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浙调研求证调控思路
全国人大财经委经济室主任李鲁阳表示,下一步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要有一定连续性,不宜再出台过多调控措施,不宜再加大现有力度
本报记者 徐以升 发自北京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正在吸引着更多层面的注意。
6月13日到23日短短的十天时间里,全国人大财经委经济室主任李鲁阳和研究员张雪松马不停蹄地走访了浙江杭州、温州、宁波,四川成都、资阳,与地方省市相关部门座谈,并走访了10家左右的企业。
此次调研,是为一次更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作准备。李鲁阳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下周14、15日两天将召开“全国人大财经委2005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届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商务部、央行、国家统计局等部委负责人都将参加,会议将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作出讨论,会后形成的分析报告将印发给全国人大委员长会议、常委会会议,以及全国3000多名人大代表。
实际上,就在李鲁阳到达浙江之前,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刚刚分别带队结束在浙江的调研。宏观经济之川、浙样本
“川浙两省分处我国西部和东部,各方面差异较大,但有些问题是相同的,而且比全国总体的情况还要突出。”李鲁阳表示。
参加调研的张雪松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调研成果,“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川浙两省都出现了投资增幅回落较大、企业效益下滑、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企业资金紧张、进出口不平衡突出等问题。”
调研结果显示,浙江省投资增幅回落非常大,今年前5个月限额(500万元)以上投资仅增长9.8%,同比回落33.2%,比去年前2个月最高增速59.5%下降近50个百分点。而作为工业主体的制造业,投资增幅从去年前2个月的81.1%下降到今年前2个月的0.9%,之后又缓升至前5个月的5.8%,增幅落差最多超过80个百分点。
从四川的情况来看,国家重点调控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投资增幅逐月下降,由前2个月的15.9%降至前5个月的1.4%。
土地供需矛盾问题在调研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四川省今年上报的需求量与国家批复的用地指标之间存在2750公顷的缺口,全省170个重点项目中有三分之一尚未落实建设用地。浙江宁波全年用地需求高达17万亩,而下达的计划指标仅为4.5万亩。温州市今年列入省重点工程的56个项目需用地约4万亩,到5月底仅落实5000亩。”
李鲁阳表示,受土地资源制约,工业投资和招商引资已经面临严峻挑战。
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在企业效益方面,浙江省前5个月企业利润出现199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而去年同期为增长36.1%;浙江省前5个月出口比进口多增了28.3个百分点,161.2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占到了全国同期贸易顺差的53.7%,凸显了进出口的不平衡。
“浙江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省份,对宏观调控政策信号的反应也最为灵敏,在经济周期波动上的显示也比较快,从经验来看,会领先全国特别是中西部省市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换句话说,浙江经济今天出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在几个月后出现在其他地方。”李鲁阳说。三种看法何去何从
“通过对川浙两省的调研,我们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了对下一步宏观调控的一些看法。”李鲁阳说。
李鲁阳向记者分析了现在对宏观经济走势和下一步宏观调控思路的三种不同看法:一种是认为宏观经济下半年将继续大幅下滑,投资、物价指数等都将进一步回落,并出现通缩等问题,出于这种判断,该观点认为宏观调控应逐步转向防止通货紧缩;第二种是认为现在仍然存在部分行业过热,下一步仍然应该继续加大力度进行调控,防止出现反弹;第三种是宏观调控已经取得了成效,今后调控应既要巩固成果,又要考虑新的现象问题,重要的是不宜再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
“我们持第三种观点。”李鲁阳表示,根据四川、浙江两省的经济运行情况,投资增幅回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部分行业特别是钢铁、电解铝和水泥等行业利润下降,主要是这些行业前一阶段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产能严重过剩的不良后果。
“根据现在的经济形势,我们认为,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要有一定的连续性,不宜再出台过多的调控措施和加大现有的力度。”李鲁阳说。
针对浙江等地区控制土地资源,导致限制投资发展的问题,李鲁阳表示,确实有地方人士认为应该按照本轮宏观调控前的模式来发展,“但我们认为,现在的投资下降正是给了我们一个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机遇。”
“单从土地资源上来说,就要逐步实现土地的集约化使用。”李鲁阳说。
|