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和谐池州:民间幸福感的现实样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 17:54 《小康》杂志

  一名生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居民的幸福感,可能会比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要高。此次本刊在池州所进行的民间感受度调查中的最大收获。

  本刊调研组 文

  事实上,来自池州的民间感受度调查显示,尽管池州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安徽乃至全国
根本算不上引人注目,但受调查的池州居民却表现出相当大程度的知足,整体的主观满意度比较高。

  本次小样本调查,本刊共在池州中心城区和农村各随机抽取150名居民,其中男、女比例分别占58%和42%,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5岁至4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居多。本次调查共涉及池州居民在饮食、居住、生态、生命、教育、消费、平安、信用、公共服务、快乐等10个方面的主观感受度。

  根据对这300名受访者的加权处理,我们的初步结论是,池州居民在生态、平安、快乐这三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而在居住、消费、教育这三方面的满意度较低,值得引起池州市政府的关注。

  生态、平安、快乐得分最高

  在对300名受访者的调查中,满意程度最高的前三位排名依次是:生态、平安、快乐,得分分别为0.9478、0.9001和0.8879,属于高满意度指标。

  池州向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辖区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基本都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而近几年,池州更是把中心城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上日程,对城区环境进行重点整治,都取得一些成就,其效果从受访者的主观满意度那里得到了印证。

  而在平安方面,池州的治安环境也令受访者感到放心,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认为池州是比较安全的。

  在对快乐指标的考察中,本刊发现受访者普遍表现出一种知足者常乐的心态,这与池州当地“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是分不开的。池州自古以来就是物质充裕,人民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满足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从而,受访者在快乐方面给出了高分,而且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打分更高。

  尽管这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池州人在精神层面上的富足,但也反映出池州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如何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进一步实现思想解放,鼓励自主创业和创新?

  相比之下,池州的饮食、生命、信用、公共服务这四方面的得分相对比较平均,在0.7000上下浮动,也反映出池州政府在以上几方面所留有的空间,还可以有所作为。

  居住、消费、教育需改进

  近两年,池州的房价快速飙升,从最初的每平方米700元,上涨到如今的每平方米2000元左右,涨幅近三倍。

  池州的房产市场是否健康发展?池州是否在闹“房荒”?池州市政府如何采取措施降低房价,让普通百姓能够消费和承担?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池州百姓。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池州的居住问题最为忧虑,得分仅为0.4466,有88%的人认为房价上涨太快,并对此表示不满,其中城市居民低满意度的比率远远超过农村居民。

  与池州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不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池州的物价水平却比较高,这一点直接反映在受访者对池州消费的打分上,为0.5327。

  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对池州的消费状况不满,最主要的是认为“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距离较大”。

  而对于池州在教育方面所得的低分0.5581,也并没有出人意料。据分析,一方面这与池州高等院校的匮乏有关,同时也与城区和农村教育水平的差距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池州市政府在新一年的工作中,应加大对居住、消费、教育这三方面的倾斜,比如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为低收入者提供经济适用房,增加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和加快城市化水平,降低物价,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城镇教师和农村教育的不平等待遇等等。

  受访者关心议题排名

  关心议题关心指数

  房价暴涨 88%

  增加可支配收入 72%

  降低物价水平 69%

  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 66%

  优化教育环境 57%

  改善交通出行条件 54%

  提高就业率 50%

  和谐池州:生态古城的崛起梦想

  “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这是一个被唤醒后的池州的光荣与梦想。然而,在激烈竞争的残酷现实下,池州人恐怕更应该将“慢进则退”的思想融入城市发展的血液中去,让世人看到他们更多的激情和执著。>本刊调研组 文

  苏醒的池州

  池州人在介绍自己家乡时,总不忘捎带一句:“九华山就在我们池州。”

  依靠九华山提升自我推广的效度和关注度,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池州人的迂回策略,也是整个池州用以打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一招。

  2004年,池州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以上,经济发展速度连续2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幅比上年提高8.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预计实现增长20%。

  而这些看似骄人的数据,从某种意义上说,仍然没有一座九华山来得有力,更多的人是通过九华山才知道池州,而很少感受到池州本身所散发的魅力。

  池州,公元621年唐高祖时开府建制,距今已将近有1400年历史。自古以来,池州就以九华山佛教文化、贵池古傩文化和杏花村诗歌文化为特色,享有“千载诗人地”之美誉。从地理位置看,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临长江,南接黄山,夹在铜陵和安庆中间,颇具地利。

  国家“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也给池州人带来了“天时”,加上池州自身的“人和”,使其逐渐发展为安徽长江沿岸的一颗经济明珠,一些媒体甚至用“激情飞扬”、“魅力四射”这样的词来形容这个年轻的城市。

  自打14岁起就到上海闯荡、如今已是事业小成的池州商人吴文立说:“池州这两年真是一年一个样,发展态势很好。”于是,吴在自己老家买了地,打算盖别墅、搞房产,为家乡建设做点贡献。

  然而,池州的政府部门却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并以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提醒着自己。正如池州市委书记何闽旭所言,“池州纵向看,有发展,也有变化;但横向相比,池州的总量小、实力弱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与兄弟市尚有较大差距。”

  事实上,池州虽然历史古老,但在近代两撤三建,留下了相对落后的城市经济,薄弱的基础设施和保守的区域观念,对池州来说,目前取得的一切,只是苏醒后的刚刚起步。

  特别是在经济要素流动更加趋向实力较强地区的形势面前,“池州这个欠发达地区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更大的压力。”何闽旭坦言。

  两个造城运动

  伴随池州的崛起,其实是两个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其中一个局限在城市建设、旧城改造等领域,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和感官。但随着时日的推进,其意义与内涵波及人们的精神与观念,形成第二个造城运动,在池州人内心深处所引起的激荡,一直延续至今。

  何闽旭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取决于其开放的程度,“不求所有,只求所在;不求所在,只求所得;不求所得,只求所用”。于是,从1999年开始,池州市政府便有计划地推出旧城改造项目,使其成为对外招商的重要砝码。

  在池州搞房地产开发的天都清华房产老总章建斌记得,当时的“土地新政”将池州的国有土地挂牌招拍出让,使土地资源利用变得规范化、法制化,改变以往暗箱操作的局面。此外,池州还从原先单纯的房地产开发向多领域发展,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并不断发展商业网点,增加城市绿化。

  在处理旧城改造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这对矛盾上,池州努力做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杏花村”复建工程,同时还把旧城改造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吸引外来投资者参与池州旧城开发改造。据统计,近几年来池州全市每年投资规模均超过20亿元,其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也得到大大改善。

  隶属于安徽省政府的《安徽省情》杂志社主任谈斌说,何闽旭的到来为池州发展带来了第一股动力。民间的一种说法是,外来投资中的大部分都是何书记从浙江引来的。

  一名熟知池州的专家认为,制约池州发展的关键,更在于池州人是否能摆脱原有观念的束缚,实现思想的解放,而改变人的观念往往是最困难的。何闽旭本人也承认,池州与其他城市最大的差距就在于理念,“就像是面对一堵无形的墙”。

  然而,这正是第二个造城运动的要义所在,打开城门,打开山门,更重要的是打开脑门。于是,池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百姓创业来冲击“小富即安”,以引进国内国外投资商来应对排外心理,等等。

  两张城市名片

  如果要问池州有什么和谐?那么,其生态环境的优越,人与自然的和谐将是池州魅力的最好诠释,这点也是大多数池州人所津津乐道的。

  作为全国唯一的地区级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最大的特色是生态和旅游。

  据介绍,池州境内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环境丰富,工业污染极少,处处山清水秀,林木郁郁葱葱,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如国际性佛教道场九华山,被誉为“中国鹤湖”的升金湖,有保持原始岁月的牯牛降。山、水、洞俱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佛教文化融为一体,气候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矿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池州的选择必将是依托生态资源,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点。但池州人心里很明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扬弃,“先污染,后治理”的悖论必须杜绝。池州作为典型的后发型城市,又是以生态资源为特色,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必须小心拿捏。

  从而,池州政府上上下下一致明确,要从发展生态经济入手,努力探索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富有区域特色的发展道路,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池州市环境保护管理局局长张友伯认为,再好的旅游资源,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之相辅相成,恐怕也难成气候。这点也得到池州旅游局管理规范科科长彭润生的认同,他说,旅游和环境保护,两者缺一不可。

  值得一提的是,池州已自觉将生态经济工作成效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将任务细化,层层分解到各县、区、处、市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从上到下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职责,责任到人,统一考核。这点获得张友伯的证实。

  池州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仅仅局限在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上,除了将生态旅游作为池州发展的支柱产业外,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一手抓自然生态保护和农村环境建设,另一手抓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利用能源工程,同时,还把实施工业化同保护、优化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把新技术装备和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一个形象的例子是,海螺水泥厂是当地的一家大型企业,因为重视环保,企业办公室大楼前的草坪上能看到松鼠。

  此外,池州在环境保护上尤其注重对源头的控制,也加强对各类项目的审批,一方面做到以新带老,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上大关小,对矿场实行规模经营。“只要在市里的重要会议上,书记市长都是言必称环保,要上什么项目,从来不打招呼,首先都会征求环保部门的意见。”张友伯说。

  一杆百姓秤

  何闽旭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池州今后的目标是什么,就是要让池州的老百姓有幸福感!”

  2003年,池州设立“市长接待日”,市长谢德新亲自上阵接待上访者,帮助解决百姓疾苦。同年底,池州成立由社会各阶层组成的“信访案件评议听证团”,专门解决信访工作中难以落实的问题;对于需要进入法律程序的信访案件,池州还成立了市仲裁委员会,同时向群众允诺,在必须打官司解决问题时,提供法律援助。最近,又开通了“12345”市长热线电话;与此同时,池州媒体的“群众热线”也为该市的信访工作推波助澜。

  而为了让市区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户花小钱住好房子,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池州市政府在财政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2004年仍投资2500万元启动廉租房建设工程,建成了5万平方米、500套廉租住房。房屋建好后,还为小区内免费配置了物业管理人员和保洁员。

  去年,池州市政府还决定:从池州的财政资金中,每年拿出500万元,分别设立“大病医疗救助资金”、“劳动职业技术培训基金”和“家庭特别贫困大学生救助基金”,为百姓雪中送炭。此外,政府还安排100万劳动者职业技术培训基金,多次免费举办就业培训班,2004年全年培训下岗职工9244人,对于下岗的“4050”人员,池州市还采取就业援助行动,甚至由政府出资买岗位,向失业人员赠送。

  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池州环保局还严格控制居民楼门面房建设,要求生活区和服务功能区合理布局,审批三产服务业项目时严格把关,禁止在城区从事污染扰民的加工业、新上燃煤锅炉和开水炉,否决选址不当的餐饮业项目,控制居民区的噪声和油烟污染。

  同时,池州市卫生局也在市民“少生病,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能看好病”上狠下功夫。该局局长汪泽中表示,为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池州卫生部门加强了疾病控制、儿童计划免疫、农村医疗体系建设、药品集中招标、提高医疗质量等一系列措施。

  应该说,池州官场的这种为民意识和市委书记、市长推崇的亲民政策紧密相连,不管池州的中下层官员是迫于上级的压力也好,或者真是源自内心的贴近百姓,至少这种依靠行政强力推行的“以人为本”策略,给池州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破冰之后

  从最初经济发展的保守闭塞、坐井观天,到如今的开发开放意识的初步建立,池州正在历经一个层层破冰的过程。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池州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

  对于池州的城市定位,目前一个清晰的表述是,“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池州在安徽打造“马芜铜”区域经济圈的背景下,应该怎样定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今年起,池州开始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但旅游接待能力与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整个城市的服务意识也有所欠缺。一方面,部分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功能不全,无法满足旅客需求;另一方面,星级宾馆数量也偏低,床位较少,中低档宾馆服务质量跟不上,旺季时床位严重紧张。此外,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偏少,工作经费不足,也制约着池州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人才匮乏也被认为是池州发展的最大的瓶颈。仅以旅游人才为例,池州目前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不到10%,高中以上学历的不到30%,且大多数旅游管理人员缺乏系统培训和学习,经营理念落后,管理粗放。而在物业管理、商业、服务业等诸多领域的人才空白,更令池州的城市管理者们困扰不已。

  有专家分析指出,池州目前的症结还在于资源没有达到优化配置;充足的人力资源没有有效利用,同时人力资源的质量也普遍处于低水平;社会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还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结构上,从企业到社会都存在巨大的调整和创新空间。

  “硬件”不够“硬”,“软件”不够“软”。制约池州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经济发展与部门利益之间的冲突依然突出,守旧与改革力量的交锋依然激烈。

  不管怎样,池州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正慢慢散发着其特有的魅力,并以前所未有的自信表达着自身的崛起梦想。需要激情与执著?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一切疑问有待时间来解答。-

  池州市委书记何闽旭访谈:

  池州崛起,关键在观念革新>本刊记者 张辉 实习记者 洪芬 报道

  1999年1月,山东人何闽旭从浙江丽水调至池州当市委书记。到今年6月底,何闽旭已是6年主政池州,他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 2005年6月15日,本刊对池州市委书记何闽旭进行了专访。

  《小康》:在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丽水)到欠发达地区(池州)的转换中,您当时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如何看待两者之间的差距?

  何闽旭:当时最大的感受就觉得这是个全新的挑战,也不知道池州在什么地方,隐隐约约知道是安徽一个靠长江的地方,后来在网上一查,原来那里有九华山。既然组织定了来这里,就别无选择了。你不去也得去,去也得去,不如高高兴兴地去;不干也得干,干也得干,不如好好地干。

  物资方面是有差距,但这个差距是可以克服的,而最大的差距是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市场经济的东西在浙江已经是常识了,全民都普及的,在这里却是全新的东西。

  《小康》:曾经在一段时间内,池州在支柱产业和优先发展产业的选择中举棋不定,主要集中在工业、生态农业、旅游业,目前池州对上述产业是如何定位和排序的?

  何闽旭:池州真正的发展定位是在2001年之后。从传统来讲,池州地区80%人口都是农民,农业占大块,国家的工业投资比较少,工业没有基础。但生态环境非常好,70%是山区,14%-15%是丘陵,剩下的都是围垦。但是,良好的生态资源如果不跟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是没意义的,你总不至于天天喝西北风,看风景奔小康。

  20世纪90年代初,池州提出“青山青水为本,走绿色道路”的方针。建市之后,我们对池州的定位是“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希望给池州发展明确方向。

  《小康》:池州大打生态牌,并以此作为吸引投资和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砝码,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这对矛盾?

  何闽旭:按经济规律办事,不搞长官命令,不能先发展后治理。另外,优质资源要配优秀企业,比如海螺水泥厂。现代工业的发展也要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小康》:最近一段时间池州房价上涨过快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甚至有种说法认为池州在“闹房荒”?请问池州目前的房产市场现状如何?是否与百姓的承受能力相匹配?政府有何措施控制房价的过快上涨?

  何闽旭:池州的房地产市场不是个成熟的市场,城市的发育还不成熟,池州在招商引资之后,最先启动的是房地产市场,开发的房子包括物业都需要成本,如果用以前公房的承受能力来看待现在的房地产市场,肯定有落差的。

  老百姓的经济适用房价格是不高的。现在政府正拿出一块地,建一百套廉价房,解决百姓的住房问题。而池州的高档楼房要适当降温,要留更多的土地建经济适用房,在这里,政府能做的就是引导,发布供需信息。

  《小康》:有民间反映居民收入水平与合肥、芜湖、铜陵等地相比不高,但物价水平却很高,池州也提出“富民强市”的目标,并将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作为所有工作的最终目的,请问池州在提高居民收入,降低物价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何闽旭:我们的整个收入水平不高,物价比较高,为什么?拿菜篮子为例,我们没有基地化生产,现在我们在搞了,拿出一万亩地,希望通过基地化的生产来控制降低物价。这也恰恰反映了我们城市化的水平太低,流通业的滞后。但这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

  《小康》:有分析人士指出,在池州新一轮的发展关键在于,如何走出传统文化对池州的束缚?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譬如克服原有的“小富即安”的农耕思想观念。

  何闽旭:池州各种封闭思想归纳起来有这几种:第一种是小富即安,我们就要在实践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再通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情况来检验成果;第二种就是排外心理,我们的对策就是把先进的东西引进来,把每个人的关系都调动起来,亲戚也好,朋友也好,哪怕是给点信息也可以的,而且我给每个部门招商经费作为奖励。现在,池州成了全国外来投资最多的地区之一。

  《小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池州的发展,相信外来人口将会增多,如何提高池州的承受能力?

  何闽旭:随着城市的扩张,增加城市的人口是必然的。城市人口如何聚居,这是有规律的。首先是产业聚居,现在要把几个开发区围绕着城市打造起来,只有产业聚居才能带来产业化,这样进来的人的素质就不一样了,而且还解决了就业带来的落户问题。

  《小康》:在安徽“马芜铜”区域经济圈的发展中,池州扮演怎样的角色?应该怎样趋利弊害,既对接经济圈辐射,又能够减少回波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

  何闽旭:沿江城市群中,池州是最弱的。沿江要发展,池州要先行。在区域经济里,“马芜铜”经济是不成立的,在学术上是错误的。在沿江城市群经济带中,池州要快速发展,这样才有跟别人对话的机会。池州的优势有两点,要发展生态和旅游的优势。你们搞“马芜铜”,我也可以搞“安池铜”。我们的作用是要把追兵拦住,让主力快速发展。

  《小康》:对自己这几年来在池州工作的评价,给池州带来什么,还留有哪些遗憾?

  何闽旭:主要是带来了信心和理念,不一定是我的理念有多少新的,但我在浙江工作过,多多少少有点用,思想一变,天地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用八个字来形容自己:“尽心尽力,无怨无悔”。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