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钢铁产业应防止总量盲目扩张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 17:02 《中国投资》

  本刊记者 秦凤华

  3月3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门讨论审议《钢铁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4月20日,国务院再次召开常务会议,对《钢铁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进行审议,原则通过了这两个文件。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即将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是适应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变化和市场要求,指导钢铁工业通过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合理布局、体制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最终实现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的一个指导性文件。而发展循环经济是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促进钢铁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的钢铁产业产能究竟多大,钢铁行业投资调控是否将继续趋紧?钢铁产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对行业发展提出了哪些要求?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对此作出了全面的解析。

  合理调控钢铁行业投资

  记者:保持合理的生产规模和适度的增长速度,避免钢铁行业大起大落,是钢铁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制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未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如何?

  马凯: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钢产量建国初期只有15.8万吨,1996年突破了1亿吨,2003年又突破2亿吨,2004年达到了2.72亿吨,预计今年可能要超过3亿吨,并且已经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历史和未来看,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钢铁需求在今后一个时期仍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钢铁消费呈倒“U”字型的发展趋势。在工业化过程中,钢铁消费量不断增加,呈上升态势;达到高峰期后,将持续一段需求旺盛时期;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钢铁需求量将逐步下降,进入稳定期。从历史经验看,钢铁消费达到饱和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二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3500~6000美元,三是第三产业的比重一般超过60%。从我国情况看,当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1000美元,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有31.8%。我国建筑材料与发达国家国情有很多不同,加拿大、美国等国很大一部分使用木材,而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小,现在连农村盖房也大量使用钢材,在这种情况下钢消费量要比其他国家多一些。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今后一个时期,对钢铁产品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加,钢铁工业还要发展,这是总的趋势。

  记者:我国钢铁工业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哪些问题?现在我国的钢铁产能是否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

  马凯:近几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盲目扩张的问题,而且是低水平盲目扩张。

  一是钢铁行业投资增长过猛。2003年钢铁工业完成投资1453亿元,同比增长了96%;2004年一季度,投资又增长了107.2%。经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目前钢铁行业投资已经明显回落。今年一季度钢铁投资完成332亿元,同比下降了1.4%,但这种下降是在去年同期增幅高达107%高水平上的一种下降,总的看规模还是不小。

  二是钢铁产能过大。2003年底我国钢铁工业已经形成了3.1亿吨生产能力;2004年实际投产了5000万吨,到年底生产能力达到3.6亿吨;今年还将形成5000万吨的能力,到年底预计生产能力要达到4亿多吨。这样大的产能不但超过当期需求,而且超过了预期需求。通过和钢铁协会很多专家共同测算,钢铁消耗的拐点可能是在2015年,而现在高峰期的产能已超过了2015年的预期需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能中低水平生产能力占相当比重,落后的30吨以下小转炉仍有8000万吨的产能。目前钢铁产能扩张的势头依然强劲。今年一季度,全国钢产量7778.6万吨,增幅高达23.8%,其中3月份平均日产钢91.8万吨,按此水平,全年产量可达到3.3亿吨。

  从总量来看,钢铁行业如果不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控,任其投资和产能扩张下去,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很多钢铁企业就会陷入经营困境,一些企业要倒闭,一批工人要下岗,银行呆坏账也会大量增加,对国民经济全局,对社会稳定都会带来严重影响。

  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认为,钢铁产能大了没什么关系,国内市场容纳不了,还可以出口占领国际市场。这就涉及我国发展思路和钢铁工业定位的问题。我国能源紧张,铁矿石资源也不丰富,而钢铁行业属于高耗能、污染重、运输量大的产业,如果大量出口钢材,就相当于输出大量资源,留下污染,不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因此,综合考虑我国资源、能源供应和环境承受能力等因素,钢铁工业发展定位应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钢铁产品的进出口主要针对一些品种进行调剂。这一定位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国内市场需求为主,合理调控钢铁行业的生产规模。当前防止总量上的盲目扩张,仍然是贯彻《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记者:经过近两年的宏观调控,钢铁行业盲目扩张势头已经得到明显遏制,是否还有对钢铁行业加大调控力度的必要?

  马凯:加强和改善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促进钢铁行业健康发展仍是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项重点任务。

  一是合理控制总量。经过近两年的宏观调控,钢铁行业盲目扩张势头虽已得到明显遏制,但基础还不牢,特别是由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还很大,也使得钢材需求仍然比较旺盛,价格居高不下,钢铁产业客观上存在再度盲目扩张的压力。一些中小型钢铁企业不顾条件,借淘汰落后装备名义扩大产能。不少内地大型钢铁企业希望到沿海地区发展,以降低成本。外资企业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纷纷要到我国投资建厂,以提高市场占有率,进而左右我国钢铁市场。目前我国钢铁产业已经形成很大能力,继续扩张的压力也非常大。因此,宏观调控首先是要保持钢铁行业合理的规模,防止盲目扩能,努力使钢铁工业在数量、质量、品种上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满足市场需要,避免大起之后出现大落。

  二是着力调整结构。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和“有保有压”的原则,抓住机遇,搞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继续严格准入标准,强化对新上钢铁项目在土地和环保等方面的核准,促进钢铁工业的发展真正走上着力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结构的轨道。在加强对国内大中型企业的引导、防止新一轮不顾条件扩能的同时,也要防止国外大型钢铁企业把高消耗、高污染项目向我国转移。

  三是适度调控出口。由于国内生产能力过大,市场容量有限,钢材等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明显增加。2004年我国出口钢坯605.8万吨,出口钢材1423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12.1%和104%;今年一季度出口钢坯286万吨和钢材519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70.6%和219.1%,钢材等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大量出口,进一步加剧了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和资源环境的压力。

  要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对于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耗资源的焦炭、铁合金、生铁、废钢、钢坯(锭)等初级加工产品出口,采取措施有步骤地予以限制。去年以来,国家已相继取消了焦煤、焦炭、铁合金、电解铝、钢坯、钢锭、黄磷、电石和尿素等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并对电解铝和尿素等加征暂定出口关税。最近,国家发改委会同六部门研究提出了进一步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的措施,已经国务院批准,内容包括将某些“三高”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停止批准新的加工贸易合同,有的产品要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有些还要逐步加征出口关税。这些措施正在陆续出台。这些政策可能对某些钢铁产品出口多的企业眼前经济效益产生一些影响,但从长远看,符合钢铁行业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情的基本要求。

  四是防止钢材价格过度上涨。今年,钢材价格总体处于全面上涨态势。3月底,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38.58点,平均价格为5767元/吨,比去年末上涨了557元/吨,比2月底上涨了225/吨,其中建筑用钢材价格接近去年最高峰3月份的水平,冷轧板、热轧板价格是近几年来最高价格水平。前一阶段钢材价格的过度上涨,有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旺盛拉动的影响,也有煤炭、电力、运输、铁矿石涨价导致的成本的影响,也有借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进行炒作的影响。3月20日国务院强调继续加强对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进入4月份钢材价格开始逐步回落。

  促进钢铁企业走联合重组之路

  记者:促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增强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节约社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举措。即将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对企业联合重组提出了哪些明确要求?

  马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兼并重组、构建战略联盟的步伐加快,力图通过规模扩张和提高市场占有率来强化竞争力,这一趋势非常明显。

  世界钢铁行业中,又形成了米塔尔、阿赛勒、JFE等在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优化、生产规模巨大、产品竞争力更强的一些钢铁巨头。法国的于齐诺尔、卢森堡的阿尔贝德和西班牙的阿希雷利亚已重组为阿赛勒集团,英国LNM集团、美国国际钢铁公司、印度伊斯帕特集团重组为米塔尔公司,日本的川崎钢铁和NKK公司也已重组为JFE。2004年,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米塔尔钢铁公司的钢产量已达5800万吨,排名第二的阿赛勒公司产量也达到4690万吨,阿赛勒集团计划在2010年前后发展到8000万吨到1亿吨钢的产能。

  面对国际钢铁企业重组加快的趋势,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压力很大,重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全国共有870多家钢铁生产企业,其中产钢企业264家。年产量超过500万吨的只有15家,产钢量只占全国的45%。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年产钢量只有2141万吨。与世界钢铁巨人相比,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非常低,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合理,竞争能力低下,单位产量的能耗、物耗高,企业竞相扩大生产规模,加剧了布局不合理的矛盾,不仅严重制约着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也大大削弱了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比如,今年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我国钢铁企业不得不被迫接受71.5%的涨价幅度。这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我钢铁工业大而不强的弱点。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去年进口2.08亿吨,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1/3强。最大买家在谈判中应该最有话语权,应占有主导地位,但我们并没有发挥这种应有的主导作用,主要原因是企业分散,能够进口铁矿石有经营权的生产流通企业500多家,自相竞争,抬高了铁矿石价格。

  再如,最近米塔尔要与湖南华菱合资,阿赛勒已与我国一些中型钢铁企业接触,拟进行控股。这些跨国公司均看好我国市场巨大、人力资源便宜,在联合重组方面走在了国有企业的前面。外商大量投资我国钢铁工业,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也将会对我国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带来很大影响。

  拟出台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对企业的联合重组提出了明确要求,其核心内容是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相互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减少钢铁生产企业的数量,实现钢铁工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集中度的目标是,到2010年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钢产量占全国比重要达到50%以上,到2020年力争达到70%以上。

  这一目标仅靠现有企业的产能扩张,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通过联合重组,特别是通过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的参与和努力才能实现。在国家的支持下,加快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宝钢、鞍钢、武钢、首钢、本钢、攀钢、马钢等大型企业,应充分利用资金或技术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参与跨省市、跨地区的联合重组,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和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记者:大部分钢铁企业通过体制改革,已经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但在产品结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及组织结构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何通过进一步深化钢铁行业改革,消除钢铁产业发展中的体制性矛盾和机制性障碍?

  马凯:深化改革,打破体制障碍,是钢铁产业健康发展的巨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钢铁企业加速转换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部分企业已实施了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化改组,进入了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但同时也要看到,钢铁行业和钢铁企业的改革任务仍然很艰巨。国有大型企业“大而不强”,经营机制有待进一步转换,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尚未完全分离,历史包袱较重,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需进一步提高。相当一部分民营钢铁企业受管理水平、资金实力、技术装备水平的限制,自身发展往往依靠低水平的规模扩张,产品档次较低,环境污染较重,竞争力不强。要实现产品结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及组织结构的变革,非靠改革不可。进一步深化钢铁行业的改革,解决钢铁发展中的体制性矛盾和机制性障碍尤为突出,任务非常紧迫。

  下一阶段钢铁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仍是积极推进钢铁企业机制转换,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继续鼓励钢铁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可以适当降低国有股比重,但要保持必要的控制力。鼓励民营等社会资本通过参股、兼并重组现有钢铁企业方式进入钢铁行业,实现资本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的有机结合,增强竞争力。同时,在钢铁产业兼并和重组过程中,不能把体制创新简单理解成就是把国有股份转让给外资或民营企业。鼓励外资、民营企业参股入股,但是不等于参股入股就是完成了改革。

  在这方面国有企业应开明大度一些。与其在原来厂区、原来的低水平上盲目扩张,不如将资金吸引进来,联合壮大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改变以后,既可以使内部机制搞得更活一些,又能够解决资金渠道和散、乱问题,实现结构调整,减少低水平恶性竞争。

  大型钢铁企业将向沿海地区布局

  记者:优化空间布局是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目前许多钢铁企业都集中在大城市,不但给城市环境容量造成很大压力,而且也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结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未来钢铁产业应合理布局在哪些地区?

  马凯:目前我国钢铁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也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地步。全国除西藏以外,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钢铁企业,太分散。全国74家重点钢铁企业中有18家建在省会城市,有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这不但给城市环境容量造成很大压力,而且也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2000年以来,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华北地区、缺少能源和钢铁企业数量过多的华东地区,又建设了一大批新的钢铁企业,致使总体布局不合理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随着资源和外部条件的变化,随着钢铁行业对进口矿石依赖程度不断上升,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制约日益显现,钢铁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如大量进口铁矿石均需通过沿海码头中转,不仅给海运和铁路运输带来了巨大压力,也推动了制造成本的上升。

  为此,《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要求,钢铁产业的空间布局调整,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市场分布和利用国外资源等条件,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新的钢铁联合企业、独立的炼铁厂、炼钢厂,不提倡建设独立轧钢厂,新增生产能力要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必须依托有条件的现有企业,结合兼并、搬迁,在水资源、原料、运输、市场消费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改造和扩建。重要环境保护区、严重缺水地区、大城市市区,不再扩建钢铁冶炼生产能力,有条件的还要搬迁。区域内现有企业要结合组织结构、装备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实施压产和搬迁,满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

  今后大型钢铁企业主要布局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钢铁企业应结合本地市场和矿石资源状况,以矿定产,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再谋求生产规模的大幅度扩张。

  高端板带材等产品

  是未来发展方向

  记者: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提高产品质量是钢铁工业实现产业升级的基本着眼点。为此,企业应着重朝哪些方向调整产品结构,以实现钢铁产业升级?

  马凯:我国是产钢大国,但不是钢铁强国,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不能自给,产品质量不高,代表钢铁工业技术水平和钢材消费层次的板带比低。工业发达国家的板带比一般超过60%,而我国只有33.7%。我国需要的大量高附加值产品还需要进口。进口钢材中,90%都是冷轧薄板、镀锌板、不锈钢板、冷轧硅钢板片等高附加值板带材产品。产品实物质量标准低和产品档次不高,轴承钢、模具钢、齿轮钢等使用寿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外已停止使用的二级螺纹钢目前在国内还大量使用,高强度节材型的三级螺纹钢比例只有12%左右。高层建筑抗震耐火钢、0.23毫米高牌号冷轧取向硅钢片、30万千瓦以上电站锅炉用钢、高等级轿车面板等钢材品种还不能生产或生产能力不足,进口依存度高。因此,优化钢材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种质量、扩大国内紧俏产品生产能力是钢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

  钢铁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淘汰落后的叠轧薄板、热轧硅钢片和质量低劣的建筑材料,抑制窄带钢、螺纹钢及线材产品产能的扩张;发展高端板带材和高效钢材。产品品种应以热轧板、冷轧板、不锈钢板、镀层板、冷轧硅钢片、宽厚板、高速铁路用轨以及满足机械、军工、汽车等行业需要的特殊钢材为主。推广使用三级及以上高效螺纹钢。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发展板带材也会带来生产能力的扩张,因此,结构调整、发展高端产品必须要与布局调整和企业重组相结合,在有资源优势、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发展,防止借调整产品结构、不顾客观条件地盲目扩能。

  记者:我国钢铁企业研发投入少,关键品种和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将为增强钢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带来哪些新契机?

  马凯:增强钢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的核心环节。我国钢铁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少,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技术改造脱节,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在关键品种、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设计制造等方面自主创新能力弱,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比如,轿车面板、高牌号取向及无取向硅钢、不锈钢板等高附加值品种缺乏自主技术和生产能力不足,产品实物质量标准不高,使用寿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炉外精炼装置、热连轧机、冷连轧机、镀锌机组、不锈钢冷轧机组和冷轧硅钢片机组等重大装备的关键设备和技术,特别是控制系统主要依赖从国外引进,阻碍我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

  以贯彻《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为契机,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装备,加快培育钢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国家支持企业建立产品、技术开发和科研机构,提高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支持企业跟踪、研究、开发和采用连铸薄带、熔融还原等钢铁生产流程前沿技术,促进钢铁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推动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

  记者: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钢铁企业如何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马凯:钢铁工业是能源、水资源、矿石资源消耗大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企业工艺流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是最有条件、最具潜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同时,由于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仍然是依靠资源的高消耗来推动增长,因此又是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

  编制钢铁行业和企业规划,须以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充分挖掘钢铁工业在能源、水资源、物料利用方面的潜力,大力节能、节水、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充分利用境外矿产资源

  记者:我国矿产资源品位低,采选难,今后一段时期又是资源消耗强度最大的时期,在这一情况下,钢铁企业如何突破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

  马凯: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境外资源,是实现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的矿产资源在总量上是大国,储量不小,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且品位低,采选难,钢铁行业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2年进口铁矿石1.1亿吨,2003年1.48亿吨,2004年达到2.08亿吨,两年增加了1亿吨,翻了一番,2004年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2%。与钢铁行业联系比较紧密的一些稀有金属,如铬矿资源、锰矿资源也是短缺资源。今后15年也是我国资源消耗强度最大的时期,资源“瓶颈”制约不突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就有可能落空。钢铁行业所需要的矿产资源不能得到满足,就难以支撑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解决铁矿石的资源缺口,就要“两手抓”,一手抓国内,一手抓海外。在国内也要一手抓开源、增加产量,一手抓节约。我国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全球视野,通过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充分利用海外资源来解决国内资源短缺问题。

  为避免出现国内多家企业对境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恶性竞争,钢铁协会应搞好行业自律和协调,国家加强协调,有关企业也应掌握时机,把握节奏,尽可能降低“走出去”获取资源的成本和风险。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