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三年的准备和试行工作,7月6日,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北京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调查已被列入国家统计局的正式调查制度,今后将在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发布。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涵盖着生产与流通、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等领域,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美国、英国
、日本、新加坡等22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PMI指数,其体系与方法论是全球统一的,可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比较。我国建立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国民经济与产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与预测,指导企业的采购、生产、经营等活动具有重大意义。
2005年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7%,表明我国制造业经济目前处在增长阶段。值得关注的是,自2005年3月份起,PMI指数已经连续三个月下滑,由57.9%降至51.7%,虽然目前仍在50%以上,但已接近50%的临界点,可能预示着制造业经济增长开始由上升状态转入高位稳定,并有小幅下降的趋势。此外,构成PMI的主要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新订单、生产、出口订单、库存、采购、购进价格、供应商配送时间等重要指标均处于今年以来的最低点。从PMI和其各项构成指标看,预示着在市场供求关系趋于大体平衡、价格涨幅开始走低的环境下,企业的生产投资预期开始发生转变。由于未来投资、消费、出口仍有较大增长潜力,因此企业预期的变化不意味经济将较快滑落,而是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稳定或小幅波动,呈现出较高增长和较低物价的格局。企业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但相互之间的竞争趋于激烈。
在20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PMI均低于50%。它们分别是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烟草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从企业类型来看,国有企业PMI为47%,显示出经济产生下滑的迹象。从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地区PMI指数分别为51.6%、52.7%和52.9%,西部地区最高,说明国家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有所显现。而东部经济增长明显慢于中、西部,PMI指数呈现回落的迹象值得特别关注。
据介绍,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是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合作编制完成的。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负责数据的调查采集和加工处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负责数据分析、商务报告的撰写以及对社会发布。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标体系的编制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指数调查与编制方法方面,既遵循了国际通行的做法,又兼顾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在调查方法和样本的确定方面,按照工业行业大类对制造业增加值的贡献度,采用PPS(即按与企业规模和比例的不等概率抽样)分层抽样方法,确定727家样本企业,保证了调查单位的代表性;在数据的调查与采集方面,通过国家统计局调查系统的调查渠道和专业统计调查队伍,确保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在数据分析方面,通过开展专题分析,并按国际通行做法,特约业内权威人士结合PMI调查数据进行宏观分析,使分析的结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权威性。
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总队长宋跃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丁俊发等有关方面人员近100人参加了新闻发布会。背景材料——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
PMI调查是根据标准工业分类,将所有制造业合并为20个工业行业,按照每个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来确定样本数,再根据地域的代表性选出被调查企业。中国制造业PMI商务调查是在对727个公司的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基础上形成的,每个月的调查通过对采购和供应问题的回答汇编而成。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体系共包括11指数: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存货、新出口订单、采购、产成品库存、购进价格、进口、积压订单。
调查结果是以百分数形式表示。计算过程为:首先,根据企业采购经理对每个调查问题的回答(本月与上月的比较),分别计算回答“上升”、“持平”或“下降”的采购经理所占比重;然后,将“上升”的比重赋值为1,将“持平”比重赋值为0.5,“下降”的比重赋值为0,进行汇总得到各个问题扩散指数。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个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全球统一,由5个扩散指数加权而成。这5个指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而定,各指数的权重分别是:新订单30%、生产25%、就业20%、供应商配送15%、存货10%。扩散指数具有先行指数的特性,反映了经济活动各个层面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制造业PMI指数在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50%,通常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中国信息报记者石方川)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