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部委专题--国家统计局 > 正文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呈现七大特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 10:14 国家统计局网站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解决农村劳动力供需矛盾,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重庆市把组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转移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抓,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2004年全市在本乡镇外就业的人数为384.31万人,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率达到28.2%。据重庆市农调队对1800个农村住户抽样调查,重庆市农村劳动力异地(乡以外)转移具有以下七个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的主要方式是自发转移和亲属朋友介绍

  近两年来重庆市各级政府大力加强了对农村劳动力技能的培训,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组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政府组织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不够大,其增量对劳动力转移总量的影响还很小。2004年末,在重庆市异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29.9%的劳动力通过自发转移方式实现了转移;68.9%的劳动力通过亲属朋友和中介机构介绍方式实现了转移;1.2%的劳动力通过政府组织方式实现了转移。三种方式实现转移的结构表明,重庆市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主要依靠农村劳动力自发转移和依托传统的血缘地缘人缘关系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的主要区域在市外

  2004年全市农村转移出乡外的劳动力中,转移到市外的劳动力249.89万人,占65.0%;转移到市内的劳动力134.42万人,占35.0%。市外地区成为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区域。

  三、东部地区是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人数最多的区域,西部地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迅速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重点扶持,投资大幅度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借助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时机,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外资;依靠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第三产业也随之快速发展,率先实现了经济起飞。由于劳动力需求旺盛,东部地区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最多的地区。2004年重庆市异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转移到东部地区就业的人数占54.2%,转移到中部地区就业的人数占2.1%,转移到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占43.7%。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推进,以及“东企西移”、“外资西进”,东部地区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正在逐步减少,而西部地区的劳动力需求迅速增大,重庆市农村劳动力向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2004年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转移到东部地区的人数占46.8%,转移到中部地区的人数占2.9%,转移到西部地区的人数占50.3%。当年转移到西部地区的人数所占的比重超过东部地区高3.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已成为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的热点地区。

  四、大中型城市是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的主要依托,小城镇吸纳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大中型城市与小城市(镇)产业聚集能力的差距较大,大中型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远远大于小城市(镇),数量上数倍于大中型城市的小城市(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仍然少于大中型城市。2004年重庆市外出农村劳动力中,转移到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人数占44.0%,转移到地级市的人数占23.6%,转移到县级市的人数占21.5%,转移到建制镇的人数占7.2%,转移到其他地区的人数占3.7%。

  五、私营及外商投资等非国有中小企业是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的主要经济载体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体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非国有中小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同时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相对较低,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最多的经济实体。据市农调队街头拦截调查,2004年末在重庆市区为法人或自然人打工的农民工中,在企业规模不到20人的企业打工的人数占31.7%,在企业规模100—499人的企业打工的人数占13.3%,在企业规模达到500人以上的企业打工的人数占20.0%。

  六、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与就业的主要去向

  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有两种情形:为他人打工和自营劳动。但无论是哪种情形,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缺乏能够依赖的技术和资金,其从事的行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的职业与体力劳动紧密相联。从事的主要行业是建筑业和工业,以及方便居民生活的服务业。2004年异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0.8%,从事工业的劳动力占31.5%,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占28.3%,从事交通运输业的劳动力占2.5%,从事商业的劳动力占2.7%,从事住宿、饮食业、居民服务等行业的劳动力占34.2%。这反映了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与就业的职业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和竞争性。

  七、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由季节性转移向常年性就业转变

  随着国家出台鼓励和保护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政策,户籍制度放宽;土地承包制度进一步完善,可以将土地转包给他人耕种,或出钱请人代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因此农村劳动力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到农忙季节就要急匆匆地赶回家去抢种抢收,而是相对固定地常年性地在外务工。那些临时性、季节性转移的劳动力主要是家庭缺乏劳动力、家庭经营有空闲时在县内打工的人员。2004年重庆市外出农村劳动力人均工作时间达到了8.4个月。在外出农村劳动力中,工作时间不足3个月的劳动力占2.5%,工作时间在3—6个月的劳动力占8.6%,工作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占88.9%。

  附件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