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配套指标和评价体系需完善 循环经济艰难前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0日 13:34 《财经时报》

  专家指出,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不是企业的资金不足,而是与推行循环经济相配套的一系列指标和评价体系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管理层面执行的力度也要调整

  本报记者 贾林男

  炎炎夏日,各地轮番上演电荒、水荒,媒体在争相报道这些消息的同时,有关节能的
话题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6月下旬以来,上自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就节能问题发出呼吁,一个加强节约能源,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舆论氛围已经形成。

  6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一次电话会议上做了题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他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今明两年要着力抓好大力节约能源、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7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今明两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并提出了加快节约资源的体制和法制建设七个方面的措施。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远期目标、近期具体工作安排、政策体制建设及协调保障机制作为系统整体提出,此前还没有先例”。

  关于《通知》出台的背景,长期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韩孟研究员告诉《财经时报》,除了由于目前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间的矛盾突出、甚至已关乎人类生存以外,目前正是给各地区、各行业制定即将于明年开篇的“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这可以看作是一种铺垫。此外,韩孟认为,《通知》与近期省级领导班子的频繁调整有联系,意在避免出现新官上任时的资源浪费。

  比较国务院的《通知》,记者注意到,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其中没有明确提及外,其他重点工作都是对应一致的。对此,韩孟指出,循环经济的运行尚处在试点阶段,且成本较高,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农村等地区普及推广的时机还不成熟。但无论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目的,循环经济是现阶段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

  与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线性经济不同,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模式,使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可以回收而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达上千亿元。每年约有500万吨左右的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的废纸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

  据韩孟介绍,中国从1998年开始引进循环经济理论,先后开展了8个生态省建设,建立了14个生态工业示范园。与现在在全国范围、各行各业开始推广的方式不同,当时的项目管理方式是在国家环保局的范围内开展,受部门局限,进展比较缓慢,没有铺开。

  于6月29日开工建设的上海化工区是生态工业示范园之一,20多层的大楼内,空调制冷无需电能,而是利用周围工厂排放的蒸汽通过热交换来代替电能;区内同时启动余热发电项目,即将化工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噪音及影响空气能见度的蒸汽回收后经过处理,用于发电、供热。此外,区内将污水厂出水处理成中水,回用供绿化喷灌、道路和车辆清洗、景观用水等。

  估算下来,上海化工区每万元产值能耗只有1.20吨标准煤,不到同行业平均水平的1/2;耗水33吨,不及同行业的1/14。而集中建设统一供水、电、热、气的公用工程岛,与各企业自建相比,能耗下降约30%,投资成本降低近半。

  现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沙钢、安徽铜陵矿产基地、浙江湖州煤矿等地区,也在进行着类似的试点。

  韩孟认为,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不是企业的资金不足,而是与推行循环经济相配套的一系列指标和评价体系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管理层面执行的力度也要调整。他指出,为保证节能落到实处,可以考虑给生产单位一定的能源指标限制,比如给企业用电量一个上限。

  【链 接】河北廊坊向“三高”项目说“不”

  河北省廊坊市,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素有“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北京后花园”的美誉。这里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而今天的宜居环境可是经过了激烈的经济与资源博弈后才实现的。

  由于廊坊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许多企业挤破门槛想在这里投资办厂。2002年,市政府拆掉了永兴小区的一个化肥厂以后,外地一家化工厂立即给廊坊市政府上交了投资报告,其中“投资7个亿,计划每年上缴利税几千万元”的条件十分诱人,但却被廊坊市环保局拒绝。

  该市环保局局长张卫东表示,为了节约土地和保护环境,几年来廊坊市先后对50多个、总投资额达30多亿元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说“不”,而一些既节约土地又环保的大项目则纷纷涌现出来。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