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天然气 能否成为热电联产的主力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 17:00 《中国投资》

  ○ 本刊记者 李晓明

  天然气,以洁净和节能取胜

  2005年6月2日,我国第一台9FA重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浙江半山天然气发电工程1号机组提前成功并网发电。该工程由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和浙江省能源集团公司投资,杭州华
电半山发电有限公司建设,是国家“西气东输”工程下游的最大发电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

  该工程也是我国第一次引进世界重型燃机先进制造技术的项目。一期工程规模为3套39万千瓦燃气蒸气联合循环机组,装机容量共117万千瓦,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

  该机组的并网发电,将对缓解杭州用电紧张形势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作为绿色电源的天然气发电机组与燃煤发电机组相比,具有良好的环境效应。目前,工程的其余两台机组也正在加紧安装之中。3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后,每年将耗用“西气”8亿立方米,发电47亿千瓦时,杭州华电半山发电有限公司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53.5万千瓦,成为浙江电网主力发电厂之一。

  王振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是我国首批从事热电联产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老专家。在6月10日结束的“城市天然气的合理应用和供应安全研讨会”上,他表示,从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看,利用天然气发电是十分必要的——

  1.利用天然气发电有利于缓解环境保护的压力。天然气发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燃煤电厂的42%,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还不到燃煤电厂的20%。

  2.有利于优化和调整电源结构,逐步实现发电能源多元化。目前我国发电一次能源主要依赖于煤炭和水利资源,煤电约占70%,水电约占24%,核电尚处起步阶段,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尚未大规模实现。

  3.利用天然气发电有利于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我国电网峰谷差逐年加大,而燃气电站运行灵活,可用率高,机组启动快,适宜于在负荷中心附近建厂。

  4.有利于缓解厂址资源日趋匮乏的矛盾、特别是负荷中心地区。与火电厂相比,燃气发电具有更环保、用水量少、占地面积小、对厂址外部条件的要求相对宽松等优势。

  5.可与三峡向华东送电以及“西电东送”工程进行补偿运行。

  据悉,到2020年,中国热电联产将达2亿千瓦,形成年节能2亿吨标准煤的能力,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60万吨,减少氮氧化合排放13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800万吨。

  随着城市天然气管线、管网的完善,分布式天然气热电联产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能源市场,政府将出台鼓励政策和措施,积极开展示范项目的建设。

  燃料结构的调整为发展小型燃机或内燃机的分布式能源(热电冷)系统提供新的机遇。热电联产的供电效率为24%~35%、联合循环供电效率可达45%~50%,发电效率远高于常规火力发电;而分散式电力供应模式的热电冷联产能源效率至少可达到85%,绝不是“机组小就不经济”。

  燃气价格,热电联产的瓶颈

  北京恩奈特分布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陈斌介绍,我国城市消耗能源的80%是以热能的形式,主要集中在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空调等方面,其中80%为低品位的热能,只有20%为高品位热能。天然气是高品位能源,直接使用天然气获取低温热能——燃气锅炉方式,是不经济的,应采用能源梯级利用的方式,即热电冷联产。

  热电冷三联供系统与传统能源供应方式不同,其本质是“能源需求侧管理,按需供能”,通过对用户实际负荷的分析,采用先进合理的能源技术,结合能源价格体系,为用户提供最佳的能源解决方案:完善的技术标准、评价体系和工程实施验收规范;相应的政策支持;合理的商务运作模式。

  发展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可以带来以下好处:第一,每1千瓦三联供系统,可减少夏季电力负荷1.78千瓦,可以有效缓解夏季电力紧张;第二,缩小了天然气的峰谷差距,使供气更加稳定,节约大量运行费用。

  据悉,2008年北京预计夏季峰值电负荷将达1300万千瓦时,电力投资约需482亿元。同时,由于冬季峰值与夏季谷值比例过大,为解决燃气调峰问题,还需建设30亿立方米的地下储气库,需投资约45亿元。

  用天然气发电的最大瓶颈问题在于燃气价格。经测算,燃气价格在1.10元/立方米时,燃气发电竞争力较差;燃气价格为1.00元/立方米时,在不同的运行小时情况下,燃气发电仅比进口66万千瓦脱硫机组和35万千瓦机组的电价低;在燃气价格为0.90元/立方米时,在利用小时数小于4000小时,仅比国产60万千瓦不脱硫机组高,与其他机组相比电价具有明显优势。

  但是,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很难拿到在1.00元/立方米及以下的天然气价格。天然气发电在目前没有新的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在发电方面缺乏竞争力,无法与煤电的大机组竞争,很难发挥经济效益。

  在北京,由于燃气价格为1.40元/立方米,上网电价高达0.5~0.55元/千瓦时,高于山西、内蒙古的燃煤电价(0.3~0.33元/千瓦时),需要政府补贴;此外,有人对于燃气发电表示反对,认为用100多亿元修建的陕甘宁进京天然气管道不能全给发电厂,应主要考虑其他工业用途和百姓生活。

  热电企业如何突破困局

  中国能源网执行副总裁韩晓平认为,热电企业要破解当前的困局,需要有组织、有目标、有分工、有步骤地采取一些联合行动——

  首先,在竞价上网中力争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建立“能效优先”原则。

  电力改革并没有因为全国拉闸限电而停顿,电监会一直在积极推动。目前全国电力待建和开工项目高达4亿千瓦,2006年底电力供应将可能缓解,2007年将可能出现全国性发电装机能力严重过剩的局面。在发电能力过剩的条件下,必然要实行“竞价上网”,热电厂完全不参加竞价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何参加竞价大有学问。资源短缺催生了“循环经济”,“节能优先,效率为本”成为能源工业的新主题,作为热电联产是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重要的技术形式,竞价的原则是不能牺牲节能效率,更不是为了电网企业创收,必须首先兼顾热电厂的节能优化,在首先满足节能的前提下再参加竞价。

  其次,争取全国人大颁布支持热电联产的法律。

  最近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首次引用了国际上对清洁高效能源“强制收购”的立法原则,这在中国是一次重大突破。热电联产在发达国家都直接受到法律保护,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符合能效标准的热电厂所发电力,电力公司必须全额收购——“效率强制收购”原则。

  目前热电专业委员会正在推动在《电力法》修改中加入“热电联产”内容,但是这远远不能解决问题,虽然独立制定一部热电法律在中国不太现实,但是可以在一些可能的立法环节中制定一些更加保护热电联产的法律条文是存在可能性的。

  目前,中国有《节能法》和《可再生能源法》以及《清洁生产法》,同时在修改《电力法》、《煤炭法》,建立循环经济的法律配套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盲区,就是如何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现在人大正在制定《循环经济法》,但《循环经济法》覆盖范围比较大,深度恐怕不够。应该说中国缺少一部《资源综合利用法》,这部法律可以代替目前执行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意见的通知》的36号文件,以及四部委局联合下发《关于发展热电联产规定》的1268号文件等,从行政法规和规章提升到法律层面。

  热电联产是一种对于供热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提高供热系统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完全可以列入其中,并争取获得与《可再生能源法》同等的法律权利,引用国际通行的“效率强制收购”原则。在市场经济社会,企业积极推动立法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再生能源法》就是一些企业和组织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实现的,与可再生能源行业相比,中国的热电行业规模大得多,企业数量、产值以及对社会的贡献都大得多。

  第三,积极推动“电力直供”。

  开放电力直供是解决电网垄断的关键,是《电力法》修改的核心内容。热电厂应该积极争取向热用户直供电,这不仅可以优化实现热电厂节能运行,也可以大量减少输变电损耗与中间浪费,是符合“节能优先,效率为本”和循环经济的原则,也是科学利用能源的重要技术选择。由于热用户对于热和电的需求存在同步性,非常有利于热电厂合理、节能运行,发展热电联产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供热锅炉的节能效率,增加对高品位能源的有效利用,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

  出于这一目的,理所当然应该将电力优先满足热用户,用户可以在电价和热价中寻求经济平衡,使他们在节能中真正受益。这一能源利用原则在世界各国都是一致的,只是因为中国的电力垄断和计划经济体制将其扭曲了,用户的节能努力反而成了第三方的获利来源,参与节能工作的双方反而受制于第三方,这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中一个必须改变的不和谐因素。节能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是“谁投资,谁参与,谁获益”,而电力直供是可以落实这一原则的主要途径。

  由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和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的“城市天然气的合理应用和供应安全”研讨会6月10日在北京结束。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城市天然气应用规模正在迅速扩大,我国“天然气时代”已经到来;但在城市天然气应用中气源单一、用气领域单一、燃气设施及价格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天然气 如何才能激情燃烧

  “与石油相比,我国天然气资源储量较为丰富,这为我们适度规模发展天然气提供了可能,也为我们如何更有效、合理、科学地使用这一绿色能源提出了难题”,中国能源网执行总裁冯丽雯说。

  总投资达1400亿元的西气东输工程已于去年底全线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营;广东LNG项目一期工程也已完成;上海液化天然气(LNG)建设项目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的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我国东南沿海大气脉网架基本形成;第二条陕甘宁管线全线于今年7月将全线开通。这些天然气工程的迅速推进都在预示着一个“天然气应用大规模发展时代”即将到来。

  天然气,我国能源开发的重点

  天然气是世界上公认的经济环保、热效率高的一次能源,在环保日益重要和能源价格高企的今天,其重要性逐渐被世人所认识。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含量达90%,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碳氢化物和一氧化碳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无粉尘污染;天然气的热转化效率65%,与石油液化气相当,高于煤炭;按等热值换算,天然气的价格已经低于煤炭,也远远低于石油。天然气可用作民用、发电、化工原料和工业燃料等,对煤炭、石油进行有效替代。如可替代居民用煤制气,替代煤炭和石油作为氮肥原料,替代石脑油作为乙烯原料,替代石油作为汽车发动机燃料等。

  从能源结构上看,我国是一个多煤、多气和少油的国家。目前,我国煤炭探明储量大约5.57万亿吨,年产量约21亿吨左右,可供开采约2600年左右;天然气远景储量47万亿立方米,可开采储量18万亿立方米,年产量约350亿立方米,可供开采约500年左右;石油探明储量40亿吨,年需求量3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2004年石油净进口1.515亿吨。

  与我国能源储量结构相对应,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也以煤炭为主,所占比例高达70%,石油所占比例为23%。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仅为2.7%,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亚太地区平均水平的25%。

  相对于我国丰富的天然气储量,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显得太小,未来具有大幅提高的潜力。据统计,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占24.2%,预计2020年将提高到30%。我国煤炭消费50%以上用于火力发电,煤炭燃烧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另外,我国煤炭产地以西部内陆为主,消费以东南沿海为主,2003年以来我国用电负荷大幅增长,结果导致铁路系统被迫进行电煤抢运,造成运输环节紧张。

  早在1997年,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就向国家提交了一份《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这份中长期能源战略明确提出:将能源优质化作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以天然气开发作为下世纪我国一次能源开发的重点。

  2000年4月,国家通过了《大气污染防治法》,限制高污染燃料的使用,鼓励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他清洁能源。国家环保总局的环保规划中,提出2005年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耗氧量和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10%,环境保护的重点城市由47个扩到100个。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我国作为签约国,必将履行该议定书所规定的承诺,逐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勘探在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以及东海、南海等海域取得重大突破,天然气输送管道陕京线、西气东输、陕京二线和忠武线等陆续投入使用,天然气可源源不断输送到华北、华中和华东经济发达地区。在广东,我国为接受进口液化天然气(LNG)而建设的接受站和主干网已基本竣工,福建、上海和浙江也在积极筹划进口LNG。我国大规模使用天然气的条件已经成熟。

  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西气东输管道全长4000公里,西起新疆轮南,东至上海市白鹤镇,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供气范围覆盖中原、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设计年输气120亿立方米,加压后可提高到170亿立方米。2004年年底正式商业化运营,由于下游需求旺盛,主干管道复线正在规划中,建成后年输气能力将提高到300亿立方米。上游塔里木盆地现已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是4190亿立方米,预计今后5~10年可再探明6000亿立方米左右,使累计探明地质储量达到1万亿立方米,可为管道提供稳定的气源。另外,我国还可以从中亚哈萨克斯坦进口天然气以作后备。

  目前,中石油加大了天然气的开采。中石油公司高级主管史宇峰透露,中石油2005年天然气增长幅度为20%。今年8月陕京二线建成投产后,将实现西气东输管道、陕京管道系统的互联,未来还将实现中俄管道、沿海气化LNG管道的联网供气。另外,有关LNG项目的前期工作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计划2008年建成投产;中石油与伊朗、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供应商保持频繁接触,不日将有新项目投产。

  据国家有关部门规划,未来15年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将会有较大改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会从目前的2.7%上升到8%,2015年产量将提高到1200亿立方米。从我国天然气的储量、消费结构比重以及国家环保政策等方面分析,我国天然气产业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天然气应用尚处起步阶段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无论是“西气东输”还是“陕(甘宁)京管线”沿线,无论广州珠江三角洲还是长江三角洲的大多数城市,天然气的大规模应用大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

  城市能源结构调整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天然气应用和怎样构筑和建设均衡、经济、安全供气体系以及按市场规则建立保障安全供气的供销合同、供能管理和监督体系等相关问题,是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都在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建设部专家委员会燃气专家组成员武利亚认为,我国城市天然气供应中主要存在六大问题:

  1.气源单一,供气系统脆弱,一旦气源或供气主干线发生问题,将直接造成城市供气中断,影响巨大;

  2.用气领域单一,冬夏负荷差造成燃气设施能力夏季闲置,而冬季超负荷运行,运行成本居高不下;

  3.对储气依赖性较强,事故储气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南方地区因无合适地质构造储气问题更大;

  4.城市燃气设施缺乏严格的质量标准控制;

  5.城市政府对燃气企业注重投资和发展,但缺少行政监管与服务质量的提高;

  6.城市燃气企业和天然气开发、输送企业的价格机制不明确,口径不一。

  中国石油天然气与管道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燃气协会常务理事汤亚利认为,城市天然气供应中存在四大矛盾。一是天然气储量增长、产量增加和市场需求量增长之间的矛盾;二是天然气生产、储运特性与市场需求特性之间的矛盾;三是天然气价值和价格之间的矛盾;四是买卖双方义务不对等的矛盾。

  目前长庆油田天然气出厂价为0.66元/方,到达下游北京市的门站价格为1.13元/方。按等热值相比,天然气价格远远低于成品油、LPG等替代能源的价格。而1.13元/方不但远远低于国外的平均天然气门站价格,即便是与国内其他长输管道下游用户相比,也低于西气东输和忠武线下游的湖南湖北天然气价格。

  长庆油田的相当一部分天然气资源位于复杂的地质构造中,这部分资源品质低的气田在开发上存在较大技术困难,在当前国家制定的价格水平下,开发这部分天然气缺乏经济性。

  汤亚利表示,目前我国天然气价格执行政府定价,陕京线的出厂价和城市门站价格均无法根据市场情况浮动。“由于价格调节机制的失灵,导致气田周边和陕京线下游的天然气需求过快膨胀,引起市场的严重供需失衡”,因此他希望政府合理调整天然气定价机制,使天然气价格能够反映其价值。并建议天然气定价机制应使天然气生产、运输、销售和利用各环节均获得合理收益。天然气管输费采用“两部制”原则,在各用户之间公平分担。

  但中国西部投资咨询公司副总裁郑刚却不这样认为:虽然0.66元/方的价格有可能是偏低,但主要是中石油开采成本太高。并且,中石油该赚钱的地方已经赚到,比如开采和运输。如今中石油是想赚市场的钱。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蔡金永博士认为,目前长庆油田0.66元/方不能满足企业成本需要。他认为既不能过分压低价格,忽略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也不能利用垄断优势过分提高价格,从而忽视消费者的利益。而协调矛盾,在于政府机构在关注权利问题时,不一定非要限制价格上限,可采取适度监管。蔡金永博士从美欧发达国家的经验出发,提出中国城市天然气发展应该加大业务价值链纵向整合和跨越价值链的横向整合,走“能源合一”之路。

  武利亚等人建议,应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尽早制定实行新的、能包括从上游到下游的天然气生产、输送、销售链的价格审查、核定、听证体系;同时制订较严格的城市燃气行业准入制定和特许经营标准,以防止地方政府在确定经营者时的随意性行为,防止出现燃气企业资金不足而依靠居民和用气企业集资建设城市配气管线的行为。

  专家们认为,我国天然气的大规模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北京、上海等城市迫于环境和能源供应的压力,在城市天然气应用建设上先行一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天然气作为清洁的绿色能源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应珍惜这一大好时机,加快天然气发展和利用步伐。

  中国是世界钢铁大国,但还不是世界钢铁强国。产业集中度较低是中国钢铁行业的核心问题。并由此导致了中国钢铁产品结构不合理、档次和质量较低、资源消耗较高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销售方面与上下游的谈判能力较弱。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