于智能手机的共同爱好,集合到了一起。这个以智能手机为主要探讨内容的网站自建立以后,注册用户的数量和页面浏览量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态势。
“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正在进入一个快速的上升通道”,智能手机论坛的创建者范逸飞说。这个30岁的年轻人对自己做的这个网站很有信心,而且准备在更专业、更深入的内容上做更多的工作。
“小作坊”的钱景
作为一个IT业的人,范逸飞不了解摄影界,他也不知道:就在几个月前,一个建立时间不长的数码摄影专业网站刚刚被IT业巨头CNET(NASDAQ:CNET)收购。
2004年10月14日,全球著名的互动媒体公司CNET以1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蜂鸟网(www.fengniao.com)。这个蜂鸟网原本就是几个摄影爱好者出于爱好建立的,成立历史很短,而影响力也主要只存在于热衷数码摄影的一个小圈子里。
一个小规模的专业网站被国际公司看中并收购,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然而与最近CNET收购另一家IT网站的价格相比,蜂鸟网的100万美元无疑只是一个小数目。2005年4月20月,CNET宣布收购PCHome(电脑之家)网站,交易总额为1100万美元。这已经是CNET自2002年以来在中国的第7次收购。
据介绍,此次被收购的PCHome在成立的最初其实只有6个人。而现在已经扩展为100多人的小团队,业务上则由单纯的“下载”中心,发展为集数码、下载、软件、社区、硬件、评测、游戏等内容为一体的IT专业网站。目前,该公司共分三大事业单位,有近20个子网站。艾瑞市场咨询公布的中国大陆地区网络广告的监测统计结果表明,2003年PChome的营业收入为1200万元。该公司在各项关键指标,如广告收入、广告数量的统计中,均列于所有IT专业网络媒体首位。
“PChome在2004年的营运收入约为2000万元,而且是一家自我盈利的公司,从这一点上看,CNET的这次收购很合算。PChome卖得有些便宜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蜂鸟网的总经理杨玉辉是做摄影器材经销起家的。2000年,他与几位爱好摄影的朋友创办了蜂鸟网。2002年8月,网站正式划归他名下,同时注册成立了亿蜂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被CNET收购的时候,蜂鸟网全职工作人员仅有9人。截至2004年11月底,蜂鸟网注册会员约为9万人,每天在线人数均保持在千人左右。
一位在中关村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销商说:“当年这些网站的规模都很小。很早以前有个网站叫mydriver.com的,一个河南电脑爱好者自己做的网站,只是将能找到的硬件驱动程序汇集到一起,因为是国内最早做的,也是最全的,因此很多当时的攒机商都到上面找程序,这样网站就有了商业价值。后来包括硅谷动力等多家IT网站想出价几百万收购,但都被这个站长拒绝了。类似的在业内知名的,由一两个人慢慢积累起来的网站还有不少,比如蜂鸟网、小熊在线、走进中关村等,这些网站的初始投资都很小,但目前商业价值都很大”。
由一小群年轻人完全凭兴趣建立的“小作坊”,逐渐成长为一家规范的公司,然后被巨头看中、继而被收购。蜂鸟网、PCHome的发展之路为新时代的创业者描画了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
专业对口成新宠
“专业化”正是CNET看上蜂鸟网和PCHome的理由。与新浪、搜狐等大众化的门户网站不同,PCHome、蜂鸟网的服务对象其实只是中国众多网民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中国网民恐怕都不是这种“窄众”专业网站的常客。然而,正是因为网站在一小部分人群中的“专业”影响力,才最终成就了他们后来的成功。
据CNET介绍,PChome在个人消费领域的服务、资讯、技术和影响力,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华东地区超强的用户覆盖度,是CNET与其合作的决定因素。而CNET选择蜂鸟网则是因为蜂鸟网在数码摄影方面的专业内容。该网站为注册会员提供相互交流的论坛空间,为摄影俱乐部会员提供从器材购买、维修、二手交易到作品冲印、展示等全系列的服务。线下活动与网上互动结合的蜂鸟摄影俱乐部和二手摄影器材交易等本身就是前景不错的赢利点,加上对客户的细分,有针对性提供内容和服务,共同构成了蜂鸟的吸引力。
由于蜂鸟网的背后聚集了一批积极的网络摄影力量,于是在几年前,蜂鸟开设了一个摄影图片库,有上百万张图片。而CNET在美国已收购了拥有3400万注册用户、图片保有量达1亿幅的专业图片网站www.webshots.com。通过收购蜂鸟网,CNET正好有机会整合蜂鸟网与webshots的图片资源。
专家指出,收购PChome扩大了CNET在中国的用户群,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整个CNET中国业务覆盖的用户总量也将在本次交易后上升一倍以上。
“对蜂鸟网的并购,完善了我们在中国的产品线,在互联网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市场机会和动力源泉”,CNET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Shelby Bonnie一语道破收购的理由。
范逸飞也同样要在专业上做文章,而他的“专业”就在智能手机领域。
抓住核心价值
“智能手机在移动通讯市场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范逸飞说,“随着手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扩展功能正朝着更加娱乐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各样的功能也就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的网站必须要和以后的趋势结合起来,甚至更领先一步”。
最近一段时间,范逸飞频繁地与各个版块的版主交换意见。在这些版主里,有很多人都是能够进行高难度手机软件破解的“骨灰级”技术分子。而范逸飞确定的网站发展方向却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众化。“真正的技术玩家还是少数,我们这个网站还要帮助大多数的人更好地使用智能手机”,范逸飞把这个网站定位在了手机应用上,“我一直在思考未来智能手机的发展方向,无论怎样,为普通人服务的应用都会越来越受欢迎”。
于是,网站的核心分子开始为网站贡献以应用为主的内容。在新的规划下,网站大量地增加了关于手机游戏、电影制作、电子图书以及铃声与主题制作的内容。这类内容的增加,正好配合了手机游戏、移动娱乐潮流的兴起,极大地增加了网站的吸引力。
据PCHome介绍,PCHome有90%的收益来自于网络广告。而范逸飞显然并没有把“广告”看成唯一的收入来源。“我们对于未来有自己的计划”,范逸飞说,“智能手机留给我们的发展空间太广阔了,现在我们要专心把内容做好,并且加强与手机厂商的合作与互动”。
在网友的鼓动下,范逸飞还在考虑出版一本介绍智能手机的书。已经有好几家出版社对这个主题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未来,关于智能手机的技术和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我们可以出一系列的书”,范逸飞表示,“出版的收入也会很可观”。
阻碍
然而,最近有一件小事让范逸飞有点发愁。有很多南方地区的版主向他反映,南方地区访问网站的速度太慢,经过了解,他发现问题出在网通与电信之间的连接速度上。由于网通与电信之间接口宽度限制,南方使用“中国电信”服务的网友打开一个页面有时候需要等待好几分钟。而这严重影响了网站浏览量。
“解决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把服务器放到专业的服务器托管机构,可以同时跨接网通和电信”,然而范逸飞的表情并不轻松。因为这样的托管直接意味着需要投资2万元左右购买服务器和网络带宽。
建立网站以后,范逸飞其实一直不太关心钱的事情。因为智能手机本来就是自己的爱好,能不能挣钱根本不重要。然而现在却一下子需要2万元的投资,这笔投资从何而来,范逸飞还没有想出解决办法。在智能手机ALL论坛还没有拿到百万美金投资的时候,范逸飞不得不还要为区区2万元的资金发愁。而这也是很多小型创业团队同样可能面临的问题。
尽管网站有十几个核心与骨干成员,但是由于“小作坊”的松散性,这笔钱最有可能的出处恐怕只能是范逸飞自己的积蓄了。
像范逸飞这样的新创业者其实很多,他们凭借着对某个领域的热情,聚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一个小团队,就开始谋划在互联网上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一场景似乎就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热潮时代的复制品。PCHome和蜂鸟网则成为“小作坊”成功的榜样。
从范逸飞们的身上,我们发现,新创业者们已经多了冷静和超脱,少了盲目和狂热。在专业领域的垂直门户网站便成为投资者新宠的时代,创业者如果能够坚持下去,其实真的有机会尝到百万美金的滋味。
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融资
与孙子兵法
○ 黄钦
孙子通过“五事、七计”,来预测战争胜负。兵谋即为商谋,商场上同样可以用孙子兵法来思考。结合企业的融资之道,我们对“五事”进行解释:“道”是指企业团队,“天”与“地”是指融资环境,“将”指创业者,“法”指企业为融资须遵循的原则。五事并重,便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孙子》中的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管理制度等。“法”可以引申为企业融资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与遵循的原则。
明确的盈利模式
如果企业许给投资者未来拥有华美大厦的承诺,那么,请同时为他展开实际操作的图纸,并为其展示已经建好的地基。图纸就是企业的盈利模式,地基就是已经具备的盈利。
作为大多数来自美国的风险投资者,他们希望找到在美国已获得成功,并且在中国也同样适用的商业模式。以著名的 Friendster.com 为代表的第二代社区性网站自2003年3月在美国问世后,在随后的短短 5个月内已风靡全美。在中国,以亿友为代表的社会性网络社区也迅速崛起。2004年12 月28日,亿友获得了空中网 (KONG.NASDAQ)50 万美元的战略投资。国内另一家经营“虚拟社交”的网站 UUMe 也获得了世界著名风险投资公司美国的 Accel 与和资金管理公司 DCM的联合投资。
如果创业者可以将国外已成熟的商业模型引入中国,并且适用于中国,那便可以很容易地说服风险投资者,获得他们的肯定。如果不是某项技术或者某个领域的先行者,那也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来获得成功。
拥有核心竞争力
在高科技领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首创的技术与研发能力,并将其转化为商业效益。如果企业家能有一项受保护的先进技术或产品,那么就会引起风险投资公司更大的兴趣。这是因为高技术行业本身就有很高的利润,而领先的或受保护的高技术产品/服务更可以使风险企业很容易地进入市场,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立于2004年2月的腾武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最近宣布已获得住友商事与IDG的巨额投资。在2004年下半年残酷搏杀的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中幸存下来并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并非易事。腾武数码脱颖而出的根本在于其卓越的研发能力并具备专业运营能力。凭借公司运营的网络游戏产品《墨香》在市场上的杰出表现,公司获得了 “2004年度中国游戏企业新锐奖“。而自主研发的民族唯美武侠网络游戏大作《功夫Online》也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推出,由于产品的突出品质,目前《功夫Online》的海外版权谈判也进展顺利。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短时间内难以复制,并且有明确清晰的盈利模式,那么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知彼知己,内评外估
“知彼知己”是孙子军事思想的精华。孙子在《谋攻篇》指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地形篇》又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企业融资同样也需要知己知彼、内评外估。所谓内评,是指企业首先要了解所属行业的属性、发展历史和目前所处行业周期的阶段性、市场规模,包括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变动关系、与其它行业的替代关系、行业内部的更新换代关系和竞争关系等。同时对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进行分析,包括公司在行业中的市场份额、营销渠道和方法、与其它公司比较的竞争优势、在行业内的排名、产品更新换代的能力与优势等。企业必须清楚地知道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发展预期、资本结构、获利能力、经营效率和偿债能力,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
同时也要做到合理的外估。每个风险投资者的投资方向、投资重点都不相同,比如IDGVC通常偏爱于投资在商业模式上领先、管理团队中的核心人物在IT领域内有很长的实践和丰富经验的初创公司。对他们充分了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风险投资商,是成功的关键。
明确的融资规划
风险投资者进入资金的方式通常是分期分批。因此,企业在寻求投资前,需要有明确详尽的融资规划。在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需要准确量化融资金额,在一个阶段的资金使用完毕,会有何种成效;需要后续资金的数额。融资规划要力求降低融资成本,制定最优的资本结构,选择最合适的资金来源渠道。“兵贵胜,不贵久”。进行融资规划时,不要追求完美的胜利,要首选能最快使现金流入并利于企业成长的“拙速”方案,绝不能因过分追求巧妙的融资规划而陷入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误区。
为企业造“势”
如果企业已具备上述条件,那么,还有最后一条,寻找专业融资顾问机构的帮助,为企业造“势”。《势篇》指出:“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意思是说,汹涌的水能把石块漂浮起来,就是势。“势”是一两拨千斤,“势”是一种放大效应。专业的融资顾问为企业提供融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商业计划书的包装;对项目进行评估;并推荐给适合企业的投资方等。经过专业融资顾问的造“势”,可使融资项目的吸引力加大,加快与投资方对接的进程并提高成功率。
《孙子》全书13篇都渗透着因变制变、因变制胜的思想。《虚实篇》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的“变”是在“权”的基础上发生的。《计篇》说“因利而制权”,《军争篇》说“悬权而动”。创业者创业过程中的融资行为,更是一种不精确的科学。可以列举出一千条融资方法,但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可以随机而动,在融资过程中注重“变”,使融资之路更加通畅。融资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
(作者单位:融勤国际中国研究院)
卢铿是与普通的开发商不太一样的一个企业家,身上没有一点商人气味,而更像一个学者。你能感觉到他的“地产哲人”气质,有时甚至可以舍弃商业利益。
地产哲人 卢铿
○ 严涉
当地时间6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圣彼得堡出席了隆重的波罗的海明珠新城奠基典礼。这个预计总投资13亿美元的房地产项目,既是上海最大的对外投资项目,也是俄罗斯20世纪以来投资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并且根据规划,“波罗的海新城”将成为圣彼得堡市未来的城市副中心。而这个项目的牵头人就是名门之后——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卢铿。
远征俄罗斯
“波罗的海新城”开发项目位于圣彼得堡市西南部的红村区,规划占地面积约1.8平方公里,北靠波罗的海芬兰湾,西邻俄罗斯的著名景点夏宫和康斯坦丁宫,东邻列宁格勒公园,东、南两侧为成熟的大型居住区,地理位置可谓优越。以卢铿牵头的上实、工投、锦江、百联、绿地5大企业集团花费了一年多的工夫才拿下了这一地块,
“波罗的海新城”项目建设开发周期6~8年,总投资超过13亿美元,其涉及资金规模巨大,创造了几个第一:是前苏联到现在为止,投资规模第一大的单独项目;对于俄罗斯的房地产行业来说,这么大规模的房产开发,也是20世纪到现在100年来的第一次;对于上海企业界来说也是对外投资的最大项目。当时西方媒体对这一巨大投资觉得难以理解,纷纷惊呼:中国人疯了!
该项目的开发获得圣彼得堡市的支持,2004年6月底,上实发展与圣彼得堡对外关系和旅游委签署合作备忘录。2004年7月,圣彼得堡市市长玛特维延科签发“市长令”,同意上海企业联合结成的投资联盟进行预勘探。圣彼得堡市市长马特维延科表示,“波罗的海明珠”项目将为中俄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为双方今后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该项目同时获得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作为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的最大投资,“波罗的海新城”的进程一直备受关注。
卢铿说,该项目赢利模式以土地一级开发为主。开发步骤基本上已经排定:首先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土地的成片开发,并分阶段实施商业、商务、酒店、休闲娱乐、餐饮以及配套等综合开发与经营。
“波罗的海新城”中30%将用来建造商业项目。卢铿介绍说,刚开始,财团内部出现了一个大分歧,一派认为,保险一点,全做住宅,住宅完成之后就撤退!另一派坚持,占地1.5平方公里的庞大社区,应该建设30%的商业设施。卢铿显然赞成后者。他分析说:“我们研究后发现仅仅做住宅并不是最合算的。地块周边已有两大居民区,一个居住了150万人口,一个居住了31万人口,总共却只有1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我们的商业地产,应该会有庞大的消费群。只要我们能把整个项目的商业氛围做足,肯定能够成功”。对于该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卢铿充满信心。
因此,根据初步规划,与俄罗斯著名的夏宫相距2公里的“波罗的海新城”将被打造为一个以国际商务居住为主,集展览展示、办公、居住、购物中心、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国际滨水商业居住区。
“对于我们这些投资商来说,这个项目承载着巨大意义。在俄罗斯开发房地产,是用中国企业的观点做?还是应该套用自由社会的模式?”卢铿自问自答道:“欧洲模式成为这个项目的结合点”。卢铿表示,通过这个项目不仅要把上海、中国这20年来高速发展积累的经验用到国际上去,也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个大胆行动。
挺进俄罗斯,拉开了卢铿向国外扩张的帷幕。
组建资本集团军
更值得关注的是,“波罗的海新城”背后的资方。
事实上,早在2004年6月份,上实集团就已与圣彼得堡对外关系和旅游委在圣彼得堡市签署了“波罗的海新城”项目的合作备忘录。随后,由这些大企业集团组成的联合考察团开始频频光顾圣彼得堡,展开缜密调研。
尽管俄罗斯房地产业比中国起步晚,是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但一个现实是,俄罗斯经营环境并不稳定,近年来时有恐怖事件爆发。而且俄罗斯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改革,财富过度集中,居民生活水平悬殊,对地产开发有一定负面影响。
因此,在俄罗斯地产上进行淘金,决非易事。更何况,这也是一个需要注入巨额资金的项目,单个企业很难挑起这个富有诱惑力的重担。
2004年9月28日,这些大企业集团决议签署《投资意向书》,共同投资成立海外联合公司(上海海外联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专业开发“波罗的海新城”。
从新公司注册资本金出资额度上看,“上实系”无疑是该项目的发起人,其集资数额也占主导。新组建的海外联合公司注册资本是7.5亿元,由于原定投资方上实投资(上海)有限公司退出,其0.5亿元的投资额度由上海上实出资,因此上海上实的出资额度已提高为1.5亿元,再加上上实发展出资的1.5亿元,实际上“上实系”联合出资3亿元,占注册资本的40%。
其余5家投资方中的上海海外公司、百联集团、锦江集团、绿地集团各出资1亿元,各占海外联合公司注册资本的13.33%;上海工业欧亚发展中心出资0.5亿元,占6.67%的股份。
业内人士分析,除“上实系”之外,其他投资方的超强实力也是该投资项目的成功保证。资料显示,另外5家投资方除上海海外公司外,分别隶属于百联、锦江、绿地以及工投集团,均是沪上鼎鼎有名的大财团,在国内商贸旅游等领域均扮演重要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7.5亿元还只是海外联合公司的注册资本,而对于投资项目“波罗的海新城”的投资额远不止这个数字。“波罗的海新城”也是上实发展的第一个海外地产项目。卢铿表示,只要有机会,上实发展在海外还会继续选点发展地产项目,而且可能还会采取联合投资的方式。
而且,对于上实发展总裁卢铿来说,以联盟的方式投资地产市场并不是第一次。此前,上实发展与百联集团、锦江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电影集团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同拓展全国市场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以“组团式”巩固和发展利益各方在全国商贸流通、房地产和文化娱乐等行业的领先地位,发挥各行业之间的协同作用。
由具有专业优势和经济实力的大公司联合结成投资联盟,既有效地分散了投资风险,也解决了宏观调控以来对地产企业造成的资金压力。所以说,这种联盟并非简单的融资组合,而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对于上海地产企业来说,投资海外地产项目的冲动已经开始。而这种突破行业限制组成的海外投资联盟,使得其对外扩张显得更加理性和谨慎。
同创花园世界
卢铿出身显赫,其祖父是中国近代四大实业家之一、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
卢作孚有“一代船王”的美誉,和从事重工业的张之洞、从事轻工业的张骞、从事化学工业的范旭东齐名,被毛泽东赞誉为“中国近代工业不能忘记的四个人”。
家族出身对卢铿的影响非常大。卢铿表示:“我的祖父不只是一个船王,他更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许多思想和追求在潜意识中对我影响很大”。抗战期间,卢作孚领导的民生公司勇赴国难,俨然成为民族精神的标志之一。卢作孚虽是民生公司总经理,在公司中却没有一点股份。公司赠给他的股份,他都转赠给公用事业,死后无财产传世。卢铿得到的唯一财产是祖父题词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愿人人皆为园艺家,将世界造成花园一样”。
因此,卢铿是与普通的开发商不太一样的一个企业家,身上没有一点商人气味,而更像一个学者。你能感觉到他的“地产哲人”气质,有时甚至可以舍弃商业利益。“至于上实现在所做的项目,我们正试图创造一个能不断产生创意的空间,让有创意的人在这里产生更多创意。由于这个起点和想法,才使在设计loft、商业街等项目时加入更多创新的因素。我希望上实的项目打造的是一个平台和空间,容纳的是创意的过程。对于商业来说,我们赋予了一个创意的主题,赋予了一个很大的价值。我们创造了一个空间”。这正是卢铿在亲身践行着祖父“携手同创花园世界”的遗愿。
王延涛的汉骐MBO末路
○ 周颖 陈蕾
一心想将国企化为私企的汉骐集团前任法人代表、董事长王延涛,上演了一系列资本大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等到姗姗来迟的“4·14号文件”。历史和王延涛开了一个玩笑。
只要王延涛再坚持几年,他肯定是中国首富——有人如此评价。
迟到的“4·14”与病中的王延涛
4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可以探索中小型国有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简称MBO),大型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或股权不向管理层转让。
这是两大部委首次以文件形式公布对企业MBO的态度,意味着国家给国有中小企业MBO亮了绿灯。
对于大洋彼岸的王延涛来说,这是姗姗来迟的“好消息”。
记者获悉,原汉骐集团创始人、前任董事长王延涛目前在德国已是生命垂危,所患鼻咽癌已到后期,靠医院的辅助治疗延续着最后的生命。
据悉,目前王延涛经济状况也相对拮据。而消息人士透露说,虽然王延涛曾经圈了很多钱,但由于早期他的“手下”也圈走一部分,还有未能变现的资产,真正把手里资产变现的比想象中的可能要少。加上在德国期间他病情不断恶化,相比之下,他多少有些落魄与孤寂,当年恢宏的计划只能划上逗号。
一直跟随王延涛多年的原汉骐集团一位核心成员向记者表示,1996年汉骐集团问世之前,王延涛就有一个“雄”心:希望控股国有企业,组建大型控股集团,希望拥有自己的电视台,力求把自己打造成中国最大的企业家。
汉骐集团的几位核心成员先后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王延涛是极端或绝顶聪明,极善于捕捉机会,敢于想象,精于策划。
曾多次对手下人讲自己到美国“留学”的经历时,王自称到美国学习资本运作之后,对资本运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他出国以后最大的收获。因而,他希望有机会在国内施展自己的才能。对于熟读《孙子兵法》、《毛泽东选集》的王延涛来说,这样的“留学”背景,为他带来了更好的铺垫。
1996年汉骐集团在北京诞生。同一时期,尽管美国资本市场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MBO已经由鼎盛走向衰弱,但处于低谷的MBO还是发生6000起。
形成巨大反差的是,90年初期中国资本市场上似乎还不知道MBO为何物。直到1997年,中国的企业才开始引进MBO。
“事实上,于此前一年成立汉骐集团的王延涛早已形成了资本运作的概念,MBO在他的脑海里也已经有了雏形。”原汉骐集团核心成员向记者表述。
追溯起来,中国相对较早引用MBO的是四通集团的改制,率先在国内启用MBO这一概念。1998年6月,在秦皇岛会议上,四通的改制专家组提出一条新思路:引进管理层收购(MBO,即Management Buyout)模式,由四通管理层融资收购四通产权。
此后,MBO在中国逐渐浮出水面。2002年前后,或隐或现的MBO不断升温。相对应的是,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引发了学者、专家的讨论,而国有企业员工更是集体声讨国企改制的不公平及国有资产贱卖引发的大量资产流失。
为什么国企改制中的MBO遭到强烈抵制?因为不规范的MBO导致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国企领导人一夜暴富、改制过程暗箱操作。在MBO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没有公平竞争原则,国企员工没有平等话语权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舶来品MBO在中国似乎已经“变质”,人为因素使MBO成为贪污、侵占国有资产的代名词。
而王延涛掌控汉骐集团仅仅6年时间,就将40亿国有资产据为己有。其手段、方式和“变质”MBO无异,正是通过非正规手段占有国有资产之后,然后变现,再转手倒卖,利用政策漏洞大肆收购国有企业,其最终目的是希望进入证券市场进行更大规模的融资。因为自1992年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由于规则不完善,对任何一个资本运作高手来说,稍有资本运作技巧,都有机会巧取大量资本。
汉骐集团的运作轨迹,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提前做了一个“试验”。现在来看,“4·14”号文件正是给这个“试验”划上一个句号。弄清这个概念,再理解王延涛和“4·14”号文件的关系,就不难理解了。
不过,当时的王延涛过得并不轻松。因为那时他完全是凭自己的智慧进行资本运作。他常常需要“伪装”,或国企或军属企业的身份,只有这种身份才能让他畅通无阻。因此对王延涛来说,“4·14”号文件的出台是一个迟到的好消息,5年前如果有类似规定,可以想象,王在资本市场上会更加如鱼得水。
2004年,由香港学者郎咸平掀起了一场关于国企产权改革的全国大讨论,之后MBO一度被叫停。旋即国资委官员表态,大型国有企业不能搞MBO。然而,中小国有企业的MBO并未受限,此后不久国资委出台了相关制度并予以规范改制,即“4·14”号文件。
仅仅一步之差,就使王延涛的人生发生重大转折。这个迟到的好消息,正是当年王延涛最渴求的,但他终究在国内没能等到这一天。
往事如烟。我们不清楚病榻上的王延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会产生怎样的情愫。或许,“4·14”号文件给王延涛带来了更多的伤感,勾起很多他对往事的回忆。
敛财之路与政策之变
“事实上,英文极佳,且颇好研究中国历史和美国资本运作的王延涛,当初成立汉骐集团的想法就是资本运作。今天来看,这种做法就是MBO,但当年这一概念对中国来说仍是陌生的。”另一位原汉骐集团核心成员在和记者5个小时的长谈中又做出上述评价。
可见,王延涛对资本运作的概念是相当重视的。
今天来看,王延涛的思路是效仿美国资本市场的操作手法,利用中国的法律和游戏规则的真空地带与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在抢跑。受美国资本运作影响颇深的王延涛当初的设想并非空穴来风。以他的聪明才智,对于他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
1996年7月26日,原国家经贸委(即现在的国资委)办公厅发出《关于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中若干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为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要建立“兼并破产、减员增效”;对有挽救希望的濒临破产企业,应充分尊重主要债权人意见,尽可能采取兼并、合并、代管、分立等方式予以挽救;在实施企业破产中,首先要妥善安置破产企业职工,保持社会稳定等规定。
同时,国家经贸委在发出《通知》时确认首批试点城市为18家,第二批试点城市是32家。而王延涛所涉“猎物”,全部是在这些试点城市之内的。
王延涛清楚地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下主动出击将会有辉煌战绩。一是各地方政府为积极贯彻中央政策,都想尽快扭转局面。尤其是地方政府领导,更希望在短期内让国企改制落到实处以此树立自己的政绩;二是在上述前提下,地方政府会忽略兼并企业的真实情况,当时的地方政府更看重结果而不是过程;三是兼并成本低甚至是零成本。急于寻找兼并方的各地政府为“甩包袱”,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有人愿意重组,仿佛就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对兼并方所有的条件都会妥协。
不过,这个前提条件仍有一道儿门槛王延涛必须要迈过,即汉骐集团的身份问题。
按当时政策,国有企业的兼并必须是在国有企业之间进行。根据1989年当时的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四部委联合发布的文件《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中表明,被兼并的企业,应该是以下类型的企业:
一是自已提出被兼并的企业;二是资不抵债和接近破产的企业;三是长期经营性亏损或微利的企业;四是产品滞销、转产没条件,也没有发展前途的企业。
同时《办法》规定,企业兼并形式主要是:
一是承担债务式,即在资产与债务等价的情况下,兼并方以承担被兼并方债务为条件接收其资产;二是购买式,即兼并方出资购买被兼并方企业的资产;三是吸收股份式,即被兼并企业的所有者将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作为股金投入兼并方,成为兼并方企业的一个股东。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企业被兼并,还是哪一种形式的兼并,王延涛按当时的政策判断,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错失的良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延涛抓住国企改革的有利时机,打着以挽救、兼并破产企业,保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妥善安置破产企业职工的幌子,开始上演“空手盗”的资本游戏。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汉骐集团的第一桶金并不是靠企业自身经营的积累,而是通过与华夏银行“合作”开发房地产项目为名,轻松获取了华夏银行5000万元的合作款。这也正是汉骐集团第一桶金的真正出处。此后,依托这5000万元,汉骐集团在资本市场开始了一路狂奔。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巨大的市场诱惑下,1997年王延涛的汉骐集团以国有企业的身份粉墨登场。据原汉骐集团核心成员讲,汉骐集团当时对外宣称山东联大集团是其第一大股东,占汉骐集团注册资本的80%。
直到如今,山东联大集团和汉骐集团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仍然是一个谜。有一种说法是,汉骐集团只是挂靠山东联大集团,并承诺给其“干股”,山东联大集团并没有给汉骐集团出资。只有这样,汉骐集团才能以国有企业的身份出现。
曾有报道指出,汉骐集团注册资料显示,公司注册资本22541.35万元,主要股东为山东联大集团(持股80%)和联大实业公司(持股20%)。
正是打着国有企业的身份,汉骐集团在1997年下半年找到当时的北京密云龙凤酿酒总公司进行兼并重组。但由于被兼并方经过核查发现汉骐集团存在诸多疑点,因此重组以失败告终。
王延涛“发家致富”的捷径
1998年,王延涛再一次看到了曙光。
1月16日 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强调,1998年信贷政策将充分运用金融杠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在优先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的同时,支持小企业转制和放开,支持非国有企业的发展。这意味着,从资金层面上,国企改革再次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
与此同时,中央决定从1998年起,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当时国家经贸委提出要建立国企脱困目标责任制,并围绕责任制推出一系列配套政策,包括与金融部门一道解决重点脱困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等。
国企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这是因为,虽然1997年的国企改革初见成效,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额有所增加。统计显示,1997年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额达到744亿元,企业亏损面达到39.2%,1998年1~11月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进一步上升,达到47.8%。
然而,破解国企改革困境的招数再一次被王当成了“发家致富”的捷径。显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每一个制度的诞生,都不可能天衣无缝,总有一些与市场不相适应的地方。而王延涛的高明之处恰恰是找到了规则以外的真空地带。
为使重组进行得更顺畅,第二役之前,汉骐集团又换成了新的身份,即军属企业。因为挂靠军队名义比国有企业更具有优势。第一是军队属于保密单位,军属企业有些资料可以不对外公开。第二在融资及重组方面,各地方政府都会大开方便之门,没有人会怀疑军队企业有假。
于是,王延涛在支付了军队100万元的“托管费”之后,王延涛正式开始了军企生涯。
王延涛在获取军属企业的身份之后,目标直指福建客车厂。资料显示,当年福建客车厂总资产是6271万元。需要说明的是,福州和广州也是当年《通知》的第二批试点城市之一。
福建客车厂当时已经处于亏损状态,正符合当时破产、兼并的政策。很快,王延涛以承债式的零成本兼并重组成功,成了福建客车厂新的主人。
不过令他难堪的是,他这个新的主人并不受欢迎。在重组福建客车厂期间,由于遭到该厂工人强烈反对,因此福建方面曾一度派出工作组进行调查。不过,这样的调查被王延涛轻易摆平了,调查结果再次证明了汉骐集团的合法性。
聪明的王延涛还是预感形势不妙,迅速将客车厂转手倒出,从中获利1300万元。之后转战广州。
王延涛走了,但在福建客车厂留下的“后患”却无穷。记者在福建采访时了解到,目前的福建客车厂工人仍在不断上告,矛盾不断升级,并导致几次流血事件的发生。甚至几次冲击福建省交通厅(当时福建客车厂的上级单位)要求给他们一个说法。直到如今,工人们想要得到的说法仍未果。
王延涛的聪明发挥到了极致。这一次的消息再次刺激了他敏感的神经,而令他兴奋异常。
1998年7月,国家要求军队和企业必须脱钩。这一禁令又被迫取消了王延涛军属身份,汉骐集团“又转成了”国有企业的身份。
曾有媒体报道说,此次撤销和移交的工作均在预定的12月15日前如期完成。据知情人士事后透露,此次脱钩所涉及的6000余家军企,资产规模约为2000亿元。其中约900家继续作为企业存在,其余部分或在脱钩过程中关张,或被归并到移交企业。
在短期内如此大规模的军企脱钩,必然要迅速找出接盘者。于是王延涛又发现了新的商机,迅速勾勒出一个兼并37家军属企业的版图。
时间又跨越到1999年。就这样,原隶属军队企业,总资产达4.5亿的广东蓝金盾集团公司(广东惠州)被王不费吹灰之力收入囊中,而他的兼并手法和福建客车厂如出一辙,以承债式兼并的方式零成本进入。而一旦从法律上得到确认,他先前对企业的承诺将会即刻消失。
在兼并福建客车厂期间,王延涛还亲往福建参与部分具体事情的运作。但在广东蓝金盾,王很少到该企业,先前的承诺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这一次广东蓝金盾的工人受到的伤害更为严重,他们失去了本该所享有的一切:养老、医疗、住房公积金、退休金等。现在的这些工人,已经没有了正常的经济来源。
与众不同的是,王延涛对这些资不抵债的企业有特殊偏好。这样做目的是汉骐集团的财务报表看上去“很美”,另一方面,根据各地不同的政策,对于兼并亏损的国有企业,还能向银行获取大量贷款。
王延涛按着既定方向走下去。
1998年9月21日,财政部颁布《财政部关于做好日常清产核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清字[1998]14(以下简称《核资通知》)。
其中《核资通知》在关于产权界定工作时指出:凡在以往清产核资中,经各级清产核资机构确认的产权界定结果,一般不再重新进行产权界定;但界定双方均对原界定结果提出异议或有新问题出现的,可重新进行界定。
1998年10月,总资产达7.7亿的北京红狮涂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红狮)再次被王延涛以“承债式”兼并成功。这一举措,离王延涛的目标越来越近。
同年10月,北京某审计事务所审计汉骐集团报告书中称,截至(1998年)7月31日,汉骐集团总资产达46亿元。而且这份报告中,赫然将几次被重组企业的财务状况列入汉骐集团的财务报表中,包括重组失败的北京密云龙凤酿酒公司的资产也在汉骐集团总资产范围之内。这意味着,只要是汉骐集团兼并的目标企业,不管是否成功,都反映到了财务报表上。因此,汉骐集团的资产迅速膨胀。
上述《核资通知》又让王延涛钻了一个空子。在兼并北京红狮时,不足4个月的时间,不同的机构对北京红狮的资产评估出现了4个版本。而这正是王延涛想要达到的效果,目的就是将北京红狮低价买进,然后高价沽出,为日后将北京红狮的资产置入上市公司埋下伏笔。
是役,汉骐集团兼并北京红狮成功。原汉骐集团核心成员评价王延涛时说,王延涛是幸运的,因为每次他走下一步的时候,都会有相关的政策出台。表面上看,王延涛的兼并符合这些政策规定,实际上他走的是旁门左道,打法律的擦边球。
1999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增加银行核销呆坏帐准备金,主要用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兼并破产和资源枯竭矿山的关闭,并向重点行业倾斜。国有和集体企业兼并国有企业可以享受有关鼓励政策;符合股票上市条件的国有企业,可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本金,并适当提高公众流通股的比重。有些企业可以通过债务重组,具备条件后上市。允许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按规定参与股票配售。
这一政策正中王延涛的下怀,契合了他的上市之梦。
同年,怀揣上市梦想并希望成为中国最大企业家的王延涛率汉骐集团正式进入证券市场。第一个猎物即总资产达9.4亿的上海丰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丰华)。
1999年11月29日,汉骐集团与上海丰华第一大股东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这是汉骐集团在证券市场上的第一次运作。此后的两年时间,汉骐集团没有真正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玩起了股权置换游戏。
几经置换,汉骐集团完全控制了上海丰华。同时,汉骐集团将自己持有的北京红狮股权又置换给了上海丰华,从而让上海丰华拥有对北京红狮的控制权。在这一过程中,汉骐集团将实际价值只有2.4亿元的北京红狮股权以4.17亿元卖给上海丰华。
如此包装北京红狮,并且出现4个版本对北京红狮资产的不同评价,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这正是他包装红狮的目的。环环相扣,是他资本运作的一个高超手法。在一般人看来,跨区域重组难度系数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必然关联性要小。然而在王延涛看来,这正是可以避人耳目,夸大汉骐集团资产与价值的,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王延涛的个人悲哀
正在关键时刻,上演资本大戏的王延涛突然选择了出国。
记者从知情人处获悉,王延涛出国的理由有三:
一是2001年之前汉骐集团掌控近40亿的国有资产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取的,绝大多数属非法的或不正当的。他的目的是通过兼并国有企业后借壳上市圈钱。控制上海丰华以来麻烦不断,受到原上海丰华内部管理层的强烈抵制。且先后有多人向北京、上海及国家有关部门检举、揭发王延涛。
二是身体健康原因,早在1998年就被确诊身患鼻咽癌,在那段日子里对王延涛精神打击很大。
三是汉骐集团的内部出现了裂痕,因为利益、权利分配的不均衡,掌舵人王延涛明显感觉到汉骐集团的运作大不如前,颇费周折。而这一矛盾,在王延涛离开国内,汉骐集团法人代表及董事长几次更换之后,尤为突出。以致于后来发展到初期汉骐集团的“创业”员工互相排斥,甚至发展到用“武力”解决,直至对簿公堂。
王延涛走了,但汉骐集团依然存在。后汉骐时代的续任者仍然把他的“遗留”资产持续放大。2001年,总资产达9.75亿的杭州西泠集团公司被后汉骐时代收入囊中。
不过他们远比王延涛的运气好得多。因为他们今天不用任何身份伪装,直接参与国企改革、参与企业的改制上市融资。追究他们获取这些资产的过程是否违法、违规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就结果而言,他们得到了法律和政策的认可和保护。
新的游戏规则并没有追溯权,新的规则只是保护“改革的成果”。王延涛没能坚持到这一天,这是他个人的悲哀,但这个结果背后却隐含着一个制度悲哀。
今年2月的一份政府调查显示:在中国300万家注册的私营企业中,有55万家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占总数的近20%。这个数字背后,到底有多少资本流失的故事,这是一个待解的谜。
值得深思的是,王延涛的资本“掠夺”在前,政策出台在后,而且制度的出台几乎延袭了王所走过的路。在为制度不断完善鼓与呼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还是对过去的国资流失而做出不得已的举措?
现在的肯定,意味着对过去既往不咎。而过去的故事又有很多不能摆在桌面上来说,这恰恰诠释了王延涛的资本轨迹。
亦邪?亦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