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企走上新起点
2000年8月25日,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成立。这个集团并不是一艘新的“巨轮”,而是众多亏损机电企业集合而成的一艘“又大又破的轮船”,成立之初就是一个资不抵债的企业
,资产负债率高达127%,当年亏损3亿元,职工生活困难,群体性事件时常发生。尽管集团千方百计减员增效,绞尽脑汁招商引资,争取政策性破产,2003年资产负债率仍为110.16%。
机电集团在工商银行贷款25亿元,其中本金15亿元,利息10亿元。在债务重组中,渝富公司以5.57亿元买回了这笔资产,机电集团又以同样的价格从渝富买回来,资产负债率一下子下降了14.21%。
在前几年的债转股过程中,机电集团欠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8.2亿元债务。去年经过谈判,机电集团用近3000万元偿还了其中的3亿元债务。子公司资产整合过程中,又消化了一批债务。到2004年底,集团资产负债率已降至84%。目前机电集团已与重庆重型汽车集团合并,合并后的资产负债率降至64%。
机电集团常务副总裁余刚相信,在重庆市旧城改造中,集团通过退二进三和土地置换,存量资产会进一步盘活,今年集团资产负债率有望降至55%左右。他说:“土地置换中,有些土地价格每亩达200万元,土地全部变现后可以产生20多亿元。集团已经和渝富签了协议,今年将用土地置换的收益偿还债务。”
资产负债率降低后,机电集团充满活力。2003年,集团亏损8000万元;2004年,集团在基建费用增加10%、支出职工医保费用几千万元的前提下,盈利竟达2亿元。如果把合并后重汽集团的利润加在一起,集团当年盈利达4亿多元。
据重庆市国资委统计,去年重庆“打包”处置不良国有资产后,国有工商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下降了10%,消化应提未提资金利息潜亏12亿元,还盘活了抵押在银行的土地7790亩、房屋200万平方米和价值10亿元的机器设备等。重庆卡福公司属于重庆化龙桥地区整体搬迁企业,“打包”处理前,这户企业在工商银行有不良贷款9000万元,同时抵押有十多万平方米生产用地。
“打包”处置后,企业减少了8000万元债务,并且收回了抵押的土地。
“打包”回购解开债务“死结”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老工业基地重庆国企债转股转走了300多亿元债务,国企关闭破产核销了几十亿元债务,但仍有270亿元不良债务难以处置。这些债务对应的都是死资产,不产生任何效益,而且每年20多亿元利息也增为不良资产。许多国企因债台高筑,即使产品旺销也扭亏无望。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说,面对债务“死结”,商业银行只能通过法律诉讼解决问题,但打官司时间漫长,即使打赢了官司,债权变现至少需要三四年。而且,打官司成本相当高,银行要清理上百亿元债权,诉讼费至少上亿元,资金清收率也很低,一般仅为3%到5%。对企业来说,如果输了官司或破产,大多数职工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再就业过程。
政银合作是解开“死结”的突破口。2003年11月,黄奇帆指示重庆市国资委与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协商“打包”回购不良债贷款事宜,涉及重庆市国有、集体企业五级分类贷款中的后三类贷款企业1160户。
此前,天津市也就此展开了银政合作。不同的是,天津模式是银行分别和每户企业谈判并签订打折回购债权合同,政府只在中间协调;重庆模式则是政府作为谈判主体将银行的所有债权“打包”后再打折回购。
重庆市国资委副主任廖庆轩说:“建国以来,银行从来没有‘打包’处置过对工商企业的不良债权。‘打包’的好处在于,处置国企不良资产的效率空前提高了,如果银行和每户企业谈判,至少要开上千个会,签订上千个协议。”
“打个比方吧,‘打包’处置不良贷款,就像买卖水果一样,不是零卖,而是按照约好的价格整箱卖出去,当然这一箱水果有好有坏。”工商银行重庆市分行资产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熊庆康说,如果我们和一个一个企业谈判,很难预计何时才能了断,也许就永远拖下去了。
黄奇帆说,“打包”处置不是一个“私了”的过程,而是在国务院批准的前提下进行的。对商业银行来说,被不良债务拖得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已无力清偿债务,许多企业濒临破产,银行面对这笔呆坏账深感头痛,收回贷款基本无望。
长此以往,国有资产流失越来越多,银行呆坏账越来越多,国企改革成本越来越大,处置不良国有资产越来越难,国企债务形成了一个“无底洞”,银行和企业会两败俱伤,国家也会遭受严重的损失。打包处置资产则解开了这个债务“死结”。
但新思路又面临着一个难题:重庆市政府委托国资委与工商银行谈判,但国资委作为非经营主体收购债权,于法不通,为此,黄奇帆提出,成立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由它来处置不良资产。2004年3月18日,肩负重任的渝富资产公司挂牌。当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了重庆“打包”回购工商银行157亿元不良贷款本息的方案。
资产“魔方”转出神奇天地
黄奇帆介绍说,在国资委领导下,渝富公司代表地方政府处置不良国有资产,但它这样做不是冒险,也不会债务缠身,因为渝富既拥有债权人身份,又有政府背景,这使其对国有企业有一定约束力,其追债力度比银行大得多。
截至2004年末,渝富公司分两批从工商银行回购了665户企业的不良贷款本息,用21.7亿元买下了107亿元不良债权。如果不算其中39.55亿元的表外利息,工商银行受偿率达32.71%;如果计入表外利息,工商银行受偿率为20.28%。
重庆第一批参加的市级企业有117户,包括24个企业集团,涉及债务80亿元。渝富以17亿元回购,再以18亿元向市级企业作了处置。大部分债务由原企业购回,对改制后的企业,渝富则最大限度追索。除重庆市三大控股集团、商务集团和化龙桥搬迁企业按照成本价回购外,其他企业则按照“渝富让利、略有盈利”的原则回购。
目前,渝富和各企业已签订处置协议金额占债权回购额的75%,盈利2000万元。第二批企业涉及重庆市41个区县的548户企业,债务金额为27亿元,收购金额为4.7亿元,其中渝中区政府已用现金回购。
记者发现,渝富的神奇之处在于,银行和工商企业在渝富这个平台上都卸下了重负。熊庆康说,分行将107亿元不良债权打折转让后,不良贷款比重由24%强降至13.51%,达到了东部地区的水平。许多工商企业顿感轻松,融资能力增强,再次焕发生机。目前剩余的50亿元不良债权回购事宜正在操作中。
作为这个模式的创造者,黄奇帆向记者描绘了更加宏伟的蓝图:渝富除回购工商银行157亿元不良债权外,还要回购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120亿元不良债权,使国有企业完全轻装上阵。
融资创新打开财富之门
财政不出一分钱,渝富公司作为一家没有任何积累的新公司,如何能拿出二三十亿元现金去回购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
“从财政借钱不是本事。”黄奇帆说,即使财政有实力,也不能乱借钱,否则会损害财政信用,最好的办法是到市场上融资。在信托产品融资批准难的情况下,黄奇帆把眼睛瞄向了国家开发银行。
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行长吴德礼向记者介绍了渝富融资的过程:去年3月,黄奇帆提出渝富从开行贷款回购商业银行债权的想法。4月,渝富正式向开发银行申请贷款,开发银行用1个多月时间对“打包”资产进行了全面评审,很快就批复下来。6月29日,开行向渝富提供了第一笔贷款5亿元,7月1日又贷款十几亿元,渝富在两个月内就把当年全部贷款拿到了手上。开行贷款后就派人到渝富做财务顾问,参与制定处置不良国有资产的方案。
吴德礼说,这是国内金融界第一次为处置不良国有资产提供贷款,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在国外这种贷款被称作“搭桥贷款”,总行则是以“组合贷款”名义批准的。以往开行贷款往往针对具体的大中型项目,此次则开辟了一种支持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新方式,给其他地方的国企债务重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开发银行的“搭桥贷款”有无风险?吴德礼说,开发银行是政策性金融机构,政府的目标就是开行的目标。当然开行也要考虑风险,但贷款给渝富公司,风险很小,用百分之二三十的资金买百分之百的资产,然后再让企业收购,资产变现的可能性很大。而且,这种行为是政府主导的,国务院批复这个方案的时候,明确提出地方政府要提供担保,所以贷款相对安全,风险可控。
“搭桥贷款”这种新的金融工具,化作了周转资金,给渝富这个资产“魔方”提供了运转变化的动力。现在,渝富公司收购不良资产的贷款申报及信用审查模式,已经成为国家开发银行在全国推广的范例。
渝富的角色
渝富公司是政银合作的产物,它又以现代市场经济手段搭建国企改革平台。尽管渝富左右着巨大的现金流,但它从形式上看又是一个“小公司”。渝富公司成立时,重庆市国资委仅从其他国企划了一部分股权,算得上“白手起家”。目前,渝富实际上只有16名员工,却推动着巨额资本的流动。
黄奇帆说,渝富绝不能成为一个行政化工具,否则没有生命力。渝富以市场化方法处置不良国有资产,没有违反金融游戏规则,而且这样的做法是国际惯例,在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如此处置不良资产是通行的做法。
渝富作为责任主体,自己融资,直接承担了债权的收购与处置,实现了“财政不补贴、政府不干预、国企要满意、渝富有盈利”的目标。同时渝富采取专业化运作方式,集中了十几名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专业工作者,提高了工作效率。渝富成立前,重庆市有八大国有投资集团,主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渝富的出现,弥补了重庆投资集团缺乏金融资本运作能力的不足。
业内人士认为,渝富的经营方式和手段,要高于以前专为债转股而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工行重庆分行资产风险管理部总经理熊庆康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是中央企业,其思路与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不一样。渝富由地方政府出资,有地方政府的支持,其债权变现率要比四大公司高得多。
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市分行行长吴德礼认为,渝富打包处置不良国有资产的效果好于以前的债转股方式,好就好在渝富做到了债权、股权、行政管理权“三权合一”,这种模式值得推广。
以前银企债权债务官司打起来没完没了,现在渝富把银行的债权拿过来,国企又是由政府管理的,政府是股东,在国资委领导下的渝富就集三权于一身,债权变现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并有权对企业进行重组。在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重组购并是一种常态,但是我国国企购并重组没有形成一个普遍的交易市场,从这种角度来看,渝富经营国有资本的做法也是一种尝试。(作者:任卫东 王金涛 刘健,来源:《上海国资》)
本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