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山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中国国有银行的改制,众多外国银行纷至沓来。曾经被西方同行批评问题多多的中国银行业,如今的股权却卖得很火。
7月1日下午,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正式签署入资协议,淡马
锡将投资约14亿美元购入建行5.1%股权,继美洲银行之后成为第二个投资建行的国际战略投资者。
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为新加坡国有控股投资公司,拥有900亿新元的资产,此前已经获得中国民生银行近5%的股权。对淡马锡而言,入股建行标志着它扩大对华投资的长期目标取得了一个突破,也将为其增加在亚洲各地金融企业中越来越多的股权投资。
而美洲银行董事长刘易斯则认为,之所以选择建行,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美洲银行的很多全球客户都已经到中国开展业务,而建行的很多优质客户也开始走向世界,因此两家银行在客户方面有很大的合作潜力;二是双方还有进一步开发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能性,比如成立合资的公司;三是因为这项投资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这是提高美洲银行净值回报的最好方法。
按照双方的约定,美洲银行将在建行董事会中拥有一个席位。美洲银行将会派50名左右的高级专家到建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信用卡、零售银行和资金管理等方面向建设银行提供帮助。但只是作为顾问,不准备成为高级管理人员。
在中国四大国有银行面临海外上市,而其上市计划又因为爆出腐败丑闻一再推迟的背景下,淡马锡和美洲银行的举动引起中国乃至海外金融界的密切关注。
本来,外国银行参股中国的银行,并不新鲜。在美洲银行参股建行之前,已经有多家国外或香港的银行通过参股,介入中国的交通银行和一些地方银行。但此次淡马锡和美洲银行的举动不仅规模很大,而且把矛头直指问题重重的四大中国国有银行当中的老二——建行。
对跨国银行来说,入股中国银行业的吸引力很明显:它们能够赶在中国市场开放前夺得先机。这样,它们能获得当地现成的分销渠道,利用这些渠道销售多种零售银行服务,并提升其全球威望。
然而,入股的风险与吸引力一样大。中国多数银行在技术上已资不抵债,接二连三的坏账危机使其负债累累,需要由国家为其注资。由于中国各银行最初是国家的金融分支,而这种角色遗留下原始的管理和信贷分配体系。其中几家银行还屡受非法挪用资金和欺诈等问题的困扰。
目前,中国政府正试图清理这一混乱局面,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改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过去的坏账已得到部分清理,不良贷款率也已下降,但近期的贷款质量仍存在问题。
银行和其他企业一样,一旦到了上市之前,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任何丑闻,尤其是腐败丑闻,都会影响到银行上市的成绩,也都会影响到海外投资者们的信心。
其实外资入股也好,上市也罢,都并非目的,转制才是关键,要实现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大量细致而艰苦的努力。国有银行最基本的问题是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第一位的,而上市是第二位的。
除了很高的不良贷款率,中国银行业案件高发态势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这暴露出银行内部管理不善、部分制度形同虚设等问题。此外,上市以后,中国银行业能否在低利差的空间里继续盈利,在盈利模式雷同的激烈市场竞争中保持增长,目前还很难判断。
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银行上市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筹资,其目标还应该是建立一整套新的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强调投资者利益,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制度。彻底打破国有商业银行的“准官僚体制”,改变“官本位”,通过合理的、符合商业银行运营要求的绩效激励机制、充分的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将国有商业银行变成真正的市场主体。
因此,只有打破对上市的片面认识,从转变制度层面着力加强,才能达到改善金融机构现状、促进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最终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