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国家环保总局 > 正文
 

京津沪应率先启动“节约型社会发展战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 09:41 国家环保总局网站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一方面资源短缺压力特别巨大,另一方面客观条件相对齐备。专家指出,在当前发展遭遇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的形势下,京津沪应充分利用科技、人才、资金等优势,率先启动符合资源消费特大型城市特点的“节约型社会发展战略”。

  节约型社会是指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根本上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在保证人民群众物质文
化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杜丹德博士、上海科技成果促进转化会科技咨询部副主任唐益龄等中外专家指出,京津沪三地产业集中度高,门类较全,易于形成规模效应;技术水平领先,可获得先进科研成果的支撑;拥有大批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信息聚集,能及时掌握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应用的动态;资金投入能力强,政府有能力对诸如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公益项目进行财政支持;市民环境意识较强。因此,京津沪启动“节约型社会发展战略”可从以下四个层面加以构建和推进:

  ——建立节约型产业结构和生态型消费结构

  目前京津沪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均处于支柱地位,其能源消费始终占据绝对比重。如北京工业能耗占全市总能耗的50%,万元GDP能耗为全市平均水平的6倍;上海钢铁、石化两大行业能耗占全市总能耗的40%左右,而其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仅为8%左右。

  从资源制约的角度来看,京津沪的产业发展必须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建立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资源节约型产业框架。以知识密集的金融、信息、商贸、旅游、会展,和技术密集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新材料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替代资源密集型产业,形成适合京津沪资源匮乏城市特点的产业结构。同时,调整产品结构,高能耗行业要以高端基础性材料为突破重点,提高产品附加值。

  作为拉动三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京津沪的消费市场规模庞大,且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因此,要构建节约型社会,就必须率先将高消费、高消耗的“物质享受第一型”消费模式转变为适度的、可持续的“生态型”消费模式。

  ——实现资源节约技术研发强、转化快、应用广

  现代意义上的资源节约技术,不是传统社会低水平的物质回收利用,其核心应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先进技术。资源节约技术能够给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强大支撑。在工业领域,依靠技术进步能够使单位产品能耗降低20%至30%。

  京津沪科研技术力量雄厚,但当前资源节约技术在转化和应用领域普遍滞后。针对这一状况,京津沪应重点加强资源节约技术的孵化和培育,构筑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和技术转化中介服务平台,尽量缩短相关技术应用研究的中试环节。

  ——确立资源节约的“尺子”和资源管理的“鞭子”

  建立节约型社会不可能自然形成,必须要靠政府的推进和指导。对于京津沪三地而言,科学的资源节约评价体系和资源综合利用管理体系亟待尽快建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市政府曾强势推动建立针对行业和企业的资源节约评价体系,并将节能降耗与行业、企业负责人的政绩测评考核紧密结合,结果各项用能指标逐年大幅下降。而近年来,由于考核监管和节约教育有所放松,指令性降耗指标逐步取消,上海的能源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双双出现反弹。

  确立衡量资源节约的“尺子”和强化资源管理的“鞭子”,是当务之急。京津沪三地应尽快创建科学的资源节约评价体系,对资源消耗量大的重点企业实行资源利用公示,并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干部和企业法人的政绩测评考核结合起来。同时,通过完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等方式,在公共建筑、交通、高耗能产品等重点领域设置强制标准,进一步增强执法力度。

  ——引导社会公众重视节约、乐于节约、善于节约

  除了政府和企业,社会公众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三大主体之一。公众的节约意识与节约技能,则是衡量节约型社会建设实际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京津沪三地的经济发展和教育、生活水平较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也相对较强,但这些城市不少市民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知识仍然欠缺。譬如,上海市水务局做过调查,目前除了在部分中学化学教材中有简单的水资源内容外,还没有一份教育中小学生节约用水的专门教材。加上水价偏低,价格与成本长期倒挂,许多中小学生错误地认为自来水是“打开水龙头就能自来的”,更不清楚上海其实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

  因此,京津沪在建立节约型社会过程中,应大力普及资源节约的知识,向公众传授资源节约的技能和技巧。在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材和辅助资料中,增加有关保护资源与合理、节约利用资源的内容。同时,通过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引导公众购买和使用资源节约型产品,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采取节水、节电、节气等节约措施。

  来源:新华社新闻来源: 人民网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